[摘 要] 隨著國際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快發展,服務外包對轉變哈爾濱外貿增長方式、提升產業結構有著重要意義。本文從哈爾濱服務外包業的現狀入手,運用SWOT方法深入分析了哈爾濱服務外包業發展的優勢、劣勢、機遇與挑戰,并基于此分析對哈爾濱服務外包業的發展提出了對策建議。
[關鍵詞] 服務外包 SWTO分析 對策
服務外包是指作為生產經營者的業主將服務流程以商業形式發包給本企業以外的服務提供者的經濟活動。據IDC最新研究數據顯示,2010年全球離岸外包產值有望達到382.7億美元。面對國際迅猛發展的服務外包產業,哈爾濱作為16個中國服務外包基地城市之一,如何發展服務外包產業成為哈爾濱能否駛入經濟發展快車道的關鍵。
一、哈爾濱服務外包業發展的優勢(S)
1.教育基礎優勢。哈爾濱文化底蘊深厚,人均教育資源在全國列第五位。目前擁有哈爾濱工業大學、哈爾濱工程大學等32所高等院校,其中有19所具有碩士以上的學位授予權。 2008年畢業生人數將達到30萬,中等職業學校49所,2008年的畢業生人數將達到6.8萬。同時哈爾濱市人才培訓資源基礎較好,除了本地的培訓機構,哈爾濱還吸引了不少外地,甚至是國外的培訓機構入駐,都為哈爾濱的人才培養奠定了良好的資源優勢。
2.服務成本優勢。哈爾濱的服務成本優勢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哈爾濱的薪金總體水平偏低。2007年,在全國200座城市中,哈爾濱的年人均職工工資為16292元,排名第90位,只相當于排名第一的上海市人均職工工資的47.44%。二是哈爾濱市的物價指數低。以物業為例,其同等規模、同等條件下的物業成本僅為上海、北京的50%。較低的物價指數和人力成本,使哈爾濱服務外包的價格更具有吸引力。
3.區位人文優勢。哈爾濱市地處東北亞地區,與日、韓兩國相距較近,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使得其與各國的交往比較密切,朝鮮族已經成為繼滿族后第二大少數民族。其次,由于歷史的原因,哈爾濱與這兩國的民俗、文化、語言、經濟各方面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并建立起了相互交流、合作的良好環境。
4.政策支持優勢。哈爾濱市為支持產業發展,先后編制發布了《哈爾濱市服務外包產業發展規劃》、《哈爾濱市服務外包人才培訓規劃》,并已列入哈爾濱市“十一五規劃”;制定出臺了《哈爾濱市促進服務外包產業發展優惠政策》。在哈的服務外包企業享受國家軟件、集成電路企業政策及高新區其他相關優惠政策。
5.技術優勢。哈爾濱市有國家四大測繪局——黑龍江測繪局坐落哈爾濱的優勢,地理信息產業園區是目前國內第一家專業產業園區。黑龍江省地理信息中心在地理信息系統數據加工和處理等方面的能力居于全國領先地位,并有開展服務外包業務的成功經驗可借鑒,必將帶動我市地理信息系統服務外包的發展。
6.基礎環境的優勢。哈爾濱是歐亞大陸橋的起點,具有覆蓋世界各地的水、陸、空交通網絡和國家一類口岸,具有長期的和周邊各國的貿易歷史。圍繞哈爾濱的省內公路十分發達,隨著哈大齊工業走廊的快速崛起,哈爾濱的經濟愈加繁榮和穩定。
二、哈爾濱服務外包業發展的劣勢(W)
1.承接國際服務外包的起步晚。與國內其他服務外包基地城市相比,哈爾濱承接服務外包業較晚。有下列幾方面的原因:首先,哈爾濱作為全國知名的老工業基地,一直以來都堅持以工業為主導的發展戰略,忽視了服務業的發展。其次, 哈爾濱傳統產業層次較低,承接新興服務外包業務主要占領的是低端市場份額,在國際服務外包市場中尚未形成自身的比較優勢。第三,雖然哈爾濱市花了很大的氣力在政策上扶持哈爾濱服務外包業的發展,但在投資、稅收、人才、資質認證等必要的扶持政策的出臺上略顯滯后。
2.企業規模小,布局分散,難以形成產業集群。企業規模小表現在:第一,從業人員的數量少。據統計,我市14家承接國際離岸服務外包的企業中,從業人員一共只有1606人,其中,僅有省地理信息產業園有限公司等3家企業的員工數量超過百人,其余11家企業都只有10人~61人不等。第二,營業收入水平低。這14家企業的營業收入總額僅為8722萬元人民幣。其中承接對日服務外包的企業有9家,營業收入合計為1842萬元, 分別占企業數64%,占營業收入21%;承接對歐美服務外包的企業有5家,營業收入合計為6880萬元,分別占企業數的36%,占營業收入79%。由于企業自身規模小,布局分散,競爭力較弱,缺乏自主創新能力,所以只能承攬小規模、層次低、技術含量不高的外包業務。
3.專業人才缺乏,且流失嚴重。哈爾濱雖然在2005年全國城市的綜合排名中,人才競爭力排在了全國的第7位,但既具有較高水平的計算機能力,又具有良好的外語水平的人才非常少,特別是從事系統工程設計的高級人才更是匱乏,且人才流失現象嚴重。根據國際經驗,經過微軟、IBM等大企業培訓的員工更容易得到發包商的認可,企業也可由此承攬更多業務。而哈爾濱服務外包企業大多是自己培訓員工,標準無法統一。
4.服務外包商務環境不夠完善。首先,知識產權保護缺乏力度。哈爾濱目前大部分服務外包企業缺乏保護知識產權的意識。企業知識產權管理制度不夠完善。政府在知識產權信息平臺以及知識產權預警機制建設方面也比較滯后, 知識產權保護政策也不健全。其次,與服務外包有關的法制不夠健全。最后,服務外包市場不夠規范。
三、哈爾濱服務外包業發展的機遇(O)
首先,緣自美國次貸風暴而引發的全球金融風暴,使越來越多的企業意識到降低成本、尋求優質的合作伙伴的重要性。據美國高德納公司(Gartner)預計,2009年全球IT服務市場將達到7000億美元以上,其中業務流程外包(BPO)將在1500億美元以上。作為全球服務外包市場的新軍,未來10年,中國服務外包市場將以年均30%以上的增長率高速成長。這對哈爾濱的服務外包企業帶來了難得的機遇。其次,國家宏觀政策為哈爾濱發展服務外包提供了良好的背景。商務部2006年開始啟動了承接服務外包的“千百十”工程。國家創造有利條件,全方位地承接國際服務外包業務,不斷提升服務價值,實現2010年服務外包出口額在2005 年的基礎上翻兩番。作為黑龍江發展服務外包的排頭兵,哈爾濱終于2008年被認定為 “中國服務外包基地城市”。
四、哈爾濱服務外包業發展面臨的挑戰(T)
1.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的進程加快,越來越多的企業和地區加入到了服務外包的領域。面臨如此競爭激烈的市場環境,哈爾濱服務外包業不僅同國外的服務外包產業存在著競爭,同國內服務外包基地城市的企業也將存在著激烈的競爭。
2.“服務外包是個創新的包”,是現代服務業中的一種創新業態。這就需要有利于創新的政策環境支持, 包括財政政策、稅收政策、人才政策等都要進一步完善出臺。
3.哈爾濱的服務外包企業絕大多數屬“民營經濟”,具有規模小,缺乏創新機制,如何將企業做大做強,具有自己的品牌,并在國際市場上提升企業的國際競爭力是哈爾濱服務外包企業面臨的挑戰。
五、哈爾濱服務外包業發展的對策建議
1.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首先,推進地方知識產權和個人信息安全保護的立法。其次,對行業優勢明顯、規模效益好、發展潛力大的服務外包企業,給予重點傾斜。第三,協調工商、稅務、海關、出入境和外匯管理等相關部門在審批、管理、執行等方面的工作,給予企業以便利和扶持。
2.加大資金的扶持力度。首先,可以建立哈爾濱市扶持服務外包企業發展專項資金。按照黑龍江省政府扶持服務外包企業發展資金地方配套比例和額度,建立市扶持服務外包企業發展專項資金,用于扶持服務外包企業發展。其次,可以建立哈爾濱市服務外包行業互助基金,借助社會力量,解決服務外包企業的資金困難。
3.構建服務外包人才培訓保障體系。哈爾濱市政府可以幫助服務外包企業同在哈高校和職業培訓機構牽線、搭橋,校企聯合,共同制訂人才培養方案,既解決了外包人才短缺的問題,又拓寬了高校人才的就業渠道。與此同時,積極吸引服務外包的國際認證機構來哈辦學,聘請一批國際化高層人才,從而完善服務外包人才的科學配置和結構優化的市場體系。
4.建立服務外包中介體系。盡快組建哈爾濱服務外包企業行業協會,推動服務外包企業聯盟建立,采取“政府牽頭企業參與”的方式,在美國、日本、歐洲和韓國等國家舉行招商推介會、新聞發布會和人才招聘會。通過權威咨詢機構、國際性媒體和專業期刊對我市信息服務和軟件產業進行宣傳。
參考文獻:
[1]姜榮春:中國服務外包產業發展的現狀、問題與策略[J].宏觀經濟研究,2007(05)
[2]楊麗琳:中國業務流程(BPO)市場的SWOT分析[J].中央財經大學學報,2008(03)
[3]劉紹堅:中國提升承接國際軟件外包能力的政策建議[J].宏觀經濟研究,2007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