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近年來,廣西國民經濟持續較快增長,但城鄉發展差距卻有繼續擴大之勢,農村社會發展明顯滯后的局面沒有根本改觀。因此,要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就必須首先深入剖析廣西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這樣才能更好地制定和實施建設新農村策略。
[關鍵詞] 新農村建設 存在問題
一、引言
“社會主義新農村”這一概念,早在上世紀五十年代我黨就提出過。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期,我國提出“小康社會”概念,其中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就是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之一。在中共十六屆五中全會上胡錦濤總書記對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戰略意義、科學內涵、基本特征和主要任務等作了全面深入的闡述。2006年10月召開的中共十六屆六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黨中央從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戰略高度,進一步明確地提出了要“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促進城鄉協調發展”。我們所要建設的社會主義新農村,是“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新農村。因此,無論從理論上還是實踐上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都成為了人們關注的焦點。
二、廣西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廣西擁有4900萬人口,其中農業人口占70%,農村的發展情況對全區發展形勢的影響是非常突出的。幾年來,廣西區積極采取各項措施推進新農村建設并取得了較好的效果。但是,目前制約農業和農村發展的深層次矛盾尚未消除,促進農民持續穩定增收的長效機制尚未形成。調查顯示:廣西在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過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幾個最為突出的問題:
1.農民文化層次偏低,掌握一技之長的農村勞動力比例較低。據統計:截至2007年底,廣西農村勞動力共計2300萬,其中文盲、半文盲占4.15%,小學文化程度占32.04%,初中文化程度占51.15%,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只占12.66%。農村勞動力以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為主,整體素質不高。廣西區內農民與經濟發達的鄰省廣東相比,小學及以下文化程度的人數多6個百分點,而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則少5個百分點。與此同時,據典型抽樣調查,廣西農村勞動力中目前接受過專業技術培訓的人數只占13.7%,其中在外出務工人員中,接受過專業技術培訓的也只占21.3%。缺少一技之長的農村勞動力轉移后大多只能從事一些繁重的體力勞動,就業渠道十分狹窄,基本上是從事單一的、低層次的私營礦產業、制造業、建筑業和服務業,所占比重達90%以上。據個案調查,目前外出務工遇到的最大困難中,沒有技術專長、文化水平低的占到53.3%,接受過專業技術培訓的勞動力在外出務工中具有明顯的優勢。調查結果表明,外出務工人員當中,受過專業技術培訓的人員每人寄帶回現金收入約4000元,而未受過專業技術培訓的人員每人寄帶回現金收入只有2800元左右,后者比前者低23.9%,體現了有技術與無技術的差別。
2.農村專業經濟合作組織作用弱小,降低了農民規模收益的水平。由于經濟合作組織普遍存在法人地位不明確、注冊登記不規范、普惠政策缺失、貸款困難、合作社獨立性不夠等問題,使不少地方政府對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的組織性質、地位和作用認識不足,扶持和指導力度不夠,因而導致我區農村專業經濟組織發育緩慢,總體來說規模不大、覆蓋面不廣,組織化程度不高,輻射帶動能力較弱。目前,廣西全區共有經營性專業合作社和專業協會、非經營性專業協會、農業行業協會、社區性合作經濟組織等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共4019個。其中,經營性農村合作經濟組織1540多個,會員5l萬多人,僅占全區農村勞動力的22%。在對全區600戶農民的抽樣調查中,加入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的也只占調查戶的22.6%,有77.4%的農民不知道或不愿參加農村合作經濟組織。這一情況與全國4%的平均水平和北京、上海、山東等省(市)還存在不小的差距。
3.農資成本增加,抵消了國家“惠農”政策的收益。2006年,中央正式決定對農業實行免稅,確實給老百姓帶來了實惠,但與此同時,農資價格卻輪番上漲。據統計,2005年廣西區農民僅化肥一項就使每畝地的支出增加了50元~70元,2006年農資價格繼續呈上漲態勢,化肥價格同比上漲8.1%,地膜上漲27.8%,柴油上漲15.3%,農資漲價加大了農業生產成本,從而使農民從農業稅減免、糧食生產直補等國家“惠農”政策中所獲取的收益基本被農資漲價因素抵消,直接影響了收入。此外,由于目前農業生產資料市場管理還很不完善,不法商家時常利用假農藥、假化肥和假種子坑農、害農,加大了農民生產的成本,從而使我區農民人均純收入與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差距進一步擴大。
4.農村基礎設施老化、落后,村集體經濟名存實亡,“無錢辦事、無力辦事”的問題十分突出。財政投入量少而窄,基礎設施建設項目難以全面覆蓋。縱向比,增長挺高,但就新農村建設的需求看,仍然差得很遠。部分村集體經濟名存實亡甚至債務累累,無力發展公共事業。近年來,盡管隨著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大力推進,我區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投人力度不斷加大,農業生產生活條件不斷改善提高,但總體來看,農村基礎設施投人嚴重不足。雖然我區一再加大農業基建投資,但農業基建投資占我區基建投資的比重并沒有明顯提高,與農業發展的需求已不相適應,嚴重制約了農村基礎設施的建設步伐,成為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瓶頸因素。由于受農村基礎設施投人不足瓶頸制約,部分行政村灌溉和生活用水設施嚴重老化,導致水資源浪費。同時村上不存在進行科技服務活動的場所,也沒有生產和生活垃圾、污水等處理設施,從而很大程度上影響了農村居民的正常生產和生活。
5.少數村“兩委”組織管理不民主,缺乏向心力、凝聚力和號召力。由于一部分農村基層組織軟弱渙散,集體經濟薄弱,所以很難有效地把農民組織起來,使本來就疏于管理的農民放任自流。這是導致農村思想領域歪風盛行的重要原因之一。從調查的情況分析,一是存在無錢辦事的問題。農村思想文化陣地硬件建設需大量投入,集體經濟薄弱的村,因長期缺乏投入,管理不善,使陣地丟失,封建主義、宗教勢力乘虛而入,一些舊的封建習俗在有些地方死灰復燃,黃、賭、毒等社會丑惡現象沉渣泛起。二是存在無人管事的問題。有些基層組織,長期處于“軟、懶、散”的狀態,有的村連黨支部書記、團支部書記的人選都沒有。三是無章理事的問題。一些村規章制度不健全,尤其是農村的一些難解決的熱點、難點問題,缺乏必要的制度規范。由此使領導班子威信降低,集體凝聚力大大弱化,甚至在一定范圍內出現“空殼村”。
6.農業生產過程中“跟風”效應較為嚴重。所謂“跟風”效應就是農民在生產過程中跟著市場價格表象在轉,也就是市場上什么東西價格高就一窩蜂地跟著生產什么,農民通常是看到市場價格高了再組織生產,當農民生產出后發現市場價格又疲軟了,基本上是種什么賠什么,養什么賠什么,很讓農民朋友苦惱這就是所謂的“跟風”效應。這里存在反應滯后的問題,在經濟學通常說的J曲線效應。要解決農民的“跟風”效應問題,只有讓農民充分了解市場信息,了解市場動態才有辦法,要讓農民知道”跟風”的危險性,風險較大,可能給農民經濟收入帶來大的損失。讓農民知道“跟風”的危害性,不要被市場價格的表面現象牽著鼻子走。還有通過農業合作化經營,解決小農民對大市場的問題,發展訂單農業,就可以避免“跟風”效應所帶來的不必要損失。對于跟風效應所造成損失的案例數不勝數。就全省范圍而言,每年因為農民在農業生產中“跟風”而損失的就達數億元。
7.農業產業化經營存在一些問題。(1)在企業與農戶之間的購銷關系中沒有形成“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利益聯結機制。不少購銷合同是“君子協定”或“口頭約定”,真正簽訂單的僅有43%,而且違約現象較為嚴重。當市場價格低于合同價格時,企業便以各種理由拒收或壓級壓價,使農民利益受損;當市場價格高于合同收購價格時,農民便違約把產品賣給市場,從而使企業得不到充足的貨源,生產受阻。正是由于沒有形成利益一體化,使得企業和農民之間只注重自己的短期經濟利益,違約現象不斷發生。(2)農業產業化外部環境不寬松。農業產業化受到多面手的限制。比如:政府行為的不規范,增加了農業產業化的運行成本與風險;相關政策的不完善,難以適應農業產業化迅速發展的需要;農業宏觀管理體制滯后,嚴重妨礙農業競爭力的提高;融資渠道不暢,影響產業化的推進等等。其中融資難是農業產業化發展的重要障礙。許多地方,銀行為了規避貸款風險,從嚴控制中長期貸款,導致不少企業擠占流動資金搞技改,嚴重影響了產品結構的升級,企業規模的擴大。農業產業化經營是推動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重要帶動力量,是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的重要渠道,是堅持和完善農業基本經營體制的重大創新,是提高農業競爭力的重要組織形式。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推進結構調整,促進農民增收,是夯實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經濟基礎的重要內容。為此,要重點抓好培育壯大龍頭企業、發展中介服務組織、加強原料基地建設、完善利益聯結機制、加強農業科技創新和技術推廣的力度、抓好科技培訓和服務體系建設等方面的工作。然而,目前廣西擁用有的優質龍頭企業仍然較少。
參考文獻:
[1]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學習讀本[M].北京:中國發展出版社, 2006
[2]李廣海 陳 通:和諧社會理念的新農村評價指標體系構建[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7,(1)
[3]喻國華:淺析農村人力資源開發與農村經濟發展[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4):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