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調查了黑井古鎮旅游業發展現狀,提出了黑井井鹽文化旅游深度開發的對策。
[關鍵詞] 井鹽文化旅游 現狀 開發
黑井鎮地處云南省楚雄州祿豐縣城西北部98公里的龍川江畔, 距省會昆明190公里,距州府楚雄75公里,距攀枝花150公里左右。成昆鐵路縱穿全境,廣黑公路、沙黑公路與320國道相連,龍川江由南向北貫穿全境,全鎮總面積133.6平方公里,有人口18755人,其中鎮區3200人,有漢、彝、回等六個民族,海拔1320米至2498米之間, 該地區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春暖旱重、夏無酷暑、秋季涼爽、冬無嚴寒,年溫差小、日溫差大、干濕分明,年平均氣溫15℃~21℃,一年四季都適合旅游。
一、黑井古鎮旅游業發展現狀
自1995年8月被云南省政府批準公布為省級歷史文化名鎮后,黑井知名度不斷提高。2004年被批準為國家AA級旅游景區。2005年9月,榮膺“國家級歷史文化名鎮”稱號。2001年至2003年全鎮共接待游客12.7萬人次;2004年接待游客6.8萬人次,實現旅游業收入近1000萬元。至2005年末,累計接待國內游客達20多萬人(次),實現旅游總收入2500多萬元,全鎮農民人均純收入由2001年的860元增長到2005年的1766元。2006年黑井古鎮被評為“云南十大名鎮”之一。2007年被評為國家AAA級旅游景區和省級文明風景旅游區,被臺灣巨星影業集團確定為影視拍攝基地。2007年,黑井共接待國內外游客9.2萬人次,同比增長2.2%,實現旅游總收入1380萬元。2008年1月~10月,黑井古鎮共接待游客3.4多萬人次,實現門票收入67萬元,實現旅游業收入519萬元,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二、井鹽文化旅游深度開發對策
1.增加娛樂方式,豐富娛樂內容。為了增加景區活動內容,提高黑井旅游消費水平,有必要興建黑井鹽文化娛樂中心,該中心可以仍然圍繞“鹽”作項目,建設鹽浴室,鹽美容、美發室,鹽療按摩室,鹽水足療室等一系列具有品位和特色的休閑度假、康體養生旅游項目。其次建設黑井老茶館、酒肆、小吃店、老客棧等。使游客在景區有多種娛樂方式及豐富的娛樂內容,從而進一步提升景區質量,增加附加值。
2.進一步開發旅游紀念商品。黑井鎮的旅游紀念商品開發還處于初始階段,品種單一,質地粗糙。為了增加旅游紀念品的文化附加值,真正體現地方特色,有必要加大對傳統手工刺繡、鹽制品(食用鹽、工藝鹽,特別是鹽工藝品)等的開發建設扶持力度,使黑井旅游紀念商品具有地方性、文化性。同時,為了提高知名度,擴大宣傳面,出版發行一批有關黑井內容(諸多電視臺已拍過多部專題片)的碟片也是豐富旅游紀念商品、建設黑井文化產業的步驟之一。
3.做精做好民俗文藝演出。黑井鎮是一個有著豐富的、形式多樣的民族民間傳統文化習俗的古鎮,傳統文藝節目有花燈、滇戲、洞經、耍龍、舞獅、金錢棒、蚌仙舞、劃旱船、彝族歌舞等,主要的民俗活動有龍燈會、太平會、龍王會等。為了做精做好民俗文藝演出業,真正體現歷史文化名鎮的文化底蘊,可以在現有的古鎮業余藝術團基礎上,有必要投入一定資金、人力,編排出具有藝術性、地方特色濃郁的文藝演出精品,打造成古鎮品牌,使之不斷推陳出新,從而達到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雙贏的目的。
4.出版發行反映黑井歷史文化的書籍、畫冊。新聞出版業是文化產業建設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份。全方位、多層次地挖掘、展示黑井歷史文化,出版發行黑井古鎮文化叢書(黑井民間傳說與神話故事、黑井歷史人物故事、黑井紀事、黑井詩詞選、黑井散文等),黑井古鎮畫冊叢書(黑井建筑:民居、宗教寺院、街道,黑井石雕、石刻),郵政紀念品系列(信封、明信片、郵票等),黑井小畫書系列。
5.吸引更多的影視業單位將黑井作為其影視拍攝基地。黑井是一個古建風貌保存較好的小鎮,因鹽而興、因鹽而衰的古鎮歷史大起大落,曾因繁華而堆砌、積淀下來的歷史遺跡俯拾皆是,這樣獨特的文化背景、生活場景非常適合影視創作。
6.建設中國云南鹽文化博物館。建設中國云南鹽文化博物館,目的和意義在于搶救社會發展過程中鹽的發現,生產與食用整個過程,同時作為向現代人展示遠古文化,研究生產力的發展變化,體驗古人在生產生活中的勞動情節,研制具有展示古蘊味的鹽業工藝品,又能滿足于現實生活中人的審美觀和實用的鹽文化,把歷史已遺棄的文化進行整理、珍藏。
7.開發石龍、板橋生態度假村。石龍村元代以前稱“漢王村”,明清時與錦繡坊(現四街)相連,因元代建龍門寺得名“石龍”,是通往元謀進四川的“旱碼頭”,當中穿插有史華、胡彥故居,鐵道兵烈士陵園,元代火葬墓群遺址,諸葛龍泉水遺址,境內規模成片的石榴園。通過文化產業建設,增加和提升其文化含量,對石榴園改造,使其形成園藝觀賞、休閑娛樂、觀石榴花、品石榴,感受歷史遺跡,歷史人物及民俗文化展示的生態渡假村,開展戶外觀光活動。其次,可以改變整個石龍村長期以來僅以種植石榴、蔬菜為業的生產生活方式,把現有的文化資源充分利用起來,注入更多的古代文明與現代文化融合,探索更多的發展渠道。
板橋村是黑井歷史上馬幫往來的驛棧、是通往省府昆明的古代重點交通要道,板橋村同時也是進入古鎮的前沿,與元、明、清時期發展起來的德政坊、安東坊(現一街)、明代崇禎年間的諸天寺、民國年間的上武家院合為一個有機整體。通過以上三大建設,可以讓人們從一進入古鎮,即可感受原古生態文化,鹽的來源、運輸方式。其次是通過建設,使產業結構得以合理調整,以發展第三產業為主,解決板橋村人多地少、農業生產效益不高的問題。把整個片區開發成以吃、住、娛為一體的綜合性娛樂場所。
8.旅游地產開發。黑井古鎮中心區位于龍川江兩側。“兩山夾一川”正是黑井古鎮地勢非常險峻的高度概括。“一川”是指龍川江,“兩山”是指龍川江東西兩岸的玉碧山和鳳岑山。在鎮區沿河黃金地段有8000多平方米的灘涂用地,可采用轉讓、租賃等方式對其進行沿江吊腳商鋪等用途綜合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