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5.12大地震造成了四川地區國民經濟的巨大損失,災區的人民的生活舉步維艱.進行災后重建工作迫在眉睫。本調研小組通過實地的走訪調查,搜集數據,了解到了受災情況,再運用經濟學理論對調查數據進行分析,從微觀需求走向宏觀供給的角度,就作為微觀主體的災民所需要的政府補助方式,形式,提供的公共物品的數量,質量,銀行的信貸發放進行探討。最后,將得出的結論進行歸納和提煉,使成為之能夠發揮實際效用的政策建議。
[關鍵詞] “5.12大地震” 新型農村金融機構 財政撥付資金 金融、銀行企業 基準利率 保險企業理賠 災后補助
5.12四川大地震的發生,使四川經濟遭受了重創,在搶救和支援受災地區之后,災后重建事宜也開始提上日程。然而,災后重建是建立在整體基礎設施損毀嚴重,人民生活水平嚴重下降的基礎上的,故需要進行大規模的基礎設施建設,新修大量的公路橋梁和房屋,從而需要大量的資金與資源配置支持。所以,財政與金融兩大經濟杠桿必然應當對災后重建發揮重要的支持于推動作用。
然而,財政與金融在宏觀上進行支持也應當建立在將微觀主體的需求整合之上而形成政策。所以,我們組織了一只關于調查了解災民實際需求方面的調研活動,深入極重災區都江堰市,雅安市漢源縣,重災區雅安市雨城區等地進行調研,從資料的數據分析中得到城鎮災民,農村災民,這些微觀主體的重建需求的真實愿望。再從漢源縣和雨城區災區這類基層銀行,到成都市建設銀行鐵道支行這個政策執行的宏觀層面的銀行,了解不同層次的銀行對災后重建所發揮的作用
從此次調查中發現的受災有幾個突出的情況,一下給出具體數據及其分析:
第一個方面,對城鎮居民來說,受損失最大的地方在于固定資產也即房屋和家用電器的損毀。對于農村災民,最大的損失體現在房屋和農業水利設施的雙重損失,如果要進行搬遷,則災民所獲得的補助款與新房購置款之間有對其來說幾乎負擔不起的落差,但是政府的政策取向又是鼓勵災民搬遷以便其修建新城,如果不搬遷則政府對這些災民所提供的補助則少之又少。所以,災民的在自力更生的舉出上進行重建的意愿與政府的在”從頭再來”基礎上進行重建的意愿形成結構性的矛盾。第二個方面,城鎮居民有許多都是從事小鋪經營的,地震災害使其失去了自己的“旺鋪”,從而失去了生活來源,在貸款方面急需援助,而由于貸款認識不足,擔心償還困難,利息較高等原因,他們沒有選擇貸款,也就意味著無法恢復地震災害之前的經營狀況,只有“坐吃山空”。第三個方面,也就是保險這一工具在災后發揮的作用過小。這次地震中保險業對這方面承擔的比例只有2%—3%,而于國外發達國家對巨災的賠付卻達到30%之多。在城鎮居民的調查中發現,他們買保險的比例明顯高于農村居民,在災后理賠方面也比較順利,但總的來說,災區人民在災前投保的比率均偏低。并且,大多數保險公司還不愿意深入農村地區進行保險零售業務,因此造成了許多農戶想買保險卻買不到的狀況。
針對第一個方面的調研數據:
問題:災后您家的主要損失有:
問題:災后政府對您家實現的主要措施有:
問題:您認為政府應加強哪些方面的補助措施:
問題:如果叫您搬離本地,您是不是愿意:
針對第二個方面的調研數據:
問題:若政府或銀行提供低息貸款,您是否愿意貸款參與重建或其他的商業活動:
問題:您不愿貸款的原因:
針對第三個方面的調研數據:
問題:如果要貸款,您打算大概貸多少呢:
問題:今后是否會給家人,房屋等購買保險:
第一個方面的問題分析:由調研數據表一中我們可以看出,房屋倒塌等造成的固定資產的損失仍然是主要的損失形式(48%),并且就總體說固定資產的損失是最嚴重的(71%)。由表二,當下政府解決的最多,最快的問題也是住房問題,臨時帳篷,活動板房等已經建立起來,但是長久居住之地如何落實,政府至今還沒有拿出具體方案,如果政府只出少部分資金,居民出多數則居民根本無力承受,如果政府出多數,居民出少數則會政府財政資金的極度緊張。故如何在政府補助與災民自己籌款之間尋找到一種平衡,則是需要探索的重要課題。由表三,居民最需要政府做的事情是提供包括住房在內的生活必需品,而引導就業使其有日常的生活來源也是災民所迫切需求的。搬遷所造成的社會幸福感下降都是我們必須關心的問題,并且不愿意搬遷的民眾占到了多數(51%),而愿意的民眾卻只有18%,故可以得知民眾對于搬遷以后的生活環境,生活狀況的變化還是非常但心的,巨大的搬遷成本其實是他們不愿意搬遷的主要原因,而”安土重遷”的觀念是他們不愿意搬遷的根本原因、而就房屋來說,如果不是毀滅性的破壞,他們更愿意進行房屋的加固和修復。
第二個方面的問題分析:由表五和六可以看出,決定采取以貸款的方式來恢復以前的職業或其他的商業活動的民眾僅占33%,而再不愿意的67%的民眾選擇不愿意,其原因,不想去貸,貸了也不能解決問題占了多數(53%),而并非利率過高的問題。由此可知,如何在災后重建中“信心重建”才是最重要的。眾多個體戶,小型經營者,除了貸款以外更想恢復的是災前那樣的經營環境,經營中活絡的人氣以及較高的效益。而從表六(附)可以看到,倘若市場人氣恢復了,災民特別是經營戶,個體戶等仍愿意貸款,并且選擇貸款在5~6萬之間的災民占明顯多數,并且,他們中許多人還能拿得出3~4萬的存款進行恢復生產或經營活動的投資,資金缺口就是5~6萬,所以在這個資金缺口中,到底財政資金和金融信貸資金各自占多少比例,還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第三個方面的問題分析:調研數據表七反映的是災區居民保險傾向,從數據中可知,大多數的災民再災后仍然不愿意購買保險(56%),選擇“會”的少之又少(4%),而居于中間“搖擺型”的災民有46%,其實,通過訪談得知,多數災民在災前基本上是完全沒有保險傾向的,且農村災民的保險意識相比城鎮災民更低,但整體都處于低位水平,5.12地震的發生使很多人的保險觀念發生一定程度的積極變化,大多數人開始初步地接觸保險知識,并了解怎樣購買保險,但還是思維束縛很多,深受“買保險不吉利”等守舊觀念的影響,故調查數據中“搖擺型”災民幾乎占據了一半,從而表明了保險推廣還需要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結論與政策層面建議:
對于民眾的微觀需求方面,可以看出主要的問題:民眾不愿意搬遷與政府有意要引導搬遷的矛盾,搬遷的成本過于巨大和民眾有較大的資金缺口的矛盾,災后貸款難題,民眾的保險意識不強,災情發生后無法從保險方面獲得補助。要解決這些矛盾,筆者認為應當從一下幾個方面入手:
第一,應當將基礎設施等在搬遷前的土地上未來將新修起來的設施為標的物貼現發行股票,也就是運用“資產貼現”法,以后新修的設施就是此股票的實體價值的根源,同時也是股票定期獲得收益的保障。并且,政府可以通過積極的宣傳方式引導社會各界特別是大型企業認購這些股份,雙方都將獲益。第二,政府應承擔其較大的社會責任——以其信譽為保證,向海內外公開發行債券并向海內外投資者宣傳災后重建的巨大商機,“破窗效應”以及災后地區可能實現的“跨越式”發展機遇,從而形成積極認購的氣氛。第三,對于新房的建設,可發揮政府—金融企業(特別是銀行)—災民三方面作用,對于政府,應提供其力所最能及的財政資金的補助。對于銀行,應積極出臺政策,如在貸款條件特別是必須達到一定的抵押條件上進行最大限度地放松,在貸款利率實行基準利率,不過分催促災民以前的貸款等。對于個人,應積極拿出自己以前積蓄的資金積極投入災后重建中,主動向保險公司理賠獲得一定資金,向銀行申請低利率的貸款。第四,積極在災區推動老企業與災后新興企業上市工作。受災企業中在災前就已經積極籌劃要上市的,由于災難緣故其資產負債狀況有可能會有比較的大的下降,故應當大力推動其引進具備強大實力的戰略投資者參股運作,幫助其改善資產狀況達到上市融資的目的。而對于那些年輕的,尚處于成長期的中小型企業則可以更加放寬條件鼓勵其積極上市,筆者認為,具體操作上可創造性地推出“災區重建中小板塊”或“災區重建創業板”低門檻上市板塊,從而可以得到較大規模的融資使生產能力得到快速的擴張,服務再去地方經濟。第五,災區應當積極推動“再去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的建立”,使之發揮服務農村金融的作用,并應當開出優厚條件讓異地金融機構入駐,帶來一支支救援資金的“后援部隊”。 第六,不僅要進行災后實際資金扶持的援助,更要進行心里層面的思維觀念層面的援助,改變其消極態度與守舊觀念,引導其充滿信心,從而對包括保險在內的金融產品采取接受的態度,最終達到從物質和精神兩個層面共同進行的災后重建。第七,要解決保險機構災覆蓋率低,農村居民買保險非常困難的問題。農村居民居住地點相對較為分散,購買力較低,保險業務運營成本高,不能形成“規模效應”故保險很難進入農村。筆者認為,應當建立農村保險宣傳欄和“農村保險集約購買制度”,這樣一來節約了銷售人員上門推銷的成本,達到宣傳多種保險公司的保險產品的目的,更方便農村居民選擇適合自己的保險品種。并可由村民管理委員會統一登記所需保險品種,代收保費,由保險銷售人員定期到村管會登記投保資料并收齊保費。這樣使營運成本降低,業務得到順利開展。
綜上,要想財政和金融對災后重建發揮的支持與推動作用,其核心就在于盡可能地吸引到充足的資金和盡可能把微觀主體的需求和宏觀供給結合起來,并且著力于吸引各種類型的重建資金進入災區。隨著資金流入的“雪球效應”的發揮,災區重建資金的短缺局面就可改觀,災后重建得以順利進行。所以,只要財政和金融的決策應用得當,它們在災后重建中必將是會發揮一個相當重要的推動與支持作用的,災區的美好未來不是一個夢。
(創新性試驗計劃項目成員中其他作者:張強 彭紅葉 周琳 楊笠 馬召席 祝文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