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途徑,同時也是消除城鄉二元經濟結構和事關農業、農村經濟發展以及社會穩定和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是實現我國現代化的必然趨勢。筆者主要從江蘇和寧夏兩省在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方面的主要差異進行比較分析,結合江蘇在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方面的成功經驗,嘗試提出寧夏在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方面的措施。
[關鍵詞] 東西部 勞動力轉移 比較分析
新農村建設的根本是要提高農民收入,而增加農民收入的關鍵在于加快農業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以此推動農產品需求,促進農業結構調整,增加非農就業和農民人均資源占有量。農村勞動力合理流動是我國農村、農業乃至全國經濟發展的關鍵。增加農民收入的突破口是有效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筆者主要以兩省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方面的差距作為落腳點,分析兩省新農村建設。
一、江蘇和寧夏兩省在農村勞動力方面的主要差異
1.江蘇、寧夏農村勞動力流動情況比較
2006年,江蘇省農村戶籍外出從業勞動力967.5萬人。其中,男勞動力占67.4%;女勞動力32.6%。在戶籍外出從業勞動力中,20歲及以下99.6萬人,占10.3%;21歲~30歲279.4萬人,占28.9%;31歲~40歲316.6萬人,占32.7%;41歲~50歲185.9萬人,占19.2%;50歲以上86.0萬人,占8.9%。
2006年,甘肅農村戶籍外出從業勞動力52.2萬人。其中,男勞動力39.67萬人,占76.0%;女勞動力12.53萬人,占24.0%。外出從業勞動力中,20歲及以下占15.8%,21歲~30歲占38.7%,31歲~40歲占28.0%,41歲~50歲占12.7%,50歲以上占4.8%。(附表1)
(數據來源:江蘇省統計局 江蘇省第二次農業普查主要數據公報(第五號);寧夏第二次全國農業普查主要數據公報2008年3月31日)
2.江蘇、寧夏農村外出勞動力流向及從業情況比較
2006年,江蘇在戶籍外出從業勞動力中,在鄉外縣內從業的勞動力236.1萬人,占24.4%,在縣外市內從業的勞動力143.7萬人,占14.9%,在市外省內從業的勞動力345.2萬人,占35。7%,去省外從業的勞動力242.5萬人,占25.0%。在戶籍外出從業勞動力中,在第一產業從業的勞動力24.6萬人,占2.5%;在第二產業從業的勞動力602.6萬人,占62.3%;在第三產業從業的勞動力340.3萬人,占35.2%。
2006年,寧夏在戶籍外出從業勞動力中,在鄉外縣內從業的勞動力占43.7%,在縣外市內從業的勞動力占15.4%,在市外省內從業的勞動力占23.7%,去省外從業的勞動力占17.2%。外出從業勞動力中,在第一產業從業的勞動力占4.2%;在第二產業從業的勞動力占51.3%;在第三產業從業的勞動力占44.5%。(附表2)
(數據來源:江蘇省統計局 江蘇省第二次農業普查主要數據公報(第五號) 2008年4月25日;寧夏第二次全國農業普查主要數據公報2008年3月31日)
二 、江蘇在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方面的經驗
江蘇是人口大省,勞動力資源豐富,特別是在農村,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勞動力在產業間、地區間轉移的力度加大,數量在逐年減少,但相對于農村地區的需求來講,目前農村仍然有大量富余勞動力。江蘇省在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1.外出勞動力轉移到大城市和中小城市的多,到小城鎮的少
近年由于強化城鄉統籌發展,各地逐步取消了一些對進城務工農民的限制性政策、歧視性規定和不合理收費,降低了農民進城務工的“門檻”,加上大城市和中小城市在二、三產業快速發展中打工機會相對較多,因而成為眾多農民工的首要選擇。2005年,江蘇農村外出打工人員中轉移到直轄市的占15.6%、到省會城市的占13.5%,兩項合計占29.1%;轉移到地級城市的占39.8%、轉移到縣(市)級城市的占21.4%,兩項合計占61.2%;轉移到縣級城市以下小城鎮的僅占9.7%。
2.發達地區農村勞動力就地轉移的增多
長期以來,欠發達、不發達的蘇中、蘇北地區農村勞動力以異地轉移為主,主要是外出從業人員在當地“英雄無用武之地”,薄弱的二、三產業特別是工業難以消化豐富的勞動力資源。但是近年來隨著江蘇區域共同發展戰略的大力實施,南北掛鉤合作積極推進,產業轉移加速,各地黨委政府千方百計吸引外資,大力發展民營經濟,外資、民間資本的大量注入,使得二、三產業特別是工業發展的整體水平明顯提升,本地企業成為吸納當地勞動力的重要“方面軍”,就地轉移的農村勞動力明顯增多。
3.轉移勞動力進一步年輕化、知識化
從年齡結構看,轉移勞動力中青壯年占絕大多數,并且比重仍呈擴大之勢。2005年在從事二、三產業的農村勞動力中,45歲以下的所占比重達75.0%,較前幾年有所提高;在外出從業的農村勞動力中,45歲以下的所占比重更是高達86.4%。從文化層次看,2005年在轉移勞動力中,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占82.3%,比重較2001年提高了3.3個百分點,其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20.0%、比重提高1.5個百分點。
三、寧夏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的措施
1.充分發揮勞動力市場的作用
各級政府要按照城鄉統籌的原則,整合各級各類勞動力市場。 勞動力市場要把為農民轉移就業服務作為重要內容,搞好職業介紹、就業指導、法律咨詢等綜合服務。 積極培育各類勞務中介組織、勞務協會和勞務經紀人。 對社會辦職業介紹機構要嚴加監管,依法整頓勞動力市場,規范中介組織行為,保護合法經營,打擊非法中介,維護勞動力市場秩序,凡是欺詐農民工者要從嚴懲處。
2.農村勞動力轉移推動城鄉一體化,為加快農業現代化和城市化創造條件
農村勞動力轉移與新農村建設的關系,實質是工業化、城鎮化以農村勞動力轉移為中介與“三農”的關系。通過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使農業、農村人口占多數的二元結構,向非農就業、城鎮人口為主的現代化過渡,減少農民,增加市民,根本改善城鄉人口,資源配置,為農業和農村發展提供基本條件。
3.跨區域流動就業
農民跨區域流動、進城就業是工業化城鎮化發展帶動農村發展的有效途徑。農村勞動力跨地區流動、轉移,使不發達地區封閉的鄉村發展,與城市、發達地區工業化、城鎮化發展連接起來,成為開放的體系。通過異地轉移增加收入、提高人的素質、回鄉創業等,對農村、農民、農業產生深刻影響。通過資金回流、回鄉創業、觀念轉變促進農村發展。外出農民工意識到知識、技能的重要,對改善農村教育要求強烈,不少人要求農村開設學前教育,舍得花錢把子女送到縣城就讀。農村勞動力轉移帶動土地流轉,開始出現一定土地經營規模的農戶。
四、結語
新農村建設是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要統籌好各方面的力量,才能最終實現黨對新農村建設提出的目標“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筆者僅僅是以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作為新農村建設的突破口,比較、分析寧夏和江蘇在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方面的差距,進而提出寧夏在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方面的措施。
參考文獻:
[1]王愛民:用統籌城鄉發展的思路解決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問題[J].理論前沿,2004 (2)
[2]游 惠 吳 靜 陳 枝:城鎮化背景下推進江蘇新農村建設的思考.金陵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1卷 第3期 2007 年9月
[3]范朝禮 吳 權 何 巨:從構建和諧社會看江蘇新農村建設.現代經濟探討,2007 年第3 期
[4]唐茂華 農村勞動力轉移的創新路徑及政策建議[J].經濟界,2007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