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電子商務在為消費者的日常生活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因其特性使消費者的信息權受到侵害。而我國目前對電子商務中消費者信息權保護的法律規(guī)范并不健全,已有的法律規(guī)范又不能完全適應網絡時代的要求。基于此,本文試圖通過對電子商務中消費者信息權法律保護問題的探討,還消費者一片安全的電子商務交易空間。
[關鍵詞] 電子商務 消費者 信息權 法律保護
一、對電子商務消費者信息權法律保護的原因分析
1.對電子商務消費者信息權法律保護的理論原因分析。消費者信息權是指消費者基于合理信賴的消費,依法享有的獲得全面、及時、真實信息的權利。在民商法領域中消費者與經營者都被視為處于平等地位,一般不考慮消費者和經營者的強弱關系,以形式上的平等導致實質上的不平等。經濟法將市場主體假設為不平等的經濟人,偏重對市場弱勢方的保護,從而以形式上的不平等來實現實質上的平等。在電子商務中,因網絡的虛擬化使信息不對稱性更為嚴重,要消除非對稱信息狀態(tài)下消費者的弱勢地位,必然要求信息權的充分行使,而能夠采取的法律手段就是消費者信息權的設定。
2.對電子商務領域消費者信息權法律保護的現實原因分析。由于市場經濟的發(fā)展,商品流通環(huán)節(jié)增多,新型商品越來越多,消費者的信息權也面臨更多威脅。特別是在電子商務中,一方面,消費者不能直接接觸所要購買的商品,其消費依賴于經營者提供的信息;另一方面,經營者可能不披露或不真實披露其商品和服務的信息。這種信息的不對稱造成電子商務中侵害消費者信息權的現象比傳統(tǒng)商業(yè)模式更為嚴重。同時,由于網絡具有傳輸速度快、影響面廣、監(jiān)管難度大等特點,消費者在普通消費關系中存在的“畏訟性”,在電子商務中由于舉證困難而顯得更加突出。因此,消費者信息權的設定在現實中必不可少。
二、電子商務中消費者信息權法律保護存在的問題
1.網絡消費欺詐問題。網絡消費欺詐是指經營者以非法占有為目的,在網絡上實施的利用虛假的商品和服務信息或者其他不正當手段騙取消費者財物的行為。由于電子商務是通過虛擬的網絡來完成,消費者和經營者的非謀面性,使得消費者對商品和服務的了解僅僅是一種虛化和片面的了解,容易滋生網上欺詐行為。同時網絡經營者對其身份信息披露不全或虛假,消費者很難認證其真實身份。而且在電子商務中,銷售者無告知銷售動機的義務,消費者僅憑傳統(tǒng)經驗和習慣對其銷售動機進行主觀判斷,更易遭受網絡消費欺詐。
2.網絡虛假廣告問題。網絡虛假廣告是指經營者為達到引誘消費者購買商品或接受服務的目的而發(fā)布的關于其商品或服務的不真實的信息內容。電子技術的發(fā)展使得電子商家可通過匿名方式躲避調查,并利用網絡監(jiān)管難度大、隱蔽性強、傳播快、發(fā)布易的特點發(fā)布大量虛假廣告,侵犯消費者的信息權。當廣告?zhèn)鞑フ鎸嵡闆r時,它能完成一種信息功能,網絡廣告是消費者進行消費決策的主要依據,消費者很難判別廣告信息的真實性,使消費者的信息權難以得到保障。
3.網絡經營者的商譽問題。商譽是指企業(yè)所獨有的可在未來帶來超額收益的無形資產。目前中國的社會化信用體系很不健全,信用心理不成熟,交易行為缺乏必要的自律和嚴厲的社會監(jiān)督,商業(yè)機構損害商譽價值的行為時有發(fā)生。特別是電子商務中,網絡經營者的隱蔽性和非確定性,無法顯示其真實的商譽價值,而目前又缺乏完善的針對網絡經營者的商譽評價制度,使得網絡經營者將追求短期利潤最大化作為行為準則,不遵循誠信的商業(yè)準則,嚴重侵害消費者的信息權。
4.消費者求償權難以實現問題。消費者的求償權是法律賦予消費者在進行交易的過程中或使用商品和接受服務后,其權利遭受損害時享有的一種救濟權。當消費者信息權遭受侵害后,首先需要網絡服務者提供經營者的詳細信息資料,但他們常以商業(yè)秘密為由予以拒絕,從而使消費者因無法得知經營者的真實身份而不能救濟。同時,即使消費者最終獲悉了經營者的真實身份,但由于經營者并無與之相適應的賠償能力,或者所處地區(qū)較遠而無法救濟。過高的訴訟成本、舉證的困難性、消費者的弱勢以及網絡糾紛法律適用的不確定也導致消費者的求償權難以實現。
三、我國電子商務中消費者信息權保護的法律完善
1.確立網絡經營者向社會公開在線信息的義務。(1)網絡經營者對其個體信息的披露義務,網絡經營者一方面要披露自己的真實身份、注冊資本等有關重要營業(yè)信息;另一方面還要披露自己的住所、電子聯系方法等能夠快捷方便交流的方式,以便消費者了解經營者,確保信息暢通。(2)網絡經營者對商品或服務內容信息的披露義務,即應提供有關商品或服務內容信息的書面確認書,以便消費者了解其商品或服務的真實情況,作出符合自己真實意愿的消費選擇。(3)確立網絡經營者不履行信息披露義務的法律責任,即法律禁止經營者從事虛假陳述等欺詐消費者的敗德行為,并明確規(guī)定網絡經營者不履行信息披露義務的相應法律責任。
2.加大政府監(jiān)管力度。(1)加強對經營者身份的審核與公布。管理部門應該定期巡查網絡經營者的身份,對非法經營者予以處罰或取締,并公布合法經營者的身份,以保障消費者的信息權。(2)加強對網絡經營者信息披露義務的監(jiān)管。網絡交易的非謀面性使消費者對網絡經營者披露信息的真實性多有質疑,這使負有維護公共交易安全義務的工商行政機關的監(jiān)管顯得更為重要。(3)加強網絡虛假廣告的監(jiān)管。對網絡廣告實行抽查和舉報有獎制度。針對網絡虛假廣告等不正當引誘方式制訂特殊的法律規(guī)則,確立合理的認證規(guī)則規(guī)范網絡廣告,減少網絡消費欺詐。
3.建立網絡經營者的商譽評價制度。在電子商務虛擬空間中進行網絡交易,有著較高的風險性,建立完善的電子商業(yè)機構商譽評價制度,有利于保護消費者的信息權。
4.完善電子商務中消費者的求償權。對消費者信息權的保護除了事前保障,更應注重事后救濟。應建立專門的網絡交易消費爭端解決機制,成立全國統(tǒng)一的網上投訴中心受理網絡消費者投訴,并根據有關信息將案件移交給被投訴企業(yè)所在地主管部門,由其代表消費者行使求償權,最后將處理結果通過投訴中心反饋給消費者,從而使消費者能得到迅速方便的救濟。
參考文獻:
[1]高富平:在線交易法律規(guī)制研究報告[R].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4
[2]龐敏英:電子商務中消費者權益保護問題研究[J].河北法學,20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