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首先分析了大力發展農戶小額貸款的必要性,其次介紹了易縣扶貧經濟合作社小額貸款的運作模式和效果,最后提出了優化扶貧社外部環境和內部運作模式,促進農戶小額貸款發展的相關建議。
[關鍵詞] 扶貧經濟合作社 農戶小額貸款 消費需求
一、大力發展農戶小額貸款的必要性
1.拉動農民消費需求成為促進經濟增長的重要舉措
近幾個月來,世界經濟金融危機日趨嚴峻,美、歐等發達國家居民的收入降低,縮減了對發展中國家出口產品的需求。加之歷年國內投資增速都很高,造成了部分行業的產能過剩,依靠出口和消費拉動經濟增長的模式難以為繼,及時啟動內需成為促進經濟增長的重要舉措,而擁有9億人口的農村則無疑是目前亟待釋放的最大一塊消費市場。
在擴大農村內需方面,政府決定采取擴大加快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加大農村沼氣、飲水安全工程和農村公路建設力度,完善農村電網,加快南水北調等重大水利工程建設和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加強大型灌區節水改造,加大扶貧開發力度等措施。政府的上述措施,將會改善農村的公共基礎設施,為農民在農業生產、小型加工和經商方面提供便利,刺激農民對電器等現代制造業產品的消費,將會有利地拉動農民的消費需求,促進經濟的增長。
2.農戶小額貸款有利于提高農民的消費需求
如果希望完善的基礎設施最大限度地發揮作用,還需要農民手中有啟動資金。2007年,全國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了4140元,實際增長達到9.5%,為1985年以來增幅最高的一年。但我們也應看到,2006年,最低收入20%家庭的人均純收入是1182.45元,僅為最高收入20%家庭8478元的七分之一。這些數字表明雖然大部分農民的溫飽問題得到了解決,但他們的生活質量并不高。大部分農民雖然有切實的創業計劃和可行的項目,但苦于手中沒有資金,因此不得不錯過許多致富的機會。農民沒有資金發展生產,農民的收入自然也比較低,除了基本的住房和吃穿需求外,其他如教育、通訊、旅游、餐飲、娛樂等消費需求很少。有效地提高中低收入農民的消費需求,不僅能夠促進經濟的增長,還有利于社會的和諧與穩定。但在農民自有資金有限的前提下如何拉動農民的消費需求,一個可行的解決辦法就是給廣大中低收入農民提供以農戶為單位的小額貨款,為農民從事農業生產和自主創業提供資金支持。
3.現有的正規金融機構不能滿足農戶的小額貸款需求
現有的正規金融機構能否滿足中低收入農戶的貸款需求呢?金融機構對貸款對象有嚴格的要求,貸款對象要有抵押擔保,有比較完善的信用記錄和良好的經營歷史,還要有完整的財務報表,但這些要求對于中低收入農戶來說是不現實的。銀行了解農戶的真實財務狀況需要花費較高的成本,但小額貸款的收益并不高。信息的不對稱,低收益、高成本等先天不足,使一些國有和股份制商業銀行放棄了農村小額信貸市場。國有銀行撤出農村后,農村正規金融主要由農村信用社承擔。然而,自2003年開始的農村信用社改革,其目標是減少經營風險并提高商業化程度。同樣的定位必然導致類似的行為,農村信用社也將許多網點從農村撤離,特別是從貧困地區的農村撤出。據筆者的調查,農民向信用社申請貸款手續相對復雜,且一般沒有人情關系、不請客送禮很難得到貸款。在小額信貸市場供給嚴重不足的情況下,農戶的小額信貸需求得不到滿足。因此,大力發展小額貸款,為更多的中低收入農戶提供資金支持,將有力地拉動農民消費需求,促進我國經濟平穩健康地發展。
二、易縣扶貧經濟合作社農戶小額貸款的運作模式和效果
1.易縣持貧經濟合作社的運作模式
河北易縣扶貧經濟合作社(以下簡稱扶貧社)在農戶小額信貸上做出了成功的探索。易縣是國家命名的革命老區,原為國家貧困縣,現為省級貧困縣。為了打好87扶貧攻堅戰,尋求扶貧資金到村、到戶的新思路,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研究所借鑒孟加拉GB先進扶貧模式,于1993年10月創建了全國首家開發式小額信貸扶貧試驗組織——易縣扶貧經濟合作社(以下簡稱扶貧社)。1994年,扶貧社在易縣民政局注冊為獨立核算、自主經營、自負營虧的社團法人。
易縣扶貧經濟合作社在農戶小額信貸方面探索出一種可行的運作模式。該模式可概括為三個方面。一是入社自愿,無需任何財產抵押,五戶組成一個小組并推選一名小組長,小組內部負有連帶互助清償責任。6個~8個小組成立一個中心,中心通過社員會議民主推選出一名有一定威望、組織能力和責任心強的人為中心主任,負責本中心會員的信貸事宜。二是以貧困婦女為主要對象的小額信貸和連續放貸。扶貧社以農戶發展創收項目為宗旨,一般每個社員首輪貸款1000元,二輪4000元~5000元,手續簡便。扶貧社運作15年來,婦女社員的比率始終在80%以上。扶貧社對項目搞得好,又急需資金的社員還給予季節性或臨時性短期貨款,一次不超過5000元,時間在6個~9個月以內,對信用和效益良好的農戶可連續放款。三是整貸零還,以周還貸為主。農戶在得到貸款時,首先要交還全年利息(名義利率為年息8%)的50%,從第三周開始按周或者規定的日期分期還貸,每周歸還全部貸款本金的2%,一年最后兩周還清剩下的一半利息。嚴格透明的放貸程序和有效的風險管理制度,使扶貧社的還款率不斷上升,從初期的96.5%到2004年的98%和2005年的99.8%,2006年至2007年底還款率甚至達到了100% 。高還款率有效地加快了扶貧社的資金周轉,擴大了扶貧社的服務對象,幫助更多農民獲得了發展的機會。
2.易縣扶貧經濟合作社的運作效果
十幾年來,易縣扶貧經濟合作社用陸續到位的523萬元社會捐助資金,為易縣廣大農民提供了優質服務和就業的機會,使廣大農民實現了較好的經濟效益,增加了農民的消費需求,改善了農民的生活水平,促進了易縣和諧健康的發展。例如東豹泉村,過去一直存在宗教問題嚴重、村風不正、村民相互爭斗不休等棘手問題。扶貧社自1999年在該村開展小額信貸工作后,通過一部分人帶頭入社發展種植、養殖業并致富后,吸引更多的村民通過加入扶貧社實現了脫貧致富。同時,扶貧社還發現制約該村發展的一個最大的問題就是缺水,甚至連人、畜正常的飲水需求都不能完全滿足。如果天氣干旱,村民種植的果樹就沒有收成。扶貧社就利用連續放貸和采用連帶互助的形式辦法,幫助該村農戶在村東、西兩側分別打了一眼機井,還安裝了一個機井自來水配套設施。這樣不僅解決了全村人、畜的飲水問題,又解決了村中旱地的灌溉問題。現在全村多數農民通過扶貧社獲得了小額信貸,從事養殖、種殖和多種經營。在扶貧社的幫助下,該村農戶的消費需求大幅提高,成了遠近聞名的富裕村。東豹泉村的發展又給其他窮困村一個良好的示范作用,促使更多的農戶希望通過扶貧社的信貸支持獲得發展的機會。截止到2008年9月底,扶貧社已累計發放貸款97372622.40元,累計為19528農戶提供了小額貸款,扶貧社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中低收入農戶的信貸需求,緩解了農戶小額信貸市場供需不平衡的矛盾,增加了農民收入,促進了當地經濟的發展。
三、促進農戶小額貸款發展的措施
1.加強農村金融網點建設
扶貧社和農戶之間的信貸活動采用的是現金交易,即信貸員將貸款以現金的形式發放到農戶手中,信貸員每周或規定的時間到農戶家中收取貸款本金的2%。一個信貸員最多要管理四、五百農戶,信貸員經常攜帶大量現金,雖然方便了農戶,但卻給信貸員的人身安全帶來一定威脅。信貸員經常攜帶大量現金也是不得已而為之,因為農村金融機構的數量非常小,偏遠村莊的農民要跑三十多里路才能到達最近的金融機構。為了發揮金融在新農村建設中的支持作用,政府可考慮增加農村金融網點建設,既降低了扶貧社的運作成本和風險,也讓正規金融機構能夠為農戶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信貸服務,
2.加大對扶貧社的資金支持力度
扶貧社不能吸收存款,扶貧社只能依靠陸續到位的523萬元滾動發展,目前資金總額才一千多萬。一方面是許多農戶有迫切的貸款需求,另一方面是扶貧社資金緊缺不能滿足農戶的需求。因此筆者建議國家可考慮對易縣扶貧經濟合作社這樣十幾年運作良好、不良貸款率低的民間金融機構給予相應的資金支持。通過國家直接撥款或者由相應的基金捐款給扶貧社,增加扶貧社的可貸資金總額,更好地滿足農戶的小額貸款需求。
3.明確扶貧社的定位
扶貧社總部的辦公地點目前在縣委大院,但扶貧社只是一個民間社團法人,不屬于金融機構,處在一種合法不合理的尷尬境地。如果將扶貧社定位于農村小額貸款公司,賦予其正規民間金融機構的身份,解決羈絆扶貧社的制度枷鎖,使扶貧社更加勇于創新、銳意進取,探索出一條讓更多農戶滿意的小額貸款之路。
4.財政貼息支持扶貧社發展
扶貧社貸款名義利率為8%,但要從第三周就開始還款,意味著實際利率在16%左右,遠遠高于目前一年期貨款利率。2007年扶貧社發放財政貼息貸款43萬,貼息率為5%,今后政府如果繼續通過扶貧社發放貼息貸款,讓更多的貧困農民從中受益,將有利地促進扶貧社和當地經濟的發展。
5.增強扶貧社貸款利率的彈性
扶貧社長期以來的名義利率一直是8%,而從1995年到現在銀行貸款利率多次變化,近年來,利率調整愈加頻繁。在基準利率上升時,固定利率縮小了存貸利差,加大了扶貧社的風險;基準利率下降時,固定利率則可能加重農民的負擔。建議扶貧社是否在銀行同期貸款利率的基礎上提高一定的幅度?既能彌補小額信貸的高成本,又能實現扶貧社和農戶的雙盈。
6.扶貧社與政府、農戶共同打造產業鏈,增加產品附加值
扶貧社貸款方向較為集中。貸給養殖戶的資金占60%,貸給經營小商業攤點和三輪車的農戶占25%,對小企業的貸款主要限于石材加工。當地是著名的紅薯之鄉,但農民只能以0.40元左右的價格將紅薯直接賣出,當地農民飼養的豬、牛、免子等也都是直接賣掉,扶貧社可否與當地政府和農戶合作,組建一些中小型農產品深加工企業,進一步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和農民的收入?
通過對易縣扶貧經濟合作社和當地農民生產生活的實地調查,筆者深切地感受到了中低收入農戶對貸款的迫切需求,也為扶貧社員工廉潔的工作作風、忘我的工作精神所感動。易縣扶貧經濟合作社在拉動中低收入農戶消費需求,刺激內需方面做出了許多踏踏實實的工作,懇請國家有關部門能夠認真地研究,讓扶貧社這種運作模式能夠在更多的地區推廣開來,通過為廣大農戶提供優質的小額信貸服務,讓更多的農民受益于中國經濟的發展,受惠于改革開放的成果,讓更多的農民腰包鼓起來,這樣農民的消費需求自然水漲船高。農民的消費需求上去了,生活質量得到了改善,既使中國的經濟發展水平躍升到一個新的臺階,又縮小了城鄉收入的差距,促進了社會的和諧與穩定。
參考文獻:
[1]韓 紅:我國農戶小額信貸地區差異分析[J].商業研究,2008年,(10)
[2]杜曉山:小額信貸的發展與普惠性金融體系框架[J].中國農村經濟, 2006,(8)
[3]李明賢 李學文:孟加拉國小額信貸發展的宏觀經濟基礎及中國小額信貸的發展[J]農業經濟問題, 2008,(09)
[4]蔣大平:和諧社會視野下金融生態環境的若干思考[J].商場現代化, 2007 (33)
[5]李東亮:普惠性可持續農村小額信貸體系的構建路徑研究[D].山東大學,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