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美國房地產市場次貸危機,給全球金融市場帶來了巨大的動蕩。本文試圖分析次貸危機的成因及其傳導機制,從而有利于我國更好的防范金融風險。
[關鍵詞] 次貸危機 傳導機制 投資銀行
次貸危機(subprime lending crisis)是由美國發行的次級債券引發的危機。次級債券指面向那些信用低,沒有固定收入證明的客戶發放貸款的一種憑證。2007年3月13日美國第二大次級抵押貸款機構新世紀金融公司(New Century Financial Corp.,NEWC)因投資次級債券宣布破產,標志著次貸危機的開始,隨后在1年多的時間內,次貸危機急劇惡化。很多投資次貸的銀行從2007年3季度開始出現巨額虧損,各國政府也緊急向市場注資。2008年3月份,美國第五大投行貝爾斯登倒閉,9月兩房被國有化,美林證券被收購,雷曼兄弟破產。至此,美國的五大投資銀行有三家倒閉或被并購,次貸危機迅速向各國傳播,直接引發了全球范圍金融市場動蕩,形成了一場影響全球的金融危機。這使得美聯儲和各國的央行紛紛采取措施,以應對前所未有的危機。那么,為什么次貸危機有如此大的破壞性?這必須弄清它的傳導機制,從而有利于國家經濟的健康發展。
一、次貸危機的傳導機制分析
投資者對房地產價格上漲的預期是整個次貸危機的導火索。進入21世紀,美國政府采取寬松的金融環境刺激經濟快速增長,2003年伊戰又促使美國的消費空前擴大,帶動經濟快速發展,實物資產的價格被迅速推高。這樣房地產的投資價值顯現,其價格上漲的預期增加,導致其需求增加,價格上漲。房價上漲的速度遠遠比貸款所付出的成本增加的快,所以越來越多的投資者紛紛涌向房地產市場,形成了對資金的大量需求而求諸于貸款機構。而資質評級比較低貸款機構為了追求較高的收益,主動降低貸款門檻,發放大量的次級貸款。為了獲得更多的資金支持,放貸機構將貸款債權證券化,形成住房抵押貸款支持證券(MBS)、資產支持證券(ABS)等一系列證券化產品,并向資本市場出售以實現風險轉移和回收流動性。
這些債券被美國的投資銀行所購買。美國的投資銀行介入后,按照可能出現的違約風險概率進行分級,開發出了三種級別債務抵押憑證CDO,并將其出售給大型投資機構。由于中級CDO和股權級CDO流動性有限,投行手中也會保留CDO。為了規避未來可能出現的風險,投行創造了信用違約掉期( CDS)。在房價上揚的市場里,投資基金可以不動用其資金而得到高回報財富,因此成了投資基金重要的利潤增長點,于是就形成了房價上漲→放貸機構→投資銀行→大型投資機構這一次貸利益鏈,大量的機構通過購買投資銀行發行的CDO成為這個鏈條的最后一環。然而由于次貸的利益鏈不是建立在經濟增長的基礎上,而是建立在房價上漲的預期上,因此當房價實際增長的情況不如預期,甚至處于衰退的時候,這個賺錢的鏈條就會變成賠錢的鏈條,從放貸機構機構開始逐步傳導到投資銀行再到大型投資機構,從而形成影響整個金融市場穩定的巨大的金融危機。
二、解讀次貸傳導的中樞——美國投資銀行
從上面的次貸危機傳導機制中,可以看出美國的投資銀行在這個鏈條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也表明美國的金融體制存在兩個明顯的缺陷。首先金融市場制度規定未達評級的住房抵押貸款支持證券(MBS)、資產支持證券(ABS)等一系列證券化產品是不能被美國的大型投資機構如保險基金、退休基金、政府基金購買的,這本來是這個制度的優勢所在,為的是有效化解風險,然而卻并沒有規定不能將這些產品賣給美國的投資銀行。因為美國的投資銀行也具有較高的信用評級,故法律的漏洞使得次貸債券順利的進入了高評級的金融機構。而投資銀行將其打包后再出售給大型投資機構,利用財務杠桿將風險放大了幾十倍、上百倍,為這個鏈條的巨賺和巨虧埋下禍根。其次,美國的投資銀行即國內的證券公司實行混業經營,利用其廣泛的金融關系,大力開發金融衍生品,可謂是金融創新有余,風險評估不足。按規定,投資銀行主要從事證券承銷與經紀、企業融資、兼并收購、咨詢服務、資產管理、基金管理等業務,對于其每項業務應有一套完整的風險監控體系,且這些業務在應該占公司全部營業額的多少應該有控制。表面看是投資銀行缺乏風險監控的機制,其實質是作為投資銀行本身,它的業務范圍已經遠遠超出了它的能力范圍,因此在風險來臨之時有可能產生大的危害。因此,沒有將這些業務撥離出來,讓專門的風險投資公司去做,是美國金融體制的第二個嚴重漏洞。
參考文獻:
[1]舒 適 李 佳:美國次債危機的演變及對我國的啟示[J].甘肅金融,2008(1)
[2]鄭慶寰:跨市場金融風險的傳遞機制研究——基于美國次級貸款危機的分析[J].南方金融,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