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由于上市公司的惡意造假具有很強的破壞作用,嚴重扭曲了股票的價值,擾亂了資本市場秩序,損害了投資者的利益,更多的人會選擇消極的投資策略,最終將導致證券市場發展受阻甚至停滯。為了使我國的資本市場更加健康地發展,必須加大對上市公司虛假會計信息的治理力度,有必要對上市公司利潤操縱的動機進行深入分析。
[關鍵詞] 上市公司 利潤操縱 手段分析
一、利潤操縱的外在動因
1.外界環境存在問題。目前我國正處于市場經濟轉化的過渡時期,在這一特定的歷史時期中,許多市場行為帶有明顯的計劃經濟的痕跡。如股份公司發行新股和股票上市實行計劃額度制,明顯地帶有計劃經濟的成分,導致了一些國營大中型企業為了爭取新股額度,在總資產的盈利能力上竭盡其能。政府在理論上只是市場經濟規則的制定者和監督者,其自身并不參與市場運行,但我國各級地方政府為了自身利益,往往直接參與上市公司的經濟運行活動,有的甚至默許和鼓勵本地上市公司實施利潤操縱, 一些地方政府為了地方稅收而大開方便之門。
2.會計制度體系不健全。這主要體現為我國會計制度的制定落后于會計實務,會計準則與會計制度的缺陷會使企業在準則外,會計事項的確認和計量等方面由于“無法可依”而帶有很大的彈性,加之我國采用實質重于形式原則進行會計核算,這就要求會計人員根據職業判斷力做出選擇。這樣會計人員利用會計政策的可選擇性和會計估計的不確定性操縱會計利潤成為可能。
3.監管機制不健全。目前,我國上市公司的外部監管機構主要有會計師事務所、證監會、審計機關和財政部門等,這些監管機構的監管不力為公司實施利潤操縱提供了可能。在證券市場發展的初級階段,監管體系薄弱,監管手段不成熟,監管人員不足,上市公司造假往往難以被及時發現查處。與造假成本相比,會計造假所帶來的收益通過證券市場能夠實現幾何放大。正是由于會計造假的預期收益明顯大于造假成本,我國證券市場才會不斷出現會計造假現象。
二、利潤操縱的內在動因
上市公司利潤操縱的行為受到各種各樣的利益驅動,形成了上市公司利潤操縱的內在動因。
1.為取得上市資格而粉飾業績。《公司法》規定股份有限公司向社會公眾發行的股票不得低于公司總股本的25%,并且規定,開業時間在三年以上,最近三年連續盈利,原國有企業依法改組而設立的,或《公司法》實施后新組建成的,其主要發起人為國有大中型企業的,可以連續計算。這樣,在新股額度有限的情況下,大型國有企業實現整體上市是不現實的,只能將部分資產剝離出來折合為發起人股。在發行新股前,將這部分資產虛擬為一個會計實體,并假設其已經存在了三個或三個以上的會計期間,然后從原有會計實體中剝離出一部分收入和費用,并據以確定虛擬會計實體在各期間的利潤。這種做法不僅有違會計主體和會計期間的基本假設,而且給公司上市前的財務包裝提供了許多機會。
2.為規避所得稅而隱瞞利潤。所得稅是在會計利潤的基礎上,通過納稅調整,將會計利潤調整為應納稅所得額,再乘適當的稅率而得出的。一些公司為了偷稅、漏稅、推遲納稅時間,便會隱瞞利潤。但也存在著一些公司特別是上市公司,為了能夠維護其在社會上的形象,為了能夠籌措到足夠的資金,不惜虛報利潤,多交所得稅,而這部分所得稅往往又通過地方政府的稅收返還形式返給上市公司。
3.為達到配股而提高利潤。公司上市后可以公開向社會發行股票募集大量資金(簡稱“配股”),是大多數公司要求上市的主要動因,但是上市公司的配股行為卻受到了較為嚴厲的政策約束。例如政府規定上市公司必須連續三年的平均凈資產收益率達10%以上,才能按上年末股本為基數以不超過30%的比例配股。也就是說,上市公司雖然前兩年凈資產收益率均在10%以上,只要當年凈資產收益率低于10%就會前功盡棄,因此有人稱凈資產收益率10%為上市公司的生命線。為了獲得配股資格,許多上市公司在編制年報前進行反復測算,如果達不到資格線但又相差不多的話就通過利潤操縱來達到。
4.提高新股發行價格。上市公司發行新股的最直接目的就是大限度地從證券市場籌集到資金。公司所能夠募集資金的數額取決于股票發行數量和每股發行價格兩個因素。由于我國對上市公司發行股票的數量有額度限制,在有限的額度內要獲得最大限度的資金量,只有提高股票的發行價格。股票發行價格等于每股收益乘以市盈率,而市盈率的大小受到政府的管制,所以每股收益的大小就成為上市公司通過發行股票籌集資金多少的決定因素。因此,上市公司都有意提高每股收益,一些券商為了爭取到公司的承銷資格,承諾幫助公司進行利潤包裝,在公司業績不佳的情況下,為了募集更多的資金,就產生了進行利潤操縱的動機。
5.扭虧為盈來改善公司在二級市場的形象。公司上市可以提高公司的知名度,許多公司在上市以前默默無聞,無人知曉,但上市之后卻成為證券市場上投資者關注的熱點。公司的知名度大幅提高,作為公司的大股東和經營者的聲譽,能力也和上市公司的形象聯系在一起,控股股東與管理者的形象往往與上市公司的形象俱榮俱損。如果上市公司業績不佳甚至虧損,公司的股票就會進入“垃圾股”的行列,公司的形象也隨之受損。更為重要的是,我國證券市場實行的“特別處理”和“摘牌”制度更是給上市公司敲響了警鐘,形成巨大的壓力。如果正常的經營不能保證上市公司擺脫困境,相關的利益關系人必然會進行利潤操縱借以扭虧。
參考文獻:
[1]夏東林:新會計準則辨析.21世紀商業評論,2006.(4).第20期
[2]魏安霞:新會計準則下企業利潤操縱行為分析.集團經濟研究,2006.(4)
[3]馬學國:新會計準則與原會計準則的比較.會計之友,2006.(3)
[4]賈會遠:“我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及其遏制策略”.企業活力,2007.第2 期
[5]黎仁華:談談會計報表粉飾的審計策略[J].財會月刊,2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