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近年來,銀行信貸向集團客戶集中已成為一種趨勢。集團客戶一般規模較大、資本實力雄厚、市場競爭力較強、資信等級較高,對銀行有較大的吸引力,另一方面,集團客戶內部關聯交易頻繁、資金串用和相互擔保較多,一旦資金鏈斷裂將給商業銀行帶來巨大的信貸風險。本文針對商業銀行集團客戶授信的現狀,分析了集團客戶信貸風險的形成原因,并提出了相應的政策建議。
[關鍵詞] 集團客戶 信貸風險 信息不對稱
近年來,通過資本紐帶或契約關系組建起來的跨地區、跨行業的企業集團發展態勢非常迅猛,這些企業集團促進了地區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升級,也成為商業銀行重點拓展的對象。由于集團客戶內部關聯交易頻繁、資金串用和相互擔保較多,集團客戶信貸風險已經成了銀行風險研究的重點,并引起了國內外很多學者的關注。
一、集團客戶信貸風險特征分析
1.集團由多個法人組成,關聯關系日趨復雜。集團內的每一個成員企業一般都具有法人地位,在法律上是獨立核算單位。集團關聯關系主要通過資本投資鏈條形成,資本投資有全資、控股和參股等形式,并日益呈現出多層次特征,且層次之間很不平衡。通過管理控制和家族關聯形成的集團也在逐漸增多,關聯關系日趨多元化。通過頻繁兼并收購進行多元化投資,迅速擴大資產規模。集團企業善于把握市場熱點,兼并收購活動比較頻繁,往往將觸角伸向多個行業和地域。
2.集團企業發展模式是以融資促投資,以投資帶融資。集團多元化投資既是其融資沖動產生的原因,又是融資能力增強的通道。一般而言,集團可控制的企業數量與可獲得的金融資源成正比,控制的企業數量越多,集團借款主體和擔保主體就越多,籌資能力和還款能力就越強,從而形成了“投資→融資→投資”的正反饋機制。
3.大多數集團實行集權型財務管理模式。大多數集團財務管理集中于總部,融資和投資都由集團總部統籌,集團內哪些企業需要資金,由哪些企業充當融資主體,都由集團計劃和安排,以實現融資規模最大化和財務成本最小化的目標。因此,信貸資金往往實行“統借統還”,“短貸長用”也比較普遍。也有少數集團實行分散財務管理模式。如華源集團就是分散管理的典型,因盲目擴張,管理跟不上,大量短期貸款用于收購,最終因個別銀行訴訟收貸而資金鏈斷裂。
4.集團系統性風險較高。隨著業務不斷擴張,集團以資本、管理和家族關聯為紐帶,形成了一條冗長的資金鏈,資金在各成員之間不斷地流動,一旦資金鏈條中某一環節出現問題,就可能引發成員企業“多米諾”骨牌式的崩潰。資金鏈的斷裂可能是因為某個成員企業的經營不善,可能是來自于銀行信用的突然缺失,可能來自供應商的債務追討,或者其他融資渠道的變化。總之,擴張越是迅速,資金鏈條越長,企業就越脆弱,風險點就越多。
二、加強商業銀行集團客戶信貸風險管理的政策建議
導致商業銀行集團客戶信貸風險的原因中,既有我國信貸環境尚不完善的宏觀因素,也有銀行與客戶信息不對稱的微觀因素,更有銀行風險管理不完善的自身因素。筆者認為,應從加強集團客戶信息披露、加強商業銀行內控、培養社會信用環境、加強宏觀經濟研究等方面入手,全面加強商業銀行集團客戶信貸風險管理。
1.加強集團客戶信息披露。建立高效的信息共享機制根據集團客戶組織架構和運作模式,基于集團客戶信貸管理信息系統,多渠道地收集企業信息,加強集團客戶內部關聯交易的信息披露,建立一套有效的信息共享機制,解決信息不對稱的問題。
(1)整合商業銀行系統內部客戶信息資源,實現信息內部共享,解決系統內部信息不對稱問題。商業銀行內部應將目前各自分散的網絡整合起來,建立以總行為信息中心、各分行為子系統的客戶信息咨詢服務系統,以實現客戶信息資源的共享。在這個網絡信息交流平臺的基礎上,將為某一集團客戶及其關聯企業服務的各級銀行分支機構及其各個客戶經理連接起來,組成“客戶經理服務網絡”,增強客戶經理整體力量,使得集團客戶及其關聯企業能被及時識別、重要信息能被最大限度地及時捕獲,能夠支持商業銀行全系統的集團客戶貸款風險預警。(2)完善信貸登記咨詢系統,加強商業銀行之間的合作,建立有效的信息溝通與交流機制,實現信息外部共享。解決各商業銀行之間對集團客戶信息掌握不對稱問題,關鍵是要進一步完善人民銀行企業征信系統,充分發揮該系統在防范集團客戶授信風險方面的重要作用。商業銀行給集團客戶授信后,應及時把授信總額、期限和授信人的法人代表、關聯方等信息登錄到信貸登記咨詢系統。對信貸資金需求規模較大的集團客戶,銀行可考慮采用銀團貸款方式,建立“分別監測、信息共享、協調一致”的合作機制,定期交流客戶的生產經營和融資情況等信息,打破各自為政的局面。
2.推進商業銀行內控建設,建立有效的風險預警機制。集團性客戶組織結構復雜、關聯交易多、管理難度大,商業銀行構建與集團客戶信貸風險管理特點相適應的信貸管理機制 ,建立風險預警和重大事項報告制度。具體而言,商業銀行在加強內控建設、建立有效的風險預警機制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1)嚴格準入。要轉變商業銀行營銷觀念,改變大客戶就是優質客戶的觀念,避免盲目跟進,導致客戶信用的過度膨脹。(2)準確調查。嚴格信貸調查程序,規范調查內容,形成詳實有效的調查報告,作為信貸決策的依據。(3)統一授信。商業銀行應對集團客戶授信實行統一管理,集中對集團關聯客戶授信風險進行控制,防止多頭授信。四是貸管并重。商業銀行應提升貸后管理層次,對跨省、跨地區大型集團客戶授信管理應上下聯動,信息共享。對信用余額特別巨大的大型集團客戶,要建立定期考察評價制度,進行定期風險評價。另外,商業銀行還要完善績效考核機制,解決激勵不相容問題。調整信貸業務考核指導思想,建立風險、收益和成本相匹配的業績考核體系,用經濟資本和風險調整資本回報等科學指標來核定各級行信貸業務的經營業績。在實施精細化的成本管理基礎上,對業務鏈條的各個環節進行成本分解,為其所承擔的風險提供考核標準,建立責任追究機制。結合信貸第一責任人制度,制定出切實可行的獎懲措施,以最大限度地強化業務部門的風險意識。
3.健全國家相關法律法規,培養良好的社會信用環境。在加強集團客戶信息披露和商業銀行內控建設的同時,應加快健全我國相關法律法規的步伐,培養一個公開、公正、公平的社會信用環境。(1)應該從法律法規角度明確界定集團客戶的范圍,只有有效界定單一集團客戶,才能真實地識別出潛在風險的規模并加以控制。(2)借鑒美國的解開公司面紗原則和深石原則,進一步完善社會中介機構的監督制度和企業信息披露制度,提高企業透明度。通過法律手段強化企業管理者在信息披露中的法律責任,增強會計監督的全面性與權威性。(3)司法部門要嚴厲打擊集團客戶抽逃資本金、惡意逃廢債行為,提高違法和違約的成本,營造良好的授信活動環境。同時,應依法規范中介機構的行為,對幫助企業弄虛作假,為虛假報表、出資進行證明,高估資產價值等違法行為的中介機構,進行依法重處。
4.建立內外部長效合作機制,培養良好的宏觀經濟環境。管理集團客戶信貸風險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積聚社會各方力量,多管齊下,才能有效防控。因此,必須建立外部的長效合作機制,培養良好的宏觀經濟環境,積聚社會力量對集團客戶信貸風險進行有效防控。(1)完善政府對集團客戶發展的宏觀指導作用。對集團客戶多元化發展、通過資本運營購并和控制企業進行合理指導,利用各種經濟政策手段對集團客戶的發展進行引導和約束。另外,部分地方政府還應轉變觀念,用市場經濟的發展思維來認識和指導地區經濟發展,摒棄“大就是好”的觀念,更不能對本地區域性的集團客戶提供各種保護傘,進行地方保護主義和行政干預。(2)加快發展現代外部審計機構,加強集團客戶財務狀況的獨立審查。信貸調查不嚴密、調查內容不明了是銀行信貸工作的薄弱環節,發展獨立的外部審計機構,有利于集團客戶信貸調查的專業化和精細化,借助外部審計機構對集團客戶進行信用評級,為商業銀行信貸提供依據和保證,降低信貸風險。(3)通過完善政府的宏觀調控,加強人民銀行、商業銀行監管部門、工商管理部門、統計部門、獨立審計機構等部門的長效合作,保證集團客戶的健康發展,降低集團客戶的經營風險,也可以降低集團客戶由于信息不對稱而導致的道德風險。
參考文獻:
[1]中國銀監會:商業銀行集團客戶授信業務風險管理指引,2007
[2]武 劍:集團客戶的信用評級與風險管理.當代銀行家,2004,(6)
[3]付兵濤 馮建翱:由藍田集團案例看商業銀行的集團客戶管理.中國金融,2003年第 24期
[4]賈廣軍 胡振兵:信息約束與信號偏差:集團客戶授信的微觀風險及宏觀效應.金融研究,2004年第 10期。
[5]廖肇輝:集團客戶授信:共同代理問題及其對策初探.金融研究,2005年第 5期
[6]霍東平 趙英姿 肖永杰:商業銀行集團客戶信貸風險管理研究.濟南金融,2006年 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