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土地流轉的目標是實現現代化的“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勞動生產率” 的高標準。切忌以行政權利為手段,以基層黨組織為形式,組成官辦的土地流轉的農民生產合作社。為了在土地流轉中發揮市場配置生產要素的基礎性作用,要盡快建立農地產權交易市場,建立健全土地流轉市場體系,建立健全農業產前、產中、產后的專業化組織與隊伍,政府應加強對土地流轉行為的規范, 建立健全農村社會保障體系,要完善土地流轉糾紛仲裁調節機制,有條件的地方成立農民自己的社會組織。
[關鍵詞] 土地流轉 市場配置 作用
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作出的《中共中央關于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一方面“賦于農民更加充分而又保障的土地承包經營權,現有土地承包關系要保持穩定并長久不變”。另一方面,“按照依法自愿有償原則,允許農民以轉包、出租、互換、轉讓、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
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在農村土地流轉方面的新突破,將最終解決我國農業的規模經營問題,為落后于城市的廣大農村實現經濟社會歷史跨越開辟了道路。允許土地使用權合理流轉,是農業發展的客觀要求,也符合廣大農民的愿望。以土地制度為核心,在新的起點上設計并實施新一輪的農村改革將實質性的推動解決城鄉二元化體制積弊,促進農民分享城市化、工業化發展的成果,是解決一家一戶小農經營的小生產與現代化大市場矛盾的有效途徑,是推動農業經營方式“兩個轉變”的重要手段。
土地作為重要、珍貴的生產資料,對它的合理利用無疑會帶來經濟的大發展。但是,土地的合理利用受許多因素的決定,土地流轉只是為選擇其用途、選擇利用者提供了一個寬松的政策環境,最終是否能得到合理的利用產生效益,要看結果。土地流轉要著眼于解決一家一戶的小生產與現代化市場的矛盾,解決現代化農業的規模經營與小塊分散土地的小農經營的矛盾,土地流轉的目標是實現符合現代化的“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勞動生產率”的高標準,土地流轉的方式方法是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市場配置生產力要素資源為基礎,根據市場的需求按照市場制度與機制,來合理的進行生產力要素的流動、配置。也就是說,土地作為生產力要素資源之一,其流動與配置,遵循市場經濟規律,依據市場供求關系,以價格、競爭的手段,達到土地流轉的市場優化配置與流動。土地流轉要與勞動者、勞動工具、科學技術、科學管理等生產力要素資源的需求與配置相結合,而不是依靠行政手段,違反市場經濟規律,為流轉土地強迫農民搞土地流轉,更不是鼓勵一些人借土地流轉之名來剝奪農戶的經營自主權。這樣不但不會帶來經濟上的繁榮,而且會制造新的矛盾,危害經濟的發展,會走向過去“大鍋飯”舊體制的老路。土地流轉在各個地方的需求和流轉的方式是不同的,不能強求千篇一律一個模式,更不能以快速發展為目標,以行政權力為手段,以基層黨政組織為形式,組成官辦的土地流轉的農民生產合作社,這樣會重現過去“出工不出力”、效率低下、農民收入增長緩慢、生活處于溫飽的弊端,會損害農民的切身利益,危害以家庭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制度。因此,土地流轉,一要發揮市場配置生產要素基礎性作用;二要充分尊重農民本身的意愿,采取土地流轉的何種方式,應該由轉出土地的農戶自己決定;三要有利于堅持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而不是剝奪農民的土地經營權,不利于以家庭承包為基礎的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四要認清土地流轉的先行條件是大部分農民已經獲得了其他穩定的謀生手段,他們的土地確實是“閑散”,否則,違反經濟規律的強迫行為,都有可能導致出現缺糧少屋的“流民”,激化社會矛盾。這是土地流轉的四個關鍵之點。通過土地流轉過程,農民從土地中解放出來,在擁有土地所有權的基礎上獲得收益;合作經營規模擴大,有利于提高效率;集約化經營還有利于改造我國農業結構變化;通過土地規模化,生產專業化,產業鏈條化,來實現多贏,這是在有中國特色的基礎上,發展現代化農業的有效途徑。農民專業合作社作為土地流轉的載體,能否聚合一家一戶的土地,取決于能否實現集約化經營、標準化管理、形成具有市場競爭力的有機體,而不是以行政手段為基礎,形成官辦的集體經濟。
現在全國各地都在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精神,進行土地流轉的各種探索與實踐,也會出現一批好的經驗與成功的作法。但是,在土地流轉過程中要防止一些基層政府或村級組織的違規操作現象。一些地方基層干部在利益驅動下,搞一些花樣翻新、硬性調整,不發揮市場配置要素基礎性作用,而是以行政手段為中心,搞一些官辦的集體經濟。不能利用上級在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技術推廣、農產品營銷等方面的優惠扶持向農民專業合作社傾斜,合作社可以承擔國家支持農業和農村經濟建設項目,以及財政補助、金融支持、稅收優惠政策等機會,不尊重市場經濟規律,以行政手段快速拼湊一些農民專業合作社,再次出現效率低下、出工不出力的現象。不能通過行政手段集中起來的耕地,實行“糧改非”,既違背了農民的意愿,又威脅到國家糧食安全。不能在發展城鎮化或開發區建設中,違規突破國家批準的用地指標,強行多占農民耕地,并且在失地農民安置上補償不到位,侵害農民的土地權益。更不允許鄉村干部在土地流轉中,權力尋租,以權謀私,以職謀私,存在腐敗現象與行為。
土地流轉要注重質量,不能求數量,也不能急于求成,在短時間內迅速完成。要力足各地條件,有條件、有步驟地成熟地得到發展。要按照十七屆三中全會要求的“有條件的地方可以發展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等規模主體”,進行土地流轉。“在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不得改變土地集體所有性質,不得改變土地用途,不得損害農民土地承包權益。”
為了在土地流轉中發揮市場配置生產要素的基礎性作用。
1.盡快建立農地產權交易市場。在搞好農村土地確權、登記、頒證工作的基礎上,給農民所承包的每個地塊發放農村土地使用產權證,農民可以通過規范的土地產權交易市場,以轉包、出租、互換、轉讓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為發展規模經營奠定前提條件,也能使土地真正開始變成資本。
2.建立健全土地流轉市場體系。建立健全農戶土地經營地塊轉讓的價格、供求關系、市場競爭情況信息網絡體系,實現供求雙方信息的網絡互動。培育土地流轉經營主體,并以基礎設施建設、技術推廣、農產品營銷、財政補助、金融支持等方面給予傾斜照顧,使之出現一大批農民土地經營企業家,形成集約化經營、標準化管理,通過土地規模化、生產專業化、產業鏈條化,形成具有競爭力的有機體。而不是以行政手段為基礎,形成官辦的集體經濟。
3.建立健全農業產前、產中、產后的專業化組織與隊伍,變傳統的農業生產為現代化農業企業經營,為土地流轉健康、有序的進行奠定較好的條件,為土地規模化經營創造較好的環境。建立健全專業化的耕地、種子提供、病蟲害防治、收割、存儲農副產品、加工農副產品的組織化公司與隊伍,使專業化的生產、規模化的經營收到較好的農業產出效益。
4.政府應加強對土地流轉行為的規范,盡快制定完善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流轉方面的法規和具體細則,從流轉主體、流轉方式、流轉程序等方面對土地流轉行為進行規范。還可以制作并向農戶提供統一的轉讓、轉包、出租、互換及流轉委托書等不同的合同示范文本,并對流轉雙方可能涉及的一些權利、義務、違約責任等進行明確。
5.建立健全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加快破除傳統的城鄉二元結構體制,特別是對土地流轉后農民的社會保障、社會養老、醫療保險盡快到位,促進農民分享城市化、工業化發展的成果,使工業反哺農業、城市反哺農村真正落到實處。
6.要完善土地流轉糾紛仲裁、調解機制。通過加強農村土地糾紛仲裁機構建設,深入開展農村土地承包糾紛仲裁試點,不斷探索解決農村土地糾紛的長效機制,制定和規范糾紛仲裁的各項制度和程序,加強仲裁基礎設施建設,完善仲裁機制,以有效化解農村矛盾、維護農民的土地權益和農村社會穩定、保持黨的農村基本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
7.有條件的地方成立農民自己的社會組織,如農民協會、農民維權會等等,以組織形式向各級黨和政府反映農民自身的利益要求,維護自身的利益,進行雙方的互動、勾通、交流,使土地流轉在平等、民主、自愿的原則下,達到健康有序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