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2008年發生的“三鹿奶粉”事件,影響了“中國制造”的良好形象,中國乳業遭受了民族品牌歷史上最大的信任危機。品牌經營步入責任時代,我國乳品行業應樹立危機管理的意識,加強自主創新、珍惜民族品牌、完善責任追究、接受民間監管,最大限度地減少和避免危機。
[關鍵詞] 乳品行業 民族品牌 可持續發展
進入新世紀,消費選擇步入了品牌時代。“三鹿奶粉”事件引發了重大的信任危機,國產奶粉銷量下跌了70%,進口奶粉一度成為消費者的首選。實現穩產高產是中國乳品企業共同面對的課題,我國乳品行業只有堅持以人為本,加強自主創新,樹立危機管理理念,致力于完善經營、管理模式,才能得到全社會的認可。
一、加強乳品行業自主創新
2009年2月28日,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七次會議通過了《食品安全法》,昭示我國政府對食品安全問題的極端重視。我國人口眾多,對乳品的需求量很大,乳品行業在推行本土化戰略過程中,需要依據市場需求的變化,加強自主創新,有預見性地提高自身的競爭水平。
隨著行業集中度的提高,乳品企業在引進外來技術的基礎上,不斷加強自主研發。蒙牛集團投資12億元建設高智能化生產基地,它生產的特侖蘇、真果粒、冠益乳等產品均是自主創新技術的成果。特別是“特侖蘇”牛奶,拿下了IDF全球乳業創新大獎,為中國乳業摘得第一枚世界金牌。但去年我國發生的乳制品安全的問題,并不在技術環節,大型乳企設備先進水平和技術實力在國際上并不遜色,最大問題是經營過程中重市場輕牧場。我國乳品企業普遍存在奶源規模小,分散養殖多,農民無標生產,企業無標加工的現象。如曾經輝煌的江西光明英雄乳業牧場,由原有的12000頭奶牛,現在銳減到只有800頭左右。因此,乳品行業奶源基地建設將是未來競爭的制高點?,F階段,我國乳品行業實施生鮮奶的最低收購價、第三方檢測、購銷準入、奶站管理、奶源基地建設等方面的自主創新,將是一條現實的選擇。
二、珍惜中國民族乳品品牌
在資本全球化的背景下,外資并購在中國越來越活躍,由此引起的行業壟斷,對國內的同行業競爭者極為不利。達能并購樂百氏,強生收購大寶,可口可樂收購匯源,外資逐漸主導甚至控制了國內的飲料、日化、零售等競爭性領域,并開始向農業、能源、機械等基礎性行業進軍,中國乳業成為中國品牌戰中碩果僅存的行業之一。
為數不少的外資進入民族企業后由于文化沖突,品牌錯位,市場喪失,企業經營陷入困境。因此《外資并購法》和《反壟斷法》都要突出保護民族品牌和老字號的條款。民族企業要增強風險意識,吸取經驗教訓,不斷學習和掌握國際規則,才能充分保障自己的權益。確保公司的管控權始終把握在自己手中,使公司在戰略管控、財務管控,以及人力資源管控享有話語權,特別是要對民族品牌產品的生產份額、銷售渠道、違約責任及賠償條款進行細則規定,從而在根本上避免了自身品牌的缺失。然而,中國乳業的“民族品牌”,由于品牌管理不善甚至不重視民生而消亡的現實情況更應避免。2004年發生的“阜陽劣質奶粉”事件和伊利酸奶北京“生產日期”造假事件、2005年光明浙江“早產奶”事件,以及2008年三鹿奶粉“三聚氰胺”事件,都是對乳制品民族品牌形象的重大傷害。
三、完善乳品企業責任追究體系
近十年來,中國乳業以年均20%的增長速度高速發展。乳制品是具有很強保質要求的飲用食品,奶源、加工、倉儲、運輸和上架的要求也很高,乳品企業是最終產品質量和產品安全的第一責任人,不少企業在規模迅速擴張的同時,由于管理方面存在諸多問題和漏洞,為危機事件的發生提供了可能。
現行的行政監管,強調產品質量認證,實際執行中往往存在執法監管不嚴,對違法行為懲處力度不夠,造成企業守法成本高、違法成本低的現象,最終威脅產品質量安全?!妒称钒踩ā返耐ㄟ^只是第一步,在實施過程中,各地要跟蹤國際、國內食品安全風險因素,加快配套法規的制定和修訂,建立一個合理的懲罰性損害賠償制度,一個維護誠信環境的信息公開制度,樹立“預防重于監管”的理念,將食品安全的責任落實到食品生產的各個具體環節之中,實現從種植、飼料、養殖、擠奶、收奶、送奶、保鮮、加工、配方、包裝、出廠、上市、流通等環節的無縫對接,使食品企業在經營中更加謹慎。我國乳品企業發生的“三聚氰胺”事件,是我國乳品產業鏈條各環節連接不緊密、產銷不協調的反映。即使在危機面前,企業也不能只想到自己縮減損失,更要重視事件受害者的利益訴求,勇于承認錯誤,勇于承擔責任。
四、主動接受民間的質量監管
網絡輿論在現代社會和政治生活中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已經成為一種重要的監督方式。“躲貓貓”事件中出現的民間調查形式,反映了大眾民主意識的增強?;ヂ摼W時代的信息傳播促使企業對自身提出更高的要求,更加珍惜企業的信用,呈現出食品安全一票否決的局面。
建立覆蓋全社會的食品質量監管體系,需要生產者、行業協會,消費者明確各自的角色與職責,形成一種市場性的壓力,動員整個社會力量來對生產和銷售環節進行監管。生產者作為食品安全第一責任人,要確保全行業有基本的職業道德操守;行業協會在市場準入和日常監管上要雙管齊下;消費者有必要也有能力參與食品安全監管,既監督政府監管部門是否有失職行為,又可以監督食品的質量和安全。如果廣大消費者始終不能強勢起來,那么包括《食品安全法》在內的法律法規的實效就要大打折扣。日本的專門食品安全委員會,全部引入了民間的力量,實行食品安全評估,對于消費者受到商業欺詐等故意侵權的案件,以民事罰款即懲罰性損害賠償金,代替行政罰款、停業整頓和吊銷營業執照等行政處罰,做法值得借鑒。
基于對我國乳品行業產品質量的信心,只要政府、行業、企業、民眾聯手,把行業自律、社會誠信、民眾健康落到實處,經歷風波洗禮的中國乳品企業,一定會重振乳品行業的信用,繼續穩健和快速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杜艷秋:我國乳品行業戰略性危機管理研究[D].對外經濟貿易大學,2007.8
[2]王春和:中國民營企業可持續發展研究[M].中國經濟出版社,2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