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企業社會責任與構建和諧社會之間存在著緊密的內在聯系,以人為本是和諧社會與企業社會責任的共同價值目標,營造以社會責任為核心的和諧企業文化是構建和諧社會的要求,企業社會責任與和諧社會所倡導的倫理原則具有一致性。正確認識企業的社會責任,制定和完善有關強化企業社會責任的政策法規和實踐機制以及加強企業誠信建設是構建和諧社會中企業社會責任的實現途徑。
[關鍵詞] 企業社會責任 和諧社會 和諧社會構建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提出的重大戰略決策。為了貫徹和落實黨中央的重大決策,我們必須充分重視和發揮企業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的重要作用,明確構建和諧社會與企業社會責任的關系,大力強化企業的社會責任。
一、企業的社會責任與和諧社會構建
“和諧”是一個浸透著中華文化精神的詞匯,“和諧社會”是一個包容面很廣的社會系統概念。構建和諧社會,既涉及到生產力和生產關系,又涉及到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既要解決好生產力層面的問題,又要解決好生產關系(即經濟基礎)層面的問題。按照社會組織理論,構建和諧社會涉及到各個主要社會組織的社會責任,包括執政黨和政府組織的社會責任、企業組織的社會責任、事業組織的社會責任、民間社團的社會責任和城鄉基層社區的社會責任等等。其中企業組織的社會責任非常重要,在整個社會組織的責任體系中占有重要地位,發揮著重要作用。
當前,人們對企業的社會責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簡稱CSR)并未形成完全統一的認識,但國際上基本承認,企業在創造利潤、對股東利益負責的同時,還要承擔對員工、對社會和環境的責任,包括遵守商業道德、生產安全、職業健康、保護勞動者合法權益及資源等。可以說,這也是國內企業界基本上可以接受的CSR理念。而從這一理念可以看出,企業踐履好其社會責任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
二、企業社會責任與構建和諧社會的內在聯系
企業社會責任本身就包含著和諧的價值特征,這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可以利用的倫理資源。更為重要的是,企業承擔社會責任與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之間存在著緊密的內在聯系。
1.以人為本是和諧社會與企業社會責任的共同價值目標。和諧社會是一個以人為本的社會,經濟社會的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也應當由人民共享,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和精神生活需求。以人為本的價值理念要求不斷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正確反映和兼顧不同地區、不同部門、不同方面群眾的利益,妥善協調各方面的利益關系,關心每個人合理和正當的利益要求,關注人的生存和發展權利,尊重人的權利和自由,保障人權的落實,重視人的生活質量、發展潛能和幸福指數。企業承擔社會責任是以人為本價值理念的表征。一個企業承擔的社會責任越多,在貫徹以人為本方面就做得越好;一個企業要獲得成功、贏得社會的贊譽,就必須在追求利潤經濟目標的同時,樹立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重視企業的社會責任。
2.營造以社會責任為核心的和諧企業文化是構建和諧社會的要求。企業文化的根基是責任感,企業的責任觀是企業價值觀的核心要素,企業履行社會責任是一種價值觀的認知與實踐,先進的企業責任理念是企業的軟競爭力。中外所有長盛不衰的企業都是對社會、對客戶、對員工、對股東負責的企業,唯其如此才能形成優秀的企業文化,保持基業長青。如果越來越多的企業能夠不斷地營造以社會責任為核心的優秀企業文化,必然會豐富和諧社會中的和諧文化內涵,并將有力地促進和諧文化及和諧社會的發展。
3.企業社會責任與和諧社會所倡導的倫理原則具有一致性。企業社會責任內在地蘊涵著守法、互信互利、公平正義等倫理原則,它們與和諧社會所倡導的價值相一致,企業承擔社會責任就是對這些倫理原則的實踐。從企業內部經營的層次看,承擔社會責任必然要求作為市場經濟主體的企業遵紀守法、按章納稅。在企業管理上要做到以人為本,員工收入分配上要盡可能公平合理。在具體的經營中要正確理解市場競爭,放棄不正當的競爭行為和商業欺詐,實現與競爭對手的互信互利。從企業的外部影響層次看,企業要承擔社會責任,就應該實行可持續的發展策略,改變高耗能、低產出的增長方式,為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做出貢獻。
三、加強企業社會責任,促進社會和諧發展
1.企業方面
(1)強化企業社會責任意識,尤其是企業家的責任意識
隨著社會經濟、文明的進步,企業承擔社會責任己成為不可逆轉的潮流,也是企業競爭實力的根本體現。因而我們各種類型、各種規模的企業都應該應時而動,加強對企業社會責任方面有關知識的學習,不斷強化企業的社會責任意識,使越來越多的企業經營者認識到企業以社會的存在而存在,企業應該建立在企業家的社會責任觀之上。企業不是“賺錢機器”,企業的成功歸根到底不僅在于賺錢的多少,而且在于對社會的回報,將社會責任由一種外在的約束內化為企業的內在需要,主動承擔社會責任,樹立起良好的公眾形象。
(2)堅持以人為本,樹立正確的企業責任觀
堅持以人為本是提高企業社會責任意識的重要保證。以人為本既是企業管理的基本原理之一,又是企業社會責任的應有之意。從企業角度看,企業管理的目的就是為了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生活的需要,提高人的生活質量,實現人的成長。而企業的諸生產要素中,人是最具活力、最有創造性的生產要素。堅持以人為本是企業實現有效管理,提高經營水平的前提條件之一。從社會范圍看,企業是社會經濟活動的主體之一,在實現自己的經營目標過程中,不應當損害其他經濟活動參與者的利益,而這正是企業應承擔的社會責任之一。
(3)創新發展,履行企業的經濟責任
經濟責任的履行是企業生存和履行社會責的基礎,當然同時還要保證符合法律規范。不管對企業,還是對個人,發展是和諧的基礎,而創新是持續發展的力量源泉。企業應加大技術研發的力度,不斷創新出新技術和新產品,使企業向社會提供的產品更加環保、更加有利于資源節約、更加有利于降低成本,更加安全和人性化。技術創新,可以使企業擁有差異化的產品,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上占有制勝地位并贏得利潤技術創新,使企業擁有自主知識產權,不會因為技術引進而受制于人,且能站立在國際技術領先的制高點上,引領國際技術標準的制定技術創新,也是企業樹立良好形象和擴大宣傳的契機,人們會認為不斷進行技術創新的企業是一個負責任的企業,它所生產的產品也應該是值得信賴的產品,產品的暢銷和利潤的獲得將是不言而喻、順理成章。
(4)完善企業內部的制度建設,定期披露社會責任信息
凡是在企業社會責任方面走在前面的國內外企業,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企業社會責任的制度建設比較完備,有專設的負責社會責任事務的部門機構。作為負責社會責任事務的專門機構,可結合企業自身實際及國際普遍作法,制定企業社會責任守則,并協調其他部門的活動,使在企業決策和執行的各方面形成合力,共同體現出對股東、顧客、員工、供應商、商業伙伴、當地社區等相關利益者的關切。從對股東負責的角度,準確、及時地提供和發布經營信息從對消費者負責的角度,不斷開拓創新,向社會提供更加環保、資源利用更節約、更加安全便利的商品和服務從對員工負責的角度,提供健康安全的工作環境,并使員工有不斷學習和發展的空間從對社區負責的角度,加強環保,避免各種污染。同時能夠做到定期向社會披露在履行社會責任方面的相關信息。
(5)積極參與國際責任標準認證
在國際貿易與投資領域,有很多國際慣例和國際標準。根據這些國際標準,企業可以將獲得認證作為產品的一種差異性,占領市場,甚至越過一些國際貿易壁壘,因此在消費者市場和企業市場都可以創造出競爭優勢,順利進入國際市場。自技術質量標準推出以來,國際社會繼而推出了環境標準、社會責任標準,都是針對企業產品和服務的標準。如果說標準尚未將環境保護以“社會責任”這一概念明確提出,那么標準則明確提出保護勞工權益是企業的社會責任。正因如此,標準頒布以來至年,己被個國家和地區采用,共簽發了張認證證書,這些證書成為企業產品進入國際市場的“綠色通行證”。同樣,獲得認證,以此作為企業社會責任行為指示器,可以大大增加企業的社會資本,降低交易成本。
2.政府方面
企業的基本性質決定了企業不可能自發的承擔社會責任,甚至會以損害社會利益的方式來實現企業的經濟目的。鑒于企業不會自愿去承擔消除壟斷、消除外部的不經濟性以及實現社會目標,政府作為社會的管理者,為了規范企業行為,使之符合社會目的性的要求,介入企業社會責任活動,對企業行為實行一定程度的管制,促使其承擔應承擔的社會責任就具有了合理性。
(1)完善相關法律制度,明確企業的法律責任。
(2)創造利于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環境。
(3)制定企業社會責任戰略,完善企業社會責任考評體系。
同時,在工會組織方面、社會公眾的廣泛參與、媒體的宣傳、監督等方面加強力度,更好地促進企業加強社會責任,構建和諧社會。
參考文獻:
[1]李義豐:論構建和諧社會中的企業社會責任[J].企業研究經濟師,2007年第4期
[2]陳 紅:基于和諧社會構建的企業社會責任探討[J].河南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6月第23卷第2期
[3]寧向東 吳曉玲:企業為什么要有社會責任[J].管理學家,2006,(9)
[4]長煉鄧小平理論與“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研究基地.企業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的社會責任[N].湖南日報,2007~01~30
[5]王茂林:構建和諧社會必須強化企業社會責任[N].中華工商時報,2005~12~08
[6]徐二明:誠信是企業倫理的核心[N].人民日報,2003~11~15(05)
[7]紀德尚 郭秋娟:構建和諧社會與企業的社會責任[J].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9月第39卷第5期
[8]柳德舫:論企業在建設和諧社會中的社會責任[J].探求,2007 年第 2 期(新106 期總第169期
[9]林治波:企業需要擔當社會責任[N].人民日報, 2006~4~7
[10]趙書虹 唐更華:企業如何承擔社會責任[N].羊城晚報, 2006~4~20
[11]席建國:企業的社會責任不僅僅是納稅[J].中國經濟周刊,2005, (45)
[12]陳素玲:和諧社會中的企業社會責任[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