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企業戰略聯盟為什么會形成,交易成本理論、博弈論、社會網絡理論都提出了各自的解釋,本文從資源理論出發,將資源共享效應區分為資源互補效應和資源相似效應,從模型角度進行了聯盟動因的解析。
[關鍵詞] 戰略聯盟 動因 資源共享
一、企業戰略聯盟動因的經濟學解釋
在實踐中,越來越多的國內外企業積極介入到組建聯盟的活動中。《財富》500強中的前100強90%已建立起各種各樣的戰略聯盟,包括技術、供應、生產、營銷等方面的合作 。世界上許多著名的跨國公司都通過戰略聯盟在全球競爭中獲取了巨大的競爭優勢和市場利益。最有名的莫過于微軟公司和英特爾公司合作形成的Wintel聯盟。我國聯想、方正、長虹、海爾等國內50家大企業聯合發起組建了中國數字化(3C產品)聯盟,促使國內計算機、通信、家電的優勢資源沿著3C融合的方向組合配置,加速了產品和技術的開發。蘇寧電器采用的是“廠商合作”的縱向聯盟模式,與“蘇寧電器”合作的都是國內家電業的領軍品牌如長虹、海爾、康佳、春蘭、TCL、美的、海信等,“蘇寧”2001年平均40天開一個店,2002年平均20天開一個店,2003年平均每周開一個店,現在平均5天左右就開一家新店,已經進入全國五十余座城市,初步完成全國一級市場的布局。
企業戰略聯盟為什么會形成,或者說企業為什么會選擇戰略聯盟的方式,是歷來理論研究的一個關注點。
威廉姆森從交易成本理論出發,指出介于市場與企業科層制之間的組織形式如外包、技術合作等存在已久,在不少情況下,它們與嚴格疆界的企業聚合為一體,并充分利用清晰產權和復合的共同產權的治理利益。當不確定性、交易頻率和資產專用性較低時,組織會放棄有價值的設計特征,選擇一種更為標準化的商品和服務,市場成為有效的治理結構。當不確定性、交易頻率和資產專用性較高時,就會將交易內部化,安排到內部組織中,這樣有價值的設計可以得到保留甚至加強,科層制成為有效的治理結構。他認為,設計非標準合同是可行的,名義上享有自主權的合同雙方間的合同關系常常可以克服較大的不確定性,為處于市場與企業二者之間的雙邊、多邊和雜交的中間組織狀態存在提供了一定理想依據。企業契約論的代表人物詹森和麥克林(1976)、A/W(阿爾欽和伍德沃德簡稱,1987,1988),主張企業的本質是對和約簽訂人起制約作用的長期和約集合,那些試圖設定出企業的邊界,把企業定義為任何特定形式的做法都是沒有價值的,比企業更有意義的概念是“聯盟”,并提出聯盟是指受契約關系約束的資源所有者的集合。
羅伯特·艾克斯勞德在《合作的演進》一書中描述過一個計算機模擬的博弈結果:選擇14種策略在200次“囚徒困境”博弈中與對方爭斗,計算機的競賽結果表明,即使競爭雙方是理性的自私的,合作是可以實現的,只要采取“針鋒相對”策略,將來“不合作”的威脅足以使博弈各方采取帕累托有效率的策略,從而出現非合作性的共謀。Folk定理告訴我們,在有限的參與人博弈中,即使局中人不能直接接觸,每個博弈方的支付都可以通過無限重復博弈得到改善,從而實現“非合作博弈的合作結果”。如果是長期契約,完美理性也將使契約中所有未來可能出現的狀態(state of the world)得到完全精確的定義,“從而在契約重讀(renewal)期中的任何機會主義都能無成本地得到減滅”(Langlois,1984),使交易雙方得以實現契約之初規定的所有收益。從理性經濟人的角度分析,一個利他主義者的目標函數可能體現了另一方的利益,他采取合作行為純粹出自個人興趣,但是當競爭雙方理性地意識到競爭的災難性后果時,就有可能希望改變競爭規則協調各自的行為,進行所謂的默契合謀 。
還有一些學者從企業戰略網絡角度分析了企業戰略聯盟存在的合理性。證據顯示,企業進入戰略聯盟的傾向性不僅受到企業財務和技術屬性的影響,而且受到它們所處的社會網絡的影響。無論是關系嵌入性還是結構嵌入性觀點都說明了社會網絡能給某些參與者帶來信息優勢。而且,當一個企業如果在一個網絡中處于中心位置,或者當一個企業處于一個可以協調其他兩個參與者行為的位置上,那么這個參與者的控制優勢就體現出來。如一些研究使用了企業與先前的戰略伙伴所形成的社會網絡來證明,企業原先的戰略聯盟越多,在網絡中就越處于中心的位置,也就越易于建立新的戰略聯盟關系 。網絡觀較好地解釋了聯盟的易變性。從網絡觀來看,戰略聯盟建立了周期交易的基礎。聯盟企業周期性地談判,甚至聯合決定資源的使用,因而把這種功能交給聯盟去實現。聯盟過程必然伴隨著組織化程序的調整,形成了組織一致性成本。組織一致性成本隨著組織的規模和異質化程度的增加而增加,當戰略聯盟的目標是共享某些企業擁有的異質性資源,而這些企業又具有特殊的組織結構和管理哲學時,組織一致化的成本就非常高,戰略聯盟就有內在的不穩定性。
總之,在研究戰略聯盟的動機方面,突出的表現為博弈理論運用的相對較多,本文則試圖對從戰略聯盟的資源共享效應方面,在有關理論的基礎之上,展開定性和定量研究,從而為聯盟的存在合理性提供又一個支撐點。
二、戰略聯盟資源共享效應
企業聯盟存在的主要原因同樣可以歸結于資源的共享(Farjoun,1994;Robins,1995)。根據資源論的主要觀點,企業被認為是一組資源的集合體,一個企業的資源包括資本、知識、組織結構、進程等企業可以控制的所有一切。企業將自身資源和外部獲取的資源結合在一起,生產并銷售產品和服務,從而獲取所需的利潤。企業的競爭戰略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企業累計資源的影響,企業的資源決定了企業能夠做什么,資源是構筑企業競爭戰略的關鍵因素,企業應該關注自身的資源而不僅僅是注重競爭的外部環境。總之,企業的競爭地位是由“一系列獨一無二的資源和關系決定的”。資源論強調通過集合并使用資源來達到價值的最大化。既然企業內部資源、能力和知識的積累是企業獲得超額利潤和保持競爭優勢的關鍵,那么企業之間組建戰略聯盟就可以在價值鏈各環節上互相合作,從而能在價值活動中創造更大價值,因為企業之間存著包含企業資源、核心能力和知識資源的資產互補性與相互學習性。這樣,不同形式的企業戰略聯盟可以在不同的維度增加市場績效。只要企業戰略聯盟的形成不是以限制產量和價格為目標的,這種合作組織不僅不會減少社會福利,而且可以增加社會福利,增加的社會福利來自于共享資源后節約的成本。簡言之,從資源配置的角度講,企業戰略聯盟的市場績效高于純粹競爭的市場績效。
我們認為,資源共享所能創造的競爭優勢,主要是通過資源互補效應和資源相似效應實現。
資源互補效應是企業結盟的重要原因之一。資源互補的前提是企業在資源結構上不同質,即企業之間的資源和能力具備三個基本的特點:即不可流動性、不可模仿性和不可替代性(Barney,1991;Ghemawat,1986;M. Porter M. Fyller,1986)。資源的異質性是企業持續競爭力的源泉,也是企業建立戰略聯盟的重要原因之一。一個企業往往具備某一方面的優勢,如果各個企業將互補資源聯合起來,例如一方提供技術一方提供市場,就會突破企業自身資源的約束,發揮合作效應。依據波特的價值鏈理論,各個環節對其它環節的影響程度與其在價值鏈上的位置有很大關系,互補聯盟可以將各合作企業的價值鏈優化重構,因此企業聯盟可以創造獨特競爭優勢。根據這一理論,企業的關鍵任務應是努力聚集那些有價值的資源,并加以充分利用,使其價值最大化。這樣,企業被視為通過發現和開拓其最佳資源邊界而使其資源價值得到最好實現的組織,為了獲取競爭優勢,企業進行資源的交易和積聚成為一個必需的戰略任務。正如G.B.理查森所言,不相類似的活動使這種協調不能完全通過企業內的指令方式進行;市場也并非有效,因為它所需要的不是平衡某種東西的總供給與總需求,而是在數量上使各個企業計劃相一致;通過企業間多樣化契約安排進行的協調才是有效的,它可以降低交易成本和生產成本,推動技術聯合開發,提供對相關企業的有效控制,也可以成為進入其它領域的橋梁。戰略聯盟使企業資源運籌的范圍從企業內部擴展到外部,從而在更大范圍內促進資源的合理配置,帶來了資源的節約并提高了資源的使用效率。
資源相似聯盟的理論基礎是協同效應。相同產業的同類企業共享資源,不僅可以完成單個企業不能獨立完成的目標——例如研發一種新技術,而且可以發揮乘數效應,大大提高企業資源的使用效率和降低成本,實現規模經濟。
下面用一個協同效應分析模型來說明聯盟的資源共享效應。
假設一種產品可帶來s元的年銷售收入,該產品的生產成本為o元,在產業開發、工具、設備、廠房和存貨方面的投資i元。
產品的年投資收益率
對其他產品 p2,p3,…,pn可以得到相同表式。
如果各種產品之間不存在相關性,那么企業的整體銷售收入可以寫為
sT=s1+s2+…+sn
整體運營成本oT=o1+o2+…+on
投資成本iT=i1+i2+…+in
整個企業的整體投資收益率(注:多個企業的ROI是單個企業ROI簡單總和)
但是,如果存在關聯效應 和規模經濟。對于一個和若干個企業銷售收入總和相同的企業聯盟,其運營成本會低于這些企業經營成本的簡單數學加總,或者其投資小于這些企業的簡單數學加總。
用公式表達就是(S代表企業聯盟,T代表獨立的企業數字意義的集合體)
oT≥os
iT≥is
可以得出,當銷售收入相同時,企業聯盟整體的投資收益率高于獨立企業的投資收益率,即
(ROI)s>(ROI)T
三、結論
可以得到結論,當聯盟協同為企業帶來成本優勢與企業優勢時,企業獲得更多的顧客資源和持續收益,這就使得企業加入聯盟的動機增強,從而聯盟競爭力更強,即形成新一輪的正反饋作用。價值鏈關聯與正反饋機制則會進一步強化戰略聯盟形成的資源共享效應。也就是說,在利益博弈過程中,聯盟各方強調能力貢獻與利益回報的動態均衡,合作博弈應符合兩個必要條件:
1.合作通過資源共享和優勢互補獲得新的綜合優勢,即合作收益大于單個成員單獨經營的收益之和;
2.合作存在具有帕累托改進性質的分配規則,即每個成員都能獲得比不進行合作時要多一些的收益。
因此,從資源共享效應角度而言,企業戰略聯盟比純粹市場、科層企業及計劃具有獨特的優勢。市場協調基本上是一個現貨交易和談判關系,對未來的機會和資源缺乏真正的控制力。企業內部協調雖然擁有完整的剩余索取權和控制權,但難以突破內部資源的限制,且隨著企業規模擴大存在管理邊際收益遞減效應,企業并購的成本又較高昂。因此,綜合比較起來,企業聯盟可以突破企業本身的資源約束,盡管由此會加大企業面對的風險和提高機會主義成本,但無疑會給企業帶來本身無法實現的戰略利益。
參考文獻:
[1]杜傳忠:產業組織演進中的企業合作——兼論新經濟條件下的產業組織合作范式.中國工業經濟,2004,6
[2]范 明:江蘇民營經濟核心競爭力研究——基于戰略聯盟視角.江海學刊,2006,5
[3]郭其友 李寶良:沖突與合作:博弈理論的擴展與應用——2005年度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奧曼和謝林的經濟理論貢獻述評.外國經濟與管理,2005,11
[4]Kogut, B., W. Shan and G. Walker:The makeor—cooperate decision in the context of an industry network, In N. Nohria and R. Eccles(eds.), Networks and Organization,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Cambridge, MA,1992
[5]潘淑清:企業戰略聯盟的市場績效分析.當代財經,2005,4
[6]G. B. Richardson: The Organization of Industry. Economic Journal, 1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