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570期 《技術創新能力評價指標(上)》
三、宏福公司技術創新能力評價
1.指標
上節逐一說明評價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統計數據指標(S型指標)和經驗數據指標(E型指標)。統計數據指標共19個。經驗數據指標共9個。完整評價企業技術創新能力,需要使用這28個指標,分別從資源投入能力、創新管理能力、創新傾向、制造能力、營銷能力和產出能力上做出判斷。然而,由于經驗數據缺乏,只能在簡化處理的基礎上對宏福公司技術創新的能力進行評價。盡管評價缺乏完整性,但評價結果證明了指標體系的有效性并且揭示出許多重要問題和具有極大的啟發性。
評價中使用的指標共11個,表指標及其含義全部是S型指標表
在下面的分析中,我們沒有采用上節的指標符號,而是一直使用表1中的指標符號。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使上節的指標設計具有自身的完整性,而不要因為缺乏數據而使其變得殘缺不全。關于表1中的指標,有幾項需要做進一步說明。
(1)研究開發人員投入強度(V2),按研究開發人員占企業職工總數的比重計算,沒有按S2的計算公式計算,原因是統計數據還不能分成四個檔次。這樣,V2就沒有考慮到研究開發人員能力上的差異。
(2)所有指標都使用2002年的公司數據計算。
(3)設備裝備水平采用加權平均法計算。計算公式為:
設備裝備水平=1×國際先進水平(%)+0.8×國際一般水平(%)+0.6×國內先進水平(%)+0.4×國內一般水平(%)+0.2×其他(%)
(4)創新的新穎性采用百分制評分。國際水平為100,國內水平為75,省內水平為50,企業水平為25。
(5)新產品銷售份額和稅后利潤率同為反映收益性的產出能力指標,兩者具有正相關性,相關系數為0.4183。由于相關程度不很高,評價時用兩個指標較好。因為新產品銷售份額與稅后利潤率存在四種關系(圖1),企業同時分析這兩項指標,可以給自己的創新業績定位,也為企業的戰略籌劃提供重要依據。
2.數據
評價數據全部來自我對這個經濟組織的調查問卷。設代碼:甕福礦肥基地A,宏福公司B。
3.能力要素評價
(1)資源投入能力
縱向比較看,B的研究開發人員投入強度高于A。這表明B的研究開發人員實力大于原A(圖4—1)。但是人員只有與資金相結合,才能發揮作用。過去的A,在人員投入強度不高,研究開發經費投入強度也不高。B研究開發人員投入強度高,研究開發經費投入也高,所以,創新能力強。兩年前A陷入困境,不可能有大投入,故人員閑置。從這個意義上講,A存在明顯的研究開發人員能力閑置。
過去A因體制環境不好,企業陷入困境,非RD投入也沒有。創新環境的生成,使其有很強的能力,既把經費投在有助于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的RD上,又有能力把經費投在獲得體現新技術的生產能力上。
比較非RD投入強度和裝備水平兩圖(圖4—3、圖4—4)我們發現,A的非RD經費投入很低,是依賴其原技術裝備水平較高。因而既有經濟原因更主要的是有依賴心理,不想作技術引進經費的再投入,尤其是不作技術的經費的投入,故原料的供給成了制約企業規模經濟的瓶頸,工藝不改造使生產成本居高不下。
而B既做了非RD經費投入,(引進加拿大威爾公司投資建上游企業),又做了技術裝備水平的投入(改造工藝流程),以新技術裝備企業,其結果之一是進一步提高企業裝備水平。當裝備水平提高后,成本收益大,非RD投入必然減少,產生潛在的機會,創新而獲得巨額收益。
(2)創新傾向
用每千員職工創新數表示,創新傾向,該指標是對過去創新投入所創造成果的反映。
圖4—5結果表示,B的創新傾向很強,遠高于A。這也是A陷入困境的原因之一,沒有創新的企業是不能生存和存續的。
(3)研究開發能力
可使用的指標僅有專利擁有數和尚未申請但具有創新結果。A建設10年,既沒有自主創新產品率,又沒有對引進技術的改進兩個指數,B組建3年既有自主創新產品又有引進技術的改造。因此說B的研究開發能力是很強的。
(4)生產能力
從圖4—4看A的裝備水平不如B,顯然,B生產能力強于A。
4.產出能力評價
(1)甕福礦肥基地
建成之日即陷入困境的A技術創新沒有。
(2)宏福公司
B把集世界上一流裝備的設備進行了工藝改造,其技術創新的新穎性應為國際水平。
新產品銷售份額屬于收益性指標。A的產品應在國內外銷售,但其產生經營都很困難,成本高消耗高,銷售陷入困境。
B對工藝進行改造后,生產新產品在國內外銷售,銷售份額高于A,其產出能力遠比過去A強,(圖4—7)這是B創新投入的結果。
圖4—8是對圖4—7的補充說明。稅后利潤由新老產品共同決定。新產品銷售份額大,其公司的稅后利潤率高,說明新產品對公司提高稅后利潤率的貢獻大(例如B);新產品銷售份額大,而企業稅后利潤率并不大(例如B1),并不能說明新產品對稅后利潤率的貢獻小,因為B存在這樣的情況,老產品虧損,新產品扭虧。結果,稅后利潤并不高,但新產品對提高稅后利潤具有巨大作用;新產品銷售份額不很大,而稅后利潤率高,有兩種情況,一是份額雖不大,但利潤極高;二是現有產品為高盈利產品,新產品尚未成為高盈利產品(例B2);新產品銷售份額小,稅后利潤也小,可能是新產品缺乏市場需求或剛進入市場(例如B3),總之,兩圖比較,我們能夠對新產品銷售份額有豐富的認識。
四、小結
根據前面的分析,可以對甕福礦肥基地和宏福公司的技術創新能力做出基本判斷。
宏福公司組建后的技術創新能力遠高于單一法人結構的甕福礦肥基地,這是宏福公司發展成長的關鍵因素。
圍繞創新產出需要回答的一個基本問題。
創新產出與企業業績究竟有什么關系。我們可以認為技術創新推動企業發展,企業發展又促使企業創新。并進一步認為,創新不僅創造利潤而且利潤促進創新的生成。
結語:“德魯克式”發展機遇解讀
本論題是從“德魯克式”困境入手的,作為對所提出問題的一個回應,我本應對文中主要論點作一個簡明扼要的總結。但恐冗言,加之,這個經濟組織現代管理思想應用實踐對我的影響,使我總想換個角度說點什么。權當“德魯克式”發展機遇解讀吧。
陷入“德魯克式”困境的甕福礦肥基地,在不斷急劇變化的市場面前,建立起一個充滿活力的自適應系統。短短3年,創新、蛻變與成長的內外原因,換個角度,可以這么說,是得益于這個經濟組織領導人及其決策層,應用現代管理系統與權變思想;在對人的看法上。從來都把人看作是“經濟人”;看作是“社會人”;上升到把人看作是“復雜人”。認同人是懷著不同需要加入組織的,而且人們有不同的需要類型;不同的人對管理方式的要求也是不同的。因而,為營造良好的環境,使公司與技術創新共生,作了人文努力,充分營造了一個充滿生機的人本環境。
在管理的范圍和涉及的組織要求上。從過去“管理科學”的角度,主要是計劃與控制,涉及的要素,是技術、組織結構和信息;行為科學的角度,主要是組織活動中的人際關系,所涉及的組織要素主要是人,組織機構和信息;上升到管理的范圍是組織的整個投入——產出過程,涉及到組織的所有要素。
在管理的方法和手段上,從“管理科學”采取的邏輯與理性的分析,準確衡量等手段;行為科學采用影響、激勵、協調等手段來誘發績效,上升到綜合應用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各種方法,運用系統權變的思想,采取管理態度、管理變革、管理信息等手段使組織的各項活動一體化進而實現組織的目標。
在管理的目的上,從“管理科學”的追求,首先最大限度的滿意;其次是最大限度的生產率,行為科學的則不然;上升到系統與權變思想追求的不是最大,而是滿意或適宜,并且是生產與與滿意并重,或利潤與人的滿意并重,不存在先后問題。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對于現代企業這個復雜的經濟組織系統的駕馭;“德魯克式”現象的把握的相對性,兩種結果都歸結到人上,因為,無論什么樣的自適應系統都是由人創造的。由優秀的人帶動而建立的,這種結果具有必然性。
參考文獻:
[1]李興山 劉潮主編:西方管理理論的生產與發展.現代出版社,1999,11
[2]劉海藩 劉潮主編:現代企業管理.現代出版社,1997,7
[3]胡希寧編著:當代西方經濟學概論(修訂版).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4,12
[4](美)約瑟夫·熊彼特:經濟分析史(1—3卷).商務印書館,1996
[5]付家驥等主編:技術創新——中國企業發展之路.企業管理出版社,1992
[6]楊文士 張雁主編:管理學原理.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8,12
[7](美)G.多西等編:技術進步與經濟理論.經濟出版社,1992
[8](美)R·科斯等著:財產權力與制度變遷——產權學派與新制度譯文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9]伍伯麟主編:中國企業集團論.復旦大學出版社,1996
[10](日)奧村宏:股份制向何處去——法人資本主義的命運.中國計劃出版社,1996
[11]曾國屏:自組織的自然觀.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