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信用問題隨著經濟的發展而日益彰顯重要,在市場經濟格局中,大眾、企業和政府是參與經濟運行的三大經濟主體。行業自律實施的手段、方式和機制的變化反映了同類交易者所在行業的組織程度和結構的變化,反映了由交易者、行業協會和政府之間作用關系構成的行業治理結構的變化。
[關鍵詞] 市場主體 經濟形態 自律行為
信用問題隨著經濟的發展而日益彰顯重要,傳統主流經濟學對此已有諸多分析,“經濟人”假設是其分析的基石。但現實經濟活動中,市場主體的信用行為并非完全理性,運用行為經濟學理論來分析信用問題,能使信用問題的研究更趨完善和全面。這里運用市場主體、自律主體、行為主體三個層面提出了信用問題治理思路。
一、市場主體的合理構建
在市場經濟格局中,大眾、企業和政府是參與經濟運行的三大經濟主體。經濟主體行為變遷與宏觀經濟調控,就反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優越性。筆者引用余斌對我國經濟結構的四點研究結論,可以旁證構建和諧社會的關鍵是經濟主體的和諧上對我們的指導意義:首先,消費預期穩定,消費行為漸趨合理化。隨著經濟持續快速增長,城鄉居民收入增長穩定,政府同時加快了社會保障制度的建設,各地區先后調整了最低工資標準,中央和地方增加了“低保”預算支出,大大減輕了經濟體制改革對居民預期產生的負面影響,消費行為漸趨合理。
其次,居民收入水平已接近消費需求快速擴張的“門檻”,以住房和汽車消費為主的消費結構升級,將在相當長時期內帶動消費需求的持續快速擴張。
再次,消費領域的進一步拓展,為消費需求提供了新的增長空間。近年來,以文化、教育、旅游、娛樂、體育和醫療保健支出為主的非商品性消費,在城鄉消費支出中所占比重不斷上升。隨著溫飽問題的完全解決和小康建設的推進,這種發展趨勢會日益明顯。
上述消費主體研究,它包含了這樣兩個層面。一是在經濟運行機制重塑方面,實現在社會主義制度原則下,用市場機制對原有計劃機制的主要置換,真正確立市場對資源配置的基礎和主導地位;二是在經濟主體角色轉換方面,國家將由經濟活動的運動員轉任裁判員,企業則逐步從政府的附屬地位走出來,成為市場主體。如果說在實現“兩個根本性轉變”中,經濟體制轉變的標志,是企業成為市場主體的話,那么,經濟行為方式根本轉變的目標就是經濟自律。
二、市場主體的自律精神
在市場諸多主體中,行為主體,比如“職業管理”,可以健全企業主體與員工勞動主體的社會職業勞動體系,可以提高企業的整體水準,使其自覺形成一個介于政府管制框架和社會監督氛圍之間的職業體系以盡可能減少來自市場的不合理壓力。主體自律行為是建立在企業個體、員工、產業的合理體系,而不是簡單對社會責任的認識和理解上,在實踐中具有職業主體性、行業普適性和現實強制性。
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成為市場競爭主體,當然也就要求企業同時必須成為職業自律主體。在市場主體發育方面,現在已經不僅僅是單個企業的競爭能力問題了,而是市場主體的組織行為嚴重缺失。缺少市場主體的組織性自律,無行規行矩,企業難免競相壓價,無序競爭,一旦經濟出現景氣指標,哪個行業有利可圖,大家蜂擁而上,地方政府再推波助瀾,難免過熱。而缺乏行業自律,政府面對眾多分散的企業進行調控,按下葫蘆浮起瓢,顧此失彼。
三、行為主體的風險體系
經過二十多年的改革開放,中國經濟運行實現了計劃機制向市場機制的轉型,市場發揮了資源配置的基礎作用,并初步實現了國內經濟運行市場化、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的一體化,但是,目前的市場機制還不成熟、不完善,市場配置資源的效率還有改善的空間。其核心問題就是市場的集聚化與行業的板塊化,在選擇資源配置的機制和取徑都是不同的。
以寧波紡織服裝行業再造為例,大量的中小企業迅速崛起,催生了以雅戈爾、維科、杉杉、羅蒙為龍頭的規模擴張模式成為地方產業集聚的市場主體。但是,隨著規模擴張,產業集聚開始帶動地方經濟板塊形成,這些龍頭企業迅速介入地方板塊,在地方發展的社會資源上占有優先地位,于是,企業開始在地方機制下占領各種地方資源。這種占有開始使得企業具有了社會權利的形態,股份制,開始成為這種形態的一種機制,將所有制社會化,寧波的紡織服裝行業再造開始啟動社會機制,政府,已經介入到這種機制中去,甚至決定了企業的資源分配份額。
這種機制創新體現在股份制后的行業化發展機制。負責的企業已經轉變了自己的角色,他們認識到自己從最大的盈利者轉為最大的占有者,那么,這種占有就使得行業分化與國際接軌,開發新產品。行業的驅動使得企業沖破資本壟斷的私有制,顯示出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
實際上是經濟運行的組織化、自治化程度如何提高的問題。從美英日等市場經濟發達國家行業經驗,以及中國迄今為止的政府與各行業企業之間關系的變化來看,行業實施的手段、方式和機制的變化反映了同類交易者所在行業的組織程度和結構的變化,反映了由交易者、行業協會和政府之間作用關系構成的行業治理結構的變化。
參考文獻:
[1]劉光明:經濟活動倫理研究[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23~24頁
[2]余 斌:我國經濟結構出現四大變化.決策與信息,2002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