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隨著時代的發展,特色旅游逐漸取代觀光旅游成為當今世界性旅游開發的主流。本文以廣西特色旅游產業作為研究對象,分析其發展的背景、現狀,以及存在的主要問題,并有針對性地提出發展特色旅游業的策略。
[關鍵詞] 廣西 特色旅游產業 主要問題 對策
特色旅游是一種特殊的旅游形式,是依托一定條件或民族特色,面向特定客源發展起來的內容豐富、形式多樣、主題鮮明、參與性較強的旅游形式。特色旅游在我國的起步比較晚,但發展比較迅速。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廣西壯族自治區以其獨特的魅力吸引著海內外的游客,并成為全區國民經濟的一個特色產業。但在2000年以后,廣西特色旅游業發展緩慢,甚至出現“滑坡”的現象。面對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和泛北部灣經濟開發區建設的歷史機遇,廣西怎樣更深入發展特色旅游產業,爭創旅游強省?是當前發展廣西特色旅游產業首先要解決的問題,也是關系到旅游產業可持續發展的大問題。為了尋找廣西特色旅游業發展的瓶頸,主要從經濟效益總體情況、需求、供給三方面對其進行分析和研究。
一、廣西特色旅游產業的發展現狀
1.經濟效益總體情況
自1995廣西推出“中國民俗旅游年”以來,全區接待量、外匯收入量、旅游總收入都大幅提高。綜合各項指標,廣西在全國屬于中游水平。雖然廣西旅游業有了長足的發展,但與國民經濟的發展相比還是落后,具體表現在:2000年以后,入境旅游接待人數及國際外匯收入分別由第6位和第10位下降到了2006年的第9位和第14位,落后于四川、云南、浙江、山東等省;旅游占全區GDP的比重與2000年相比,由8.31%下降到了2006年的7.57%(見表1、表2)。可見,走上特色旅游產業道路后的廣西發展速度遠遠不夠。
以上資料來源:歷年《廣西統計年鑒》整理
2.旅游市場需求分析
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國內客源變化不大,我國港澳臺始終排在第一位。雖2006年我國港澳臺接待游客量64.62萬人次較2001年的71.74萬人次還要低,但其仍是廣西傳統的重點客源市場。從2001年~2006年我國港澳臺及東盟入境人數變動趨勢來看,東盟旅游者已累計至40萬人次,同比增長13%。可見,隨著東盟自由貿易區的發展,來自東盟國家的游客數量有著顯著的增長。而隨著我國廣西區與東盟各國的合作深入,東盟國家的市場地位將會得到進一步的提升。
廣西整體旅游資源豐富,具有較強的游覽性,但在廣西旅游局課題組2007年7月~8月間對南寧、桂林、北海等具有代表性的城市進行問卷調查的結果顯示出,旅客的停留時間不長,停留時間在一晚以上的只占到了45.2%。這說明,如何形成區內產業聯動,延長游客的停留時間,已成為廣西特色旅游產業進行產品設計,以及開發特色旅游路線所必須要考慮的問題。
據問卷抽樣調查統計顯示,游客對廣西旅游資源認識主要集中在山水觀光91.3%和北海銀灘83.5%,其次是民族風情53.7%和少數民族慶典活動46.9%。而文物古跡、文化藝術僅分別占14.3%和21%,說明廣西悠久的歷史文化的挖掘和宣傳遠遠不夠,人們的認知度遠低于其它項目。所以,加強民族特色和傳統文化項目的建設對促進廣西特色旅游產業的發展非常必要。
3.旅游市場供給分析
截至2006年,廣西已有旅游企業1008家,位于全國第17位,與廣西所具有的豐富資源相比較,旅游企業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和發展空間;旅游從業人數75388人,位于全國第13位,可見廣西的旅游企業在人力使用方面不具有優勢;旅游企業固定資產1360542萬元,位于國第11位;旅游業全員勞動生產率為0.06萬元每人,全國排第24名,與其他地區相比,排名靠后。因此,廣西特色旅游業經營管理水平、旅游從業人員的熟練程度等與其他省份相比具有較大的差距,盡快提高旅游業從業人員素質成為發展特色旅游的迫切任務。
二、廣西特色旅游產業發展問題的原因分析
1.旅游特色有待進一步開發
廣西旅游資源缺乏深度開發和精心組合。比如長期重自然資源、輕人文資源,旅游產品結構比較單一等等;廣西各地相繼開發不同民族的民俗旅游項目時,不重視發掘這些項目的民俗文化內涵,往往只向游客展現了民俗文化的一部分——歌舞,而最有特色的生活民俗、工藝品制作、民間絕技、民間建筑等傳統民俗文化卻遠沒有得到挖掘和反映。從而導致了游客在廣西旅游時間短、經濟效益不高,對廣西文物古跡、文化藝術的認知度低的現象。
2.宣傳力度不夠,產品知名度不高
相對來說,廣西對本地區特色旅游的資源和產品缺乏宣傳力度,甚至很多具有區域特色處于“待在閨中人未知”的狀態。由于旅游營銷缺乏整體性、系統性,以及針對性,從而嚴重影響了廣西特色旅游產業發展的速度。
3.基礎設施不完善、投入不足
近年來廣西交通業有了長足的發展,但交通建設遠沒能跟上旅游業發展的步伐。如航空方面航線少、班機運力明顯不足;公路鐵路方面,中心城市到各縣市旅游景點往往“只差一步到羅馬”的現象普遍存在。此外,很多民族縣、鄉在群山環繞當中,山美水美而道路不通的現象屢見不鮮。
4.培育機制不完善,專業人才匱乏
特色旅游的發展需要大量高素質、高水平的旅游專業人才。雖然目前廣西旅游從業人數已達76822人,但整體素質不高,受過系統旅游專業培訓的人員不多,適合國際旅游者需求的人才更少,這就造成了一些旅游景區景點缺乏創新和持久的吸引力。
三、發展廣西特色旅游產業的對策和建議
1.深度挖掘文化內涵,培育特色旅游新品
廣西是壯族主要聚居區,民族文化特色較為鮮明,為此要突出民族特色。首先,在民族文化特色上進一步挖掘、提煉,以滿足游客個性化的要求。如南寧現有的青秀山風景區、民族文物苑、伊嶺巖等景點可進一步開發一些具有濃郁民族特色的旅游節目,特別是要建設反映少數民族風情風格的建筑物。同時,積極培育開發新的旅游產品,把現有繡球產品、壯錦產品提升檔次等等,使廣大旅游者充分領略壯族文化和民族經濟的底蘊與特色。
2.擴大宣傳力度,樹立產品形象
借助各種媒體,繼續發展和創新“廣西旅游大篷車”的宣傳促銷形式。充分利用一年一度的中國——東盟博覽會契機,加強廣西特色旅游在東盟各國的宣傳與合作,提升廣西在東盟各國的國際知名度。此外,加快完善“廣西旅游在線”、整合“新桂網”、“南寧旅游信息網”等廣西大型旅游門戶網站,并與國內知名網站合作建立超級鏈接,促進網絡預定中介公司的建設。
3.旅游品牌聯動,促進旅游發展
廣西具有六大旅游品牌:桂林山水——“桂林山水甲天下”;德天瀑布——“亞洲第一大跨國瀑布”;北海銀灘——“中國第一灘”;百色天坑——“世界最大天坑群”;民族風情——“劉三姐的故鄉”;紅色旅游——“百色風雷,兩江紅旗”。加強六大品牌的聯動,就是要注重宣傳和促進客源互薦的聯動,以此增加游客在廣西逗留的時間。此外積極組建精品路線,以一個主體知名景點為主體,以旅游線路連接為載體,以“線”連“點”,發揮強勢旅游目的地輻射作用,以增加整體的經濟效益。
4.加大旅游投入、完善基礎設施后
長期以來,資金投入缺乏是廣西旅游業發展的瓶頸因素。為此,廣西應積極借鑒云南等旅游進步較快省份的經驗,依靠市場化運作,推進資金渠道多元化,如積極鼓勵以合資、合作、股份制等多種形式投資經營特色旅游項目和旅游基礎配套設施,也可以考慮發行廣西旅游債券等等。
搞好廣西特色旅游,交通是關鍵。完善現有的航空、鐵路、公路、航運設施并與周邊省銜接,配套建設好交通沿線站、場的休息、餐飲、購物服務區。增加和開辟停車場、公共汽車站和特色旅游專用線路。加快城鎮至各旅游景點的公路建設,特別是比較偏遠的民族鄉村。開通北海至越南下龍灣的海上航線,并延伸至北部灣各主要旅游港口城市。
5.培養專業人才
要改變廣西旅游業全員勞動生產率落后的現象,廣西應充分調動企業和職業教育學校、中等專業學校的積極性;繼續完善以大專院校為骨干、以中專和職業高中為補充的旅游教育體系。擴大旅游行業教育培訓的渠道,注重對各級旅游管理者、旅游從業人員的教育培訓。努力將廣西大學、桂林旅游學院等建設成廣西旅游人才培養基地乃至全國旅游人才培養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