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以“五點一線”為發展重點的遼寧沿海經濟帶具有整體優勢和后發優勢。整體優勢表現為組合效應、協同效應和規模效應,發揮整體優勢,需要進行產業整合、港口整合和產業園區整合。后發優勢表現為生產要素集聚效應、機制體制創新效應和可持續發展效應,發揮后發優勢,需要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
[關鍵詞] 沿海經濟帶 整體優勢 后發優勢
2008年底,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到遼寧考察工作時指出,要努力把遼寧沿海經濟帶打造成東北地區對外開放的重要平臺。加快推進以“五點一線”為重點的遼寧沿海經濟帶的開發建設,是抓住東北振興和沿海開放雙重機遇,把遼寧老工業基地建設成為國家新型產業基地和新的重要經濟增長區域的重要途徑,也是推進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的重大舉措。而加快遼寧沿海經濟帶的開發建設,必須充分發揮其整體優勢和后發優勢。
一、遼寧沿海經濟帶的整體優勢
遼寧沿海經濟帶由大連、丹東、營口、錦州、盤錦、葫蘆島6個沿海市所轄的21個市區和12個沿海縣市組成,長約1400公里,寬約30公里~50公里,土地面積占全省的1/4,人口占1/3,地區生產總值占近1/2。其中五個重點發展區域,即“五點”,包括大連長興島臨港工業區、遼寧營口沿海產業基地、遼西錦州灣沿海經濟區、遼寧丹東產業園區和大連花園口工業園區。“一線”是指沿著從丹東到葫蘆島綏中1443公里的濱海公路,“五點”之間可以開發利用的、具有宜港條件和發展臨港工業和沿海經濟的岸線資源,以及由此形成的多個開發區域。“五點”是沿海經濟帶建設的切入點和重點,“一線”又將“五點”連成一個整體。按照“以點連線、以線促帶、以帶興面”的空間發展格局,通過五個重點區域的開發建設,帶動“一線”的發展,再通過“一線”的輻射和帶動,形成沿海經濟帶。因此,遼寧沿海經濟帶的開發和建設,并不僅僅是五個重點發展區域孤立的開發和建設,而是沿海“一線”上,以“五點”為重點的整體開發,是沿海眾多特色產業園區和城市的共同發展。
以“五點一線”為重點的遼寧沿海經濟帶作為一個整體,具有整體優勢。沿海經濟帶的整體優勢表現為:
1.組合效應。遼寧沿海經濟帶,從地理位置看,有臨近日、韓的大連、丹東,是東北東部的出海口,有背靠遼寧中部城市群和吉林、黑龍江中部的營口,還有連接華北—東北交通咽喉、位于環渤海中心地帶、輻射內蒙古和東北西部的錦州、葫蘆島;從經濟發展水平看,有經濟發達、外向程度高的大連,有經濟增長速度較快、外向程度不斷提高的營口、丹東,也有經濟穩定增長的錦州、葫蘆島。從產業基礎看,大連以石化產業、先進裝備制造業、船舶制造業、高新技術產業聞名,服務業發達;營口的冶金工業、石化產業、新型建材業、輕工產業等基礎較好;錦州的石化產業、農產品加工業、汽車零部件產業水平較高;等等。沿海經濟帶各點上不同的資源條件、市場環境、投資成本、產業配套能力等,形成不同的比較優勢,組合在一起,為追求不同目的的投資者提供多種選擇,為不同的產業搭建不同的發展平臺。
2.協同效應。構成遼寧沿海經濟帶的園區各具特色,為實現園區間的充分合作、協同互動、共同發展奠定基礎。市場協同:不同園區的相關企業可以共同開發市場,也可以構建沿海經濟帶的內部市場,以減低交易成本;產業協同:通過戰略聯盟、供應鏈管理等先進的組織和技術手段,將不同園區的企業聯系在一起,共同完成產品的生產和銷售,優化產業價值鏈;信息協同:通過園區的公共信息平臺,各個園區可以共同分享信息資源,提高信息的使用效率;制度協同:通過“邊干邊學”和“邊看邊學”,各個園區間可以實現制度上的“取長補短”,實現機制體制的不斷創新和完善。
3.規模效應。遼寧沿海經濟帶從渤海到黃海,覆蓋遼寧所擁有的全部沿海地區。總面積5.65萬平方公里,占全省總面積的38%、東北三省總面積的7%;人口1746萬人,占全省總人口的41%、東北三省總人口的17%;地區生產總值占遼寧全部地區生產總值的近1/2、東北三省全部地區生產總值的近1/4。擁有大陸海岸線2290公里,是我國惟一沒有整體開發的沿海區域。五個重點發展區域,規劃總面積482.9平方公里,其中起步區面積195.3平方公里。規模如此宏大的區域開發,已規劃為東北地區的一級發展軸線,引起廣泛的關注,知名度得到迅速提升。眾多的開發區域和豐富的用地資源,又為產業集聚和人口集聚提供廣闊的空間。
要充分發揮遼寧沿海經濟帶的整體優勢,必須按照《遼寧沿海經濟帶發展規劃》和《遼寧沿海經濟帶開發建設規劃》的要求,根據各個產業園區不同的比較優勢和發展潛力,準確定位各自的發展方向,突出各自的產業特色,注重園區間的合理分工與協作,防止重復建設和重復投資,避免惡性競爭的發生。
具體來講,要進行產業整合,突出專業化分工。按照沿海經濟帶發展戰略和發展規劃的要求,明確產業布局和功能定位。大連長興島臨港工業區,主要培育造船產業集群,發展精密儀器儀表、重工起重、機床等裝備制造業,能源及精細化工原材料產業。營口沿海產業基地,主要培育冶金產業集群,發展先進裝備制造、精細化工。盤錦船舶工業區,主要發展中小型船舶和游艇、快艇制造業及相關配套產業集群。錦州西海工業區,主要培育電子產業集群,發展石油化工、制造業、能源等臨港產業。葫蘆島北港工業區,主要培育石化產業集群,發展船舶制造及配套、有色金屬精深加工。丹東產業園區,主要培育造紙產業集群,發展儀器儀表、汽車、電子信息、紡織服裝、農副產品深加工、旅游等臨港產業。大連花園口工業園區,主要培育食品加工產業集群,發展電動汽車零部件、新材料等產業。要加強“點”與“點”、沿海與腹地之間的產業協作和綜合配套,共建產業鏈條。同時,加快現代服務業的發展,特別是現代物流產業,建設以大連東北亞國際物流中心為龍頭,覆蓋沿海經濟帶眾多園區和腹地各節點城市的物流網絡體系。通過物流體系,將“點”與“點”、沿海與腹地連接成一個整體。
要進行港口整合,突出服務特色。圍繞大連東北亞國際航運中心的建設,在政府引導、企業自主的原則下整合遼寧港口資源,優化沿海港口資源配置,努力打造以大連港為中心,營口、丹東、錦州、葫蘆島等港口為兩翼,布局合理、分工明確、優勢互補的港口集群。大連港以集裝箱干線運輸為重點,全面發展石油、礦石、散糧、商品、汽車等大宗貨物中轉運輸,重點建設大連大窯灣保稅港區,積極推進長興島組合港區建設。營口港以集裝箱、鋼材、鐵礦石運輸為重點,全面發展原油、糧食、雜貨等中轉運輸,大力拓展現代化的港口服務和臨港產業功能。丹東港以雜貨、大宗散貨和集裝箱運輸為主,積極發展物流、商貿、臨港工業等相關功能。錦州港以石油、煤炭、糧食等大宗散貨和集裝箱運輸為主,積極發展物流、商貿、臨港工業等相關功能。葫蘆島港發展石油化工、散雜貨和電廠、油田專業化運輸,積極拓展商貿、物流等相關功能。
要進行園區整合,突出發展定位。遼寧沿海經濟帶中眾多的園區大致可分為經濟技術開發區、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特色工業園區三種類型。經濟技術開發區應努力提高利用外資的數量和質量,發展現代制造業,不斷優化出口結構,力爭進入國際分工體系,提升國際競爭力,成為臨港產業集聚地和外向型經濟的先導和示范區。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應以智力密集和開放環境為依托,吸引國內外高新技術成果、高層次的科研機構和風險投資等各類創新創業資源聚集,建設創新開發平臺,加快高新科技產業化的進程,最大限度地把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不斷增強高新技術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特色工業園區應圍繞主導產業,集聚更多的特色產業資源和關聯企業,完善綜合配套能力,形成特色產業集群和園區品牌。
二、遼寧沿海經濟帶的后發優勢
遼寧沿海經濟帶的開發建設僅僅只有兩年多的時間,大部分的園區尚處于起步階段,發展水平有限,經濟實力不強。但是,遼寧沿海經濟帶的開發建設是在中央實施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和我國改革開放向縱深發展的大背景下提出來的,具有后發優勢。后發優勢是美國經濟史學家格申克龍率先提出的,他認為經濟的相對落后未嘗不是一件好事,落后經濟可以直接利用最新技術創辦最先進的工業部門,可以走引進和模仿之路。美國在19世紀中葉以前曾大量從歐洲引進先進技術,20世紀日本和韓國也走了一條從模仿到創新的后發崛起之路。
實際上遼寧沿海經濟帶的經濟發展是一個將生產要素轉化為產出的過程,其后發優勢不僅僅包含技術引進或技術模仿的優勢,而且包含后進地區在利用生產要素方面所擁有的全部潛在的有利條件,如人力后發優勢、資本后發優勢、技術后發優勢、制度后發優勢等等,共同組成一個“全要素后發優勢體系”。具體表現為:
1.生產要素集聚效應。遼寧沿海經濟帶憑借自身優越的區位條件和優惠政策,已深深地吸引著國內外眾多投資者的目光,大量的資金和項目正源源不斷地進入沿海經濟帶。截止2008年5月底,五個沿海重點發展區域累計簽約項目624個,投資總額2677多億元。其中,外商投資項目157個,合同利用外資額76億美元。美國英特爾公司、韓國STX集團、新加坡萬邦航運集團、臺灣富士康集團、中國五礦集團等國內外大企業大項目的落地,不僅為遼寧沿海經濟帶帶來豐厚的資金、先進的技術和急需的人才,而且推動沿海經濟帶以裝備制造業、精品鋼材、電子信息為主導的臨港產業的快速形成,提升沿海經濟帶參與國際分工的水平。隨著國際產業轉移速度的加快,東北亞區域經濟合作的深入,國內外投資重心的北移,沿海經濟帶將會迎來更大的發展機遇,成為遼寧乃至東北地區對外開放的前沿地帶,成為承接國際國內投資和產業轉移的集聚區。大量優質生產要素的集聚為沿海經濟帶注入強大的發展動力。
2.機制體制創新效應。進入遼寧沿海經濟帶的企業,多為外資企業、民營企業和混合所有制企業,即使是國有企業,也是改制后,建立起現代企業制度的國有企業。同遼寧其他地區的企業相比,這些企業產權明晰、管理科學、活力十足,已經擺脫老工業基地傳統機制體制的束縛,是真正的市場經濟主體,有著頑強的市場生命力和追求自身發展壯大的內在動力。而且,沿海經濟帶中各類產業園區在管理職能、管理內容、管理組織、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等方面都有所創新和變革,逐步建立起與國際接軌、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園區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為園區內的企業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例如,大連大窯灣保稅港區就疊加了保稅區、出口加工區、保稅物流園區及港口碼頭作業的所有政策和功能,是我國現有國情下對外開放層次最高、政策最優惠、功能最齊全的特殊經濟功能區。機制體制創新為沿海經濟帶的發展壯大提供制度保障。
3.可持續發展效應。遼寧沿海經濟帶在開發建設之初,就充分考慮到生態、資源、環境等各方面的因素。堅持開發與保護并重,科學合理開發海洋資源,保護好自然保護區、重要濕地和具有特色地質地貌的海洋岸線岸段,有效利用沿海廢棄的鹽田和荒灘,提高土地資源的使用效率。嚴格實行環境準入制度,限制高能耗、高污染、資源性行業和項目的引進,避免結構性污染和污染轉移。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提高資源綜合利用效率,重點建設大連、盤錦、營口、葫蘆島4個循環經濟城市。沿海經濟帶走的是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經濟效益高的集約型發展道路,屏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傳統工業發展方式,避免先污染后治理現象的產生,實現人與自然的協調發展。可持續發展為沿海經濟帶的長期健康發展奠定基礎。
必須指出的是,后發優勢只是一種潛在的實現追趕發展的必要條件,并不必然變成后發地區的現實競爭優勢,要想使后發優勢得到充分利用和發揮,后發地區必須創造一個有利于后發優勢發揮的政治、經濟、社會環境,即良好的外部環境。
在軟環境建設方面,首先,完善政策環境,最大限度地用好、用足、用活各項支持政策,使政策的激勵作用得到充分發揮。同時抓緊制定新的支持政策,特別是在財政、金融政策方面要有新的突破。要充分發揮財政資金的引導作用,建立產業項目貼息資金、招商引資獎勵資金、出口扶持資金等,加大對沿海經濟帶產業發展的引導和支持。要積極爭取政策性金融機構支持基礎設施、主導產業及高新技術產業的開發與建設,探索建立創業投資基金、風險投資公司等,拓展沿海經濟帶開發建設的融資渠道。其次,完善制度環境。進一步優化政務環境,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全面推行審批代辦服務制度,建立健全“一站式”審批服務平臺,簡化辦事程序和辦事環節。進一步優化法制環境,完善地方性法規和行政規章,依法保護投資者的合法權益。進一步優化誠信環境,加強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建立企業和個人信用信息征集體系、信用市場監督管理體系和失信懲戒制度。最后,完善人才環境。堅持市場配置人才資源的改革取向,建立健全適應沿海經濟帶發展需要的用人機制,完善有利于各類優秀人才向沿海經濟帶聚集的政策體系。對“五點”園區引進的高層次人才,要在行政職務、技術職務聘用等工作和生活方面提供特殊待遇。
在硬環境建設方面,首先,要加快各類產業園區的建設。根據沿海經濟帶各地的比較優勢、產業基礎、重點項目、市場導向和國內外產業轉移的熱點,高起點規劃和建設各類特色園區、專業化園區和科技園區,提供具有特色的基礎設施、產業公共服務平臺和支撐體系,使各類符合產業導向的企業和投資項目都能找到適合自身發展需要的園區,增強產業園區的吸引力。其次,要完善交通等基礎設施體系。以公路、鐵路、港口等為重點,建設貫通沿海與腹地的交通體系。加快沈大高速鐵路、東北東部鐵路、錦州灣至內蒙東部鐵路、沈西工業走廊至營口出海鐵路建設;加快丹東至通化、丹東至海城、朝陽至赤峰、撫順至梅河口的高速公路建設,加快沿海區域間快速通道建設,形成面向沿海的綜合交通網絡和快速運輸體系;大規模推進港口建設,根據整個東北腹地的產品、資源及物流特點,重點建設一批大型原油、礦石、集裝箱等專業化深水泊位。以供水、供電為重點,形成統一配套的公用設施網絡。推進大伙房輸水二期工程、三灣水利樞紐與輸水工程等水利項目建設,加快沿海地區電源設施建設,保證沿海經濟帶能源供應和水資源供需平衡。最后,要營造和諧宜居的生活環境。衣食住行生活環境的建設是一個地區吸引人才的重要因素。沿海經濟帶應加強文化、教育、衛生、體育等公共服務設施和商業基礎設施的建設,完善的服務功能。充分利用山、海、港、城、林等各類要素,塑造生動豐富的生活空間和景觀風貌,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提高人居環境質量。
參考文獻:
[1]遼寧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編:遼寧經濟社會發展重大問題研究報告.遼寧大學出版社,2007年
[2]薛 巍:“五點一線”的整體優勢與后發優勢.遼寧日報,2008年7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