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北京奧運會的成功舉辦不僅對中國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生活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亦深刻影響著中國體育消費市場的現在和未來。本文主要運用文獻分析法,研究我國當前群眾體育消費結構狀況、特點及后奧運時代群眾體育消費結構變化走向,這對促進我國體育消費水平的提高和體育產業的迅速發展有著重要的理論價值。
[關鍵詞] 群眾體育 消費結構 后奧運時代
舉世矚目的第二十九屆北京奧運會已輝煌落幕,作為東道主的中國體育代表團以51金、21銀、28銅,總獎牌數100枚的佳績位居金牌榜和獎牌榜首位。中國體育健兒的出色表現,激發了億萬國人的巨大愛國情懷和體育熱情,在弘揚國力、振奮民族精神的同時,也為我國群眾體育活動的開展營造了極好的氛圍和絕佳的發展機遇。要借助奧運勝利的春風,乘勢再上,搞好群眾體育健身活動。迄今為止國內學者對我國居民的體育消費問題進行了大量的調查研究,得出了不少有價值的結論,但關于我國群眾體育消費結構的研究還很匱乏,少見具有普遍意義的定性與定量分析。因此,從理論和實踐兩方面對我國群眾體育消費結構進行系統地研究,準確把握群眾體育消費結構現狀,科學預測群眾體育消費結構未來走向,對推動我國群眾體育事業進程,促進我國體育產業市場健康發展,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一、當前我國群眾體育消費結構現狀
體育消費結構是指在一個社會或家庭中,每一類體育消費在其整個體育消費中所占的比例。具體而言,體育消費結構又分為社會體育消費結構和家庭體育消費結構。但因家庭體育消費結構是構成社會體育消費結構的基本單元,因而狹義地講,體育消費結構即是指居民在體育消費過程中不同類別、不同項目體育消費量之間的比重關系;而廣義地講,體育消費結構則是指全社會各種體育消費的構成及比例。本研究中所提到的群眾體育消費結構更側重于前者。通過對眾多相關文獻資料的分析,目前我國群眾體育消費結構呈現以下基本特征:
1.實物型體育消費比例最高,居各類體育消費榜首
實物型體育消費主要指人們參與體育活動時所消耗的實物產品,比如運動服裝鞋帽、健身器材設備、體育書刊、食品飲料等。根據1997年的調查,在上海和西安兩城市居民在體育服裝上的投入占80%;據鐘天朗對上海市民家庭體育消費的調查研究表明,1998年上海市民家庭體育消費中,實物型體育消費支出比重偏高(占71.3%)。國家體育總局于2002年公布的2001年中國群眾體育消費現狀調查的結果見表1。
從表中的數據可以看出,2001年我國城鄉居民在購買運動服裝鞋帽、體育器材、體育書刊等實物型體育消費的比重大大超過了其他類型的體育消費,占總體育消費的81.21%。馬利剛,張浩等統計1994年~2008年我國體育消費現狀時發現,體育實物型消費占整個家庭體育消費的81.12%,體育勞務消費僅占18.88%。實物型體育消費占主導地位的原因主要有一下兩方面:其一是運動服裝鞋帽等體育產品兼具運動和日常生活兩方面的效用;其二是有些小型體育器材價格相對低廉,個人支付的起,它們所占空間又不大,經濟實用。
2.參與型體育消費比例居中
參與型體育消費主要指人們購買與體育活動有關的各種體育服務的消費行為,如參加各種體育活動、健身訓練、健康咨詢等。就目前而言,這類體育消費額比例處于中間偏低水平,即使像我國體育消費水平較高的廣州市民,用于健身訓練、接受指導服務費用也僅占體育消費總額的0.6%,而日本該項費用就占其總額的14.8%。表2顯示我國部分城市居民體育消費狀況:
從中可以看出,體育健身類參與型體育消費在各項消費比例中占14.94%,明顯低于實物型體育消費(74.44%),而略高于觀賞型體育消費(10.56%)。制約我國參與型體育消費的原因主要有:居民收入水平低,影響體育消費擴大;體育企業服務產品水平低下,抑制了居民體育消費;城市化水平過低影響體育消費;閑暇時間不足嚴重制約居民體育消費;群眾體育管理體制不健全,體育人口組織化程度低;社會體育指導員隊伍薄弱;群眾健身場地設施匱乏等因素。
3.觀賞型體育消費比例最低,但有不斷擴大趨勢
觀賞型體育消費是指人們通過購買各種入場券和體育門票來觀看、欣賞體育比賽和表演等消費行為。表1、表2中的數據都表明,該類體育消費額都是最低。但自1994年以來,我國四大職業聯賽(籃球、足球、排球和乒乓球)的現場觀眾人數不斷增加。足球甲級聯賽的現場觀眾已由1994年217.8萬人次,增加到2001年的728.8萬人次,增長了近三倍。這已是一個比較接近世界先進水平的觀眾人數了。在廣州市,人們用于觀賞方面的體育消費占整個體育消費支出的12.4%。
二、群眾體育消費結構的國際比較
20世紀90年代經濟發達國家的體育消費水平和體育消費結構發生了顯著的變化。其中一些發達的國家和地區,體育健身娛樂服務消費比重較體育用品消費比重逐年曾高。如美國1988年體育產業值已達631乙美元,其中體育健身娛樂消費收入達353.29美元(含觀賞消費),體育勞務收入占當年體育產業總值的55.98%。實物型體育消費僅占當年體育產業總值的30.1%。德國在1990年體育健身服務消費占體育消費總額的62%。意大利則更是以觀賞型體育消費為主,1993年僅觀眾觀看各種比賽的門票支出就高達7300億里拉。在韓國的體育產業中,體育勞務的年產值與體育用品的年產值比為56∶44。表3顯示的是瑞典自1969年至1992年家庭體育消費結構分布情況,非實物型體育消費年份的遞增其比重不斷增加。這說明瑞典等經濟發達國家體育健身娛樂業起步較早、發展較快。
資料來源:國務院研究室科教文衛司編《體育經濟政策研究》人民體育出版社,1997:196
三、后奧運時代的概念分析及后奧運時代我國群眾體育消費結構發展趨勢
1.后奧運時代概念分析
當前,“后奧運時代”是一個比較熱門、出現頻度較高的詞眼,但這一概念出自何時尚無具體考證,體育學術界也沒有對其做出明確的界定.目前主要有以下兩種觀點:其一主要從從經濟學的角度強調“后奧運時代”這一階段社會經濟的變化;其二主要從體育學的角度強調這一階段體育體制的變化,是體育體制轉型的一個重要的時期。綜合以上兩種觀點,本文認為我國“后奧運時代”主要是指北京奧運會后,在某一特定時間內,人們對我國體育發展政策、發展趨向將發生某些轉變的一種期待。因為,在1964年日本東京奧運會以后和1988年韓國漢城奧運會以后,都迎來了一個大眾體育發展的熱潮。
2.后奧運時代我國群眾體育消費結構發展趨勢
北京成功舉辦2008年奧運會對我國擴大體育消費需求,提升國民體育健身意識,引導和激發大眾的體育消費行為將發揮重要作用。體育消費在后奧運時代必將在全社會形成熱點。在體育消費總額和體育消費人口數量快速增長的同時,居民體育消費結構也將會發生一定的變化。
(1)實物型體育消費總額將繼續保持穩定增長,但其在整個體育消費中的比重會有所下降
歷屆奧運會結束后,都會在承辦國掀起一場群眾體育發展熱潮,北京奧運會也不例外。然而,人們要參加體育運動,作為前提條件必須擁有配套的運動裝備。所以,在未來十到二十年內,隨著我國體育人口的增加,實物型體育消費總額必定繼續增加。但是,在我國體育消費結構分布上,實物型體育消費的比重之所以一直居高不下,其主要原因是非實物型體育消費份額較低。專家估計,北京奧運會后,參與型和觀賞型體育消費將迅猛發展,增長速度勢必壓倒實物型體育消費,這就會使得實物型體育消費在其總額繼續增加的同時,其比重將有所下降。
(2)參與型體育消費者隊伍將日益壯大
承辦奧運會的過程是一個不斷提高國民體育意識,激發群眾參與體育運動熱情的過程。奧運會結束后,我國的體育政策也會發生相應的改變,開始向群眾體育事業傾斜。體育不再只是政治功能的代名詞,它應該回歸原本,發揮它最基本的功能—提高人民身體素質。所以,后奧運時代,參與型體育消費群體必定迅猛強大。
(3)觀賞型體育消費將日益興旺
北京奧運會的成功舉辦,開闊了人民的視野,改變了大眾的體育觀念。如今觀看奧運體育比賽不再只是關注我國運動員的成績,在一定程度上作為一種休閑娛樂或精神陶冶的活動。奧運后,隨著我國體育事業的發展,體育運動水平的提高及體育事業的進一步對外開放,國際體育交流也必將日益擴大,各種各樣的體育比賽、體育表演,特別是大型的國際洲際體育賽事在我國舉辦,必將大大地提高我國人民的體育意識及欣賞水平。所以,后奧運時期,我國觀賞型體育消費群體必定會日趨壯大。
參考文獻:
[1]柳伯力 李萬來:體育產業概論[M].人民體育出版社,2005
[2]馬利剛 張浩等.我國體育消費水平現狀及后奧運時代發展趨勢研究[J].產業經濟,2008
[3]韓文星:體育經濟學[M].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8
[4]鮑明曉:中國體育產業發展報告[M].人民體育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