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資源型產業集群是實現資源地區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一種有效形式,然而在資源型產業集群的發展過程中還存在很多的困難和問題,合理解決這些問題是實現產業集群和資源產區和諧發展的必由之路。
[關鍵詞] 資源型產業 產業集群 和諧發展
一、資源型產業集群的涵義和特征
資源型產業集群是指一群在地理上臨近、以自然資源開發和加工為主導的、有交互關聯性的企業,專業化的供應商和服務供應商,以及相關法人機構(如學校、制定標準化機構、產業協會等),以彼此的共通性和互補性相聯結而構成的,對經濟社會發展起到基礎性、先導性作用,與生態環境密切相關的產業群落。
資源型產業集群是產業集群的一個分支,但這種產業集群又具備自己的獨特特征,主要表現在:第一:資源型特征。資源性產業集群以資源作為集群內產業鏈的基礎生產要素,具有鮮明的資源特征。如生成模式以布局型為主、以嵌入型為輔;集群的發展易受到資源稟賦直接影響;集群具有更加鮮明的生命周期特征;集群對資源所在地乃至全國經濟社會發展關系重大,且與生態環境聯系得更加緊密等等。第二,資源型產業集群內企業主體規模具有規模大、壟斷性強等特點。第三,資源型產業集群對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具有正、負反饋特征。資源型產業集群對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產生重大影響,這種影響主要通過正、負反饋機制表現出來。
二、資源型產業集群和諧發展的含義
“和諧”管理理論認為和諧是有關組織中各子系統之間怎樣協同作用以達成其有機組合的功能。和諧概念意在形成企業自身系統“和”的環境和“諧”的關系,它強調系統不僅要達到復雜系統(包括大量子系統或組成部分)活動的一種相互合作、協同的作用和效果,更應注重人和子系統的積極主動性的發揮,以使系統成為一個和諧整體,形成總體穩定、協調、能動發展的動態機制。
根據這種和諧理論分析,筆者認為產業集群的和諧性發展指的是產業集群系統內各要素之間的匹配程度較好地適應外部環境的變化,使產業集群內外各種社會關系,人文精神因素與產業集群系統達到和諧共進的發展狀態。可見產業集群和諧發展的概念包含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系統自身的和諧發展。二是產業集群系統和社會經濟環境系統的和諧發展。由此可見和諧又不僅僅是系統因素和系統結構的和諧,還是系統內各種關系的和諧。
三、資源型產業集群在發展中的非和諧性的主要表現
盡管資源型產業集群在發展過程中取得了巨大的進步,但同時也暴露出了一些問題,這些問題歸結起來可以看成是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產業集群內部發展得不和諧,主要表現為產業集群內系統的組成、功能等方面存在負效應。二是產業集群與外部環境的不和諧,主要表現在產業集群在演化過程中積淀下來的認知、文化等方面存在負效應,其實質體現了集群的內部和外部的不和諧、技術和精神的不和諧。
從目前資源型產業集群發展的實踐中可以看出,資源型產業集群發展的非和諧性主要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1.資源型產業集群在資源方面對政府的過度依賴
自然資源的稀缺性決定了通過市場機制合理配置資源是資源型產業集群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證。而在我國由于資源的國有性特征,很多地區政府在資源的供給方式與規模、產業的進入壁壘、融資市場等方面對資源型產業集群的形成和發展起極其重要的作用。這一區別市場機制作用的產物,往往會導致產業集群內企業之間不能形成真正的專業化分工和基于共同的資源背景之上的相互認同和協同關系,也難以形成上、下游產業及支撐產業相互關聯的互補作用,缺乏既競爭又合作的創新動力。因此,這些資源型產業鏈短,產業分工層次低,知識信息的交換能力弱,產品附加值低,資本積累速度慢,自我發展能力弱,產業競爭力嚴重不足等問題。
2.資源型產業集群對“嵌入”地區環境的破壞
資源型產業集群是在對自然資源的生產、加工,以及相關產業的輔助基礎上而形成集群的,對于資源的利用效率和對環境的影響是判斷產業集群是否和諧發展的一個重要標志。由于發展水平的制約、制度的不完善,以及產業的特殊性會使我國現階段很多資源型產業集群、尤其是不可再生的礦產資源型產業集群在發展過程中產生負的外在性。很多礦產資源型產業集群形成的初級階段,在缺少監管的背景下,導致廢棄物的集中排放,造成集群所在地嚴重的負外在性,加上技術,以及其他條件的限制,部分廢棄物的集中處理往往變為集中儲存,對地區的環境造成很大壓力,集聚生產反而會對集群所在地區環境產生負外在性。
3.資源型產業集群組織結構不合理
資源型大企業很多是在國家大規模投資和干預下組建的,對稀缺資源形成了一定程度性的壟斷,而地方性小企業則規模不足,很少受到大企業的輻射,也很難和大企業共享信息、技術等資源。這樣導致同類企業之間沒有形成真正的專業化分工和基于共同的地域文化背景之上的相互認同與協作關系,沒有形成上下游企業及支撐產業的互補效應,反而形成了大型企業和小企業的并存而不協同的“二元結構”。這種結構很難在產業集群的內部分工中獲得利益,甚至是產生相反的利益,從而產生對立,這樣的集群甚至還不能真正地稱為產業集群。
4.資源型產業集群在處理勞動關系及社會關系方面存在著問題
資源型產業集群大多“嵌入”在資源產區,盡管資源型產業集群屬于資金密集型產業,但同時很多集群也屬于勞動密集型,從事生產的工人主要是所屬地區的農民,在農民轉變成工人的這一過程中,很多集群企業在處理勞動關系方面還有些不足。如工傷保險、養老保險和長期勞動合同的簽訂等方面存在很多問題。資源型產業集群在發展過程中,由于諸多外部性問題的存在,導致很多問題要和資源產區的居民進行協商,很多產業集群在處理和當地的社會關系方面還很生硬,不盡合理。
四、資源型產業集群和諧發展的主要路徑
要合理解決資源性產業集群在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問題,使產業集群和地方社會經濟和諧發展,必須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改變和完善:
1.充分發揮政府功能,為資源型產業集群和諧發展營造良好的基礎環境
作為資源型產業集群經濟主體之一的政府部門要發揮協調、指導、監督和服務等方面的重要功能,從政策方面克服資源型產業集群內部資源的配置不合理和嚴重浪費現象。要加快市場化改革,建立現代企業制度,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真正起基礎調節作用,以克服資源行業深層次的問題,逐步調整不合理的資源價格體系,對自然資源進行合理定價,使自然資源的價格充分反映資源的經濟價值、社會價值和生態價值,真正體現出資源的稀缺度,使資源按照市場規律、價值規律進行有償使用。要大力改善集群屬地的交通、水電、通信等基礎設施,以降低企業日常運行的成本,減少集群發展中的硬件障礙。要積極推進資源企業與公共研發機構、教育機構之間的合作,以促進資源生產技術的創新,并通過適當的方式引導傳統文化,改變人們觀念,為外資注入提供好的軟環境。同時政府要采取政策引導、資金扶持和市場化運作相結合的方式,大力發展面向產業集群的技術研究院、風險投資公司、中小企業擔保公司、電子商務平臺、物流園、專利代理機構、人才培訓中心等跨組織資源平臺。通過這些平臺逐步增強產業集群的發展創新能力。
2.加強資源的可持續開發及高效利用,防止生態環境繼續惡化是資源型產業集群成長和地區經濟和諧發展的保證
資源型產業集群應努力向高效型產業化方向發展,延長產業增值鏈和勞動就業鏈,提高產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堅持資源開發與保護并重,堅決杜絕破壞性、掠奪性和毀滅性的開發,把資源開發與保護有機統一起來,在開發中保護、在保護中開發。在資源的開發中,必須要樹立永續利用的觀念,制定并實施有效的資源保護政策并通過行政、立法和經濟手段強化資源管理,加強資源的綜合利用,包括資源在整個生態經濟物質循環中的綜合利用及生產、流通、消費過程中的廢棄物利用。資源綜合利用不僅能節約資源、擴大資源再生產能力,還能減少環境污染和對生態系統的破壞,從而獲得顯著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實現生態保護、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的“共贏”。
3.加強產業集群中的企業自身發展,強化整個產業集群的競爭力是提高產業集群和諧發展的關鍵
波特指出:“在相關與資源性產業中,企業扮演了產業集群中吸引供應商、服務供應商、互補性產品供應商,以及組成填補空隙的供應商角色。聯合投資的目的,有時是為了建立當地支援性產業的能力。” 對于同一個產業集群內部的企業來說,除了加強自身發展,實現內部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的同時,還應該通過協作分工關系來實現外部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當企業追求外部經濟和低交易成本時,地域內企業會持續進行學習和創新,注重員工培訓,積極借鑒國內外先進的管理經驗、優化組織結構等,而互相的學習和創新活動又通過網絡的作用使得產業集群整體的競爭力得以提升。
參考文獻:
[1]席酉民 尚玉釩:和諧管理理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128
[2]張亮亮 王 巖:礦產資源型產業集群可持續發展分析[J].產經前沿,2008.1
[3]張 偉:基于循環經濟上的資源型產業集群發展模式[J].工業技術經濟,2008.4
[4]邁克爾·波特:競爭論[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