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說明了具有不完全契約關系的買賣雙方會因為資產的專用性而產生“套住效應”,專用資產的準租金存在被無償占有的風險,這會使企業間的收益分配格局發生變化;為解決該問題,提出了保險金的治理機制,以減少合同后機會主義。
[關鍵詞] 不完全契約 專用資產 準租金 保險金
不完全契約理論將企業看成是連續生產過程之中不完全契約所導致的垂直一體化(vertical integration)實體,認為企業之所以會出現,是因為在合約不可能完全時,垂直一體化能夠消除或者減少資產專用性(asset specificity)所產生的機會主義行為。
所謂資產專用性是指在不犧牲生產價值的條件下,資產可用于不同用途和由不同使用者利用的程度。Williamson將資產專用性與企業治理結構關聯,解釋了如何為保護資產專用性投資免受套牢等機會主義行為侵害并使交易費用最小化的方法。梅納爾將資產專用性與不完全契約聯系起來,從組織的觀點指出資產專用性的兩個影響:一個是正面影響,即它通過協調和足夠的監督所產生的績效優于由契約明確規定所產生的績效;另一個負面影響是簽約后可能產生機會主義。一般地,專用于某一資產的程度越強(尤其是專門化到惟一用途時),資產越不可能轉移為另外一種用途,資產用途的可選擇集就越小,和資產具有契約關系的買賣雙方的“套住效應”就越強,買賣雙方中的一方被另一方占有準租金(資產的準租金等于其最優選擇的價格和次優選擇的價格的差額)的概率就越高,這會改變契約雙方的未來收入流。
假定有兩個企業i和j,i的資產專用于j。兩企業在未來t期的收益為TRt,且TRt=Rit+Rjt(Rit、Rjt表示企業i和j在t時期的收益)。為便于討論,暫不考慮交易成本,那么企業收益Rt包含了企業自有可變要素的租金RVF、經濟利潤πE和固定成本FC,而固定成本和經濟利潤又可以用準租金Rq表示,即
假設i憑借自身的專用資產,無償占有了j的部分準租金,那么即便是TRt保持不變,也會有,其中,,于是企業i和j在t期的收益流發生了變化,企業間的收益分配格局發生了變化。
那么,該如何治理這一“分配”威脅呢?答案之一是垂直一體化。可以舉個例子來說明:假設某一地區有兩家石油開采公司A、B和惟一一家石油汽車運輸公司C,且汽車專用于石油運輸。A、B公司為避免被處于自然壟斷狀態的C公司占有準租金,可能會共同出資組建新的汽車運輸公司E,并根據出資份額分別享有對E的控制權,于是A、B的科層發生變化。當然,除了汽車運輸,石油也可以采取管道運輸。常見的做法是,A、B各自或共同與煉油廠(原油運輸目的地)一起出資,組建新公司聯合擁有石油管道,通過垂直一體化降低石油運輸的可占有性準租金。
然而,是否意味著一旦專用資產的準租金被占有,企業通過垂直一體化方式改變企業科層就能解決問題?答案顯然是否定的,垂直一體化在減少某些成本的同時,也可能增加意想不到的額外成本,比如由于企業規模的擴大可能引起治理內部人控制和獲取信息等方面的成本增加,甚至有可能存在這樣的情況:A、B兩個公司垂直一體化后增加的成本,大于一體化后減少的被C公司占有的準租金。因此,垂直一體化不一定是最優解,要解決這個問題,還需要其他途經。
仍以石油運輸的案例進行說明。假設A、B都按每車次1100元的合同費率租用C的汽車,為避免C將價格提高到1200元時準租金被占有的可能,他們傾向于在t-1期(簽合同時,事前)的合同中加進這樣的條款:C按每車大于100元準租金(1100元-1200元)的標準向A、B交納一筆保證金。如果C在未來t期違約,A、B將有權沒收這一保證金。如果C履行合約,A、B將向C按大于市場利率的某一比例提供連續支付。這一比例就稱為保險金率,連續支付就稱為保險金。反之,C為避免被B占有準租金,也可以在t-1期通過合同要求B繳納一定的保證金,并且C向它支付保險金。因此,從總額上來看,保險金一定小于可占有性準租金——治理合同后機會主義的成本小于可占有性準租金,因為如果保險金大于可占有性準租金,該公司寧可被占有準租金。
當然,這個方法仍然存在一個可能的問題:C因保險金這一資產被A、B套牢,談判力量降低,A、B出現機會主義的概率增大了,C也同樣面臨專用資產的準租金被占有的可能。在這種情況下,還得另覓他路。第三方治理提供了可循的思路,同樣適用于治理不完全契約產生的機會主義。如果把C的保證金和A、B的保險金在事前都交給中立的第三方(比如仲裁機構),出現問題時由第三方解決,那么這些公司之間出現因保險金被套牢的風險將會降到最低。
無論是上面哪種情況,保險金治理都是比較可靠的治理機制,交易雙方都遵循這樣一個過程:i公司(可以把上面的A、B公司看成一方)預期j公司在t期可能無償占有準租金,于是最優解決辦法是在t-1期規定將j公司未來盈利中的某一部分按某個保險金率的標準連續支付給i公司或者第三方。一般地,專用資產的可占有性準租金越大,防止違約所需的保險金率越高,保險金也越多,這一合同安排的成本也就越高。如果保險金太高導致過多的成本,這一治理機制將變得不可行。
參考文獻:
[1]普特曼 克羅茨納:企業的經濟性質[C].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0
[2]科 斯 諾 思:制度、契約與組織[C].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3
[3]郭繼強:專用性資產特性、組織剩余分享與企業制度[J].經濟學家,2005,(6):68-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