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良好的稅收文化對稅務的高效運行至關重要,然而長期以來,落后的稅收文化桎梏著我國的征稅人和納稅人。本文對我國稅收文化的現狀進行了分析,并給出了進一步建設的建議。
[關鍵詞] 稅收文化 現狀 建設建議
一、稅收文化的一般含義
何為稅收文化?在學者中尚未形成的統一的概念。德國漢堡大學教授比格·那瑞(Birger nerre)認為:“一國特定的稅收文化是與國家稅收制度和稅收執法活動聯系在一起的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的總和,它歷史性地扎根于該國的文化,因為相互影響而產生的依賴和聯系?!睆B門大學博士研究生黃秀萍在《我國稅收文化芻議》一文中,引用了比格·那瑞的觀點,并將其中的“非正式制度”具體表述為“習俗行為和意識形態”。她認為,“稅收文化是人類在社會發展過程中圍繞稅收實踐活動所發展的稅收法律制度和稅收管理、所形成的習俗行為,以及所沉淀的意識形態的總和,包括稅收制度文化、行為文化和心態文化”。
在筆者目前所看到的文獻及文章中,上述的表述是比較全面的,故在以下的分析中,筆者將采用黃秀蓮的理解。但鑒于“行為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受稅收制度和意識的影響,筆者主要從制度文化及心態文化兩方面進行分析。
二、我國當前稅收文化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我國的稅收文化產生于夏朝,從稅收制度的雛形(夏商周的貢助徹)到確立(魯國的初稅畝),再到一系列變革(戰國的租賦制,隋代的租調制,唐代的兩稅法,明代的一條鞭法),傳統稅收的根本制度和實質沒有大的改變,積淀成傳統的稅收文化。
建國后,我國的稅制經歷了五次改革后,稅收制度不斷完善、稅收征管更加規范、稅務人員的綜合素質有所提高,稅法普及程度不斷加強,稅收文化有了很大的改善。然而,幾千年來形成的落后的、負面的稅收意識及行為依然存在著,表現在:
1.征稅主體征稅的隨意性。在我國,稅收征管中“人治”特征非常嚴重。盡管我國的稅收實體法和《稅收征管法》不斷完善,“關系稅”和“人情稅”仍然隨處可見。很多企業通過與稅務機關搞好關系,或使主管稅務機關保持對問題賬本緘默,或使稅務機關少計計稅基礎,導致稅收收入的大量流失。還有一些稅務人員征稅時,態度差,缺乏服務意識,使得納稅人極其反感,加深了雙方的隔閡,增加了征管難度。
2.納稅人納稅意識的漠然性。當前,絕大部分的納稅人對征稅有一種很深的抵觸情緒,筆者認為,原因主要有三:其一,歷史上苛斂重賦積淀而成了惡稅概念,納稅人受其影響,對稅收極其仇恨,不愿理解、也不能認同新中國稅制;其二,稅收負擔較現行人民收入水平過重。表中列出了1998年至2007年的稅收收入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重,可以看出,從1998年的10.77%,至2007年的19.82%,近十年來比值一直增加,稅收負擔重;其三,納稅人對政府用稅的方向持懷疑態度。稅收的使用是通過國家預算完成的,雖然預算程序及制度不斷完善,但預算不走程序、暗箱操作、截留挪用資金等腐敗情況比比皆是,造成納稅人對稅收使用的極不信任。
三、我國稅收文化的建設建議
因此,稅收文化建設任重而道遠。加強稅收文化建設,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完善稅收法律制度
(1)適時制定稅收基本法和納稅人權利法。稅收基本法是稅法體系的主體和核心,對各單行稅法、法規的制定有統領、約束、指導、協調的作用,而目前我國尚未有一部稅收基本法。同時,還要制定保護納稅人權利的有關法律,形成一套完備的、相互銜接的、規范的稅收法律體系。
(2)進一步完善《稅收征管法》。《征管法》作為管理征納關系的主要準則,直接關系到征納雙方的溝通與信任。然而,當前的《征管法》存在著偷、抗、騙、欠稅的界定不具體,稅收管轄權的規定不明確,《征管法》法律地位不清晰等問題,因此,進一步完善《稅收征管法》勢在必行。
2.加大宣傳力度,提高納稅人的納稅意識和稅法綜合素質
當前,一些中小納稅人并不清楚自己應納稅額的具體計算,更不用提稅收籌劃。稅務機關可通過開展稅法知識普及宣傳,進行稅收法律的輔導和教育;加強與媒體的合作,發揮媒體的輿論導向作用;充實中小學素質教育中的稅收基本知識等宣傳方式來提高納稅人的納稅意識及稅法綜合素質。
3.增強稅收征管人員素質,培養服務意識,把稅收法定主義落到實處。對稅務人員進行定期不定期的技術培訓,使其加深對稅法精神實質的理解,提高業務水平,真正做好服務納稅人。
4.公開用稅信息,但它直接關系到納稅人對值不值得繳稅的衡量,所以,完善財政預算程序及管理,提高稅收資金的使用效率,公開用稅信息,是納稅人信任政府,增強納稅意識的必經之路。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統計局網站.http://www.stats.gov.cn/
[2]國家稅務總局網站.http://www.chinatax.gov.cn/
[3]黃秀萍:我國稅收文化芻議.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
[4]邵曉琰:也談稅收文化.財政與稅務,2008年01期
[5]陳軍偉:稅收征納博弈分析,2008年6月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