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基于當前國際金融危機的背景、屬性和社會主體非理性變化與行為根源的社會學審視,提出成了整肅思想觀念、均衡社會能力、健全社會規制和防控人性弱點等中國應對當前外源性國際金融危機和防控自身內源性經濟社會危機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 國際金融危機 社會轉型 非理性變化與行為 對策建議
當前,一場震驚世界的金融風暴席卷而來,全球正面臨自上世紀30年代“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金融危機。隨著全球經濟衰退風險的日益加大和顯現,此次國際金融危機的成因、影響與應對等問題已成為國內外學術界普遍關注和探討的熱點,也形成了許多頗有見地的觀點和建議。筆者認為,人文歷史事件通常有其特定的社會背景、社會屬性和社會主體變化與行為根源,有必要從社會學的視角對此次國際金融危機的屬性、根源進行相應的分析和探討,以形成一些有益于中國應對當前外源性國際金融危機和防控自身內源性經濟社會危機的對策建議。
一、當前國際金融危機社會背景審視
馬克思主義哲學與社會學重要理論基礎的唯物史觀認為人文歷史事象的發生都有其特定的時空背景,此次美國次貸危機及國際金融危機也不例外。20世紀70年代的美國,作為全球率先完成工業化,最早開始由工業社會形態步入信息(網絡)社會形態的國家,整個社會處于快速變遷與轉型狀態。網絡社會是以信息技術為支撐,以信息資本主義為基礎,以網絡組織形式為架構,奠構于流動空間的全新社會形態。隨著網絡社會的興起,以信息主義為核心的全新社會價值觀將逐步生成,并在社會生活中發揮主導作用,而傳統主流社會價值觀將逐步淪喪。Manual Castells(1942-)認為,在網絡社會時代,人們將缺乏一種普遍的認同感,也不把社會看作是一種有意義的社會系統。無序、紊亂而缺乏普遍認同的社會價值觀變化客觀上構成了諸多社會詬病發生的觀念動因。在網絡社會時代,在信息主義指引之下,信息資本主義迅速生成,替代傳統產業資本主義而重構整個社會基礎,并催生和強化社會產業的網絡化和虛擬化。同時,以網絡組織形式為基本形態的社會組織結構的快速異化和分層,致使就業結構和社會結構出現兩極分化,并導致推動社會變遷的沖突性爭執的社會階層及其力量失衡。此外,網絡社會時代,網絡的出現及彼此相連,將使信息在全球范圍內的實時流動成為可能,從而形成全新的流動空間,使一切社會活動得以在地理空間上無限延伸的同時,也為社會詬病的全球蔓延提供了空間支撐。可見,始于上世紀70年代美國及西方國家的快速社會轉型構成了當前國際金融危機醞釀與全球施虐的時代背景。
二、當前國際金融危機社會屬性審視
承上所述,從發生學的角度可以認為,美國次貸危機及當前國際金融危機因其快速社會轉型背景,在醞釀準備之初既已刻上了深刻的社會變遷烙印。而綜觀美國次貸危機及當前國際金融危機爆發、蔓延及未來走勢,可以看出,以2007年4月美國第二大次級房貸公司新世紀金融公司破產事件為標志的美國次貸危機爆發后,旋即由房地產市場蔓延到信貸市場,進而演變為全球性金融危機。金融機構和金融市場所組成的虛擬經濟產生危機后,必然會傳導至實體經濟,使實體經濟也面臨危機,影響整個經濟基本面,并使整體經濟都面臨極大危機,全球經濟陷入衰退的風險日益加大。隨著整個經濟基本面的動搖和削弱,危機的負面影響開始向整個社會系統擴散和蔓延,失業、救助、社會穩定、政治安定、地區沖突、種族沖突等一系列復雜而尖銳的社會問題撲面而來,將導致全球社會系統遭受重創。因此,當前國際金融危機是一場醞釀于快速社會轉型背景之下的始于經濟而止于社會的社會危機。
三、當前國際金融危機社會根源審視
鑒于當前國際金融危機的社會轉型背景和社會危機屬性,可以認為,美國次貸危機及當前國際金融危機醞釀與爆發的總根源在于美國及西方國家快速社會轉型背景之下社會主體非理性變化與行為的長期累積。因此,梳理總結社會轉型背景下美國及西方國家社會主體的非理性變化與行為,不失為探究當前國際金融危機客觀根源的有益嘗試。筆者認為,導致當前國際金融危機爆發與全球施虐的社會主體非理性變化與行為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
1.思想觀念誤導與當前國際金融危機
自上世紀70年代以來,在美國及西方國家由工業社會向網絡社會快速轉型的社會背景下,一方面,日趨沒落的以產業資本主義為核心的西方傳統價值觀念體系對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社會主體的正面導向作用日漸力不從心,致使西方傳統價值觀念體系原有的非理性思想觀念日漸顯現,并對西方社會主體思維與行為產生負面影響,甚至誤導;另一方面,正處于新生態的以信息資本主義為核心的網絡社會價值觀念體系,由于先天、固有的缺乏普遍認同的內在特質,對西方社會群體的正面導向也難以為繼,致使某些新生的非理性思想觀念滋生與蔓延,并對西方社會個體與群體思維與行為產生負面影響和誤導。這在西方,尤其是美國社會生活中已得到淋漓盡致的表現:享樂主義、消費主義、拜金主義等成為普世價值觀,追求物質、崇尚享樂、金錢至上、超前消費等被奉為生活準繩。因此,快速社會轉型背景下原有與新生非理性思想觀念誤導之下產生的社會主體非理性變化與行為,促成和空前強化了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社會生產、生活的非持續性,客觀上構成了當前國際金融危機醞釀爆發的觀念動因。
2.社會力量失衡與當前國際金融危機
社會變遷的基本動因是社會各階層對于關乎自身命運的社會意義、社會結構、社會規制、社會形式等的沖突性爭執,最終方向則取決于社會各階層的力量對比。而以美國為代表西方國家是典型的憑借產業資本的率先發端和高度膨脹得以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社會階層分異與組合表現出高度的兩極化,導致社會力量長期失衡,形成了產業資本和金融財團掌控、主導國家發展的社會格局。作為轉型方向的網絡社會,也是具有先天兩極分化特質的社會形態。隨著網絡社會的興起,頂端的高級人才與底端的簡單勞動者會同時增加,職業結構和社會結構將會進一步兩極化。因此,這種由原有社會階層兩極分化的傳統社會形態向新型社會階層兩極分化的網絡社會形態轉型的社會變遷,將使社會階層兩極分化得以空前強化,社會力量失衡空前加劇,使得頂端社會階層在沒有社會力量制衡的情況下以自身意志和利益取向影響、主導、操控整個國家乃至全球發展的社會格局得以強化,甚至固化。此次美國次貸危機的醞釀、爆發并最終演變為席卷全球的金融海嘯,不能不說與其社會力量長期失衡,缺乏對房產、金融財團行為,尤其是影響、要挾、綁架國內外政策,謀取暴力的非理性行為的有效制衡有關。因此,社會力量長期失衡是當前國際金融危機爆發的力學架構。
3.社會規制失范與當前國際金融危機
社會規制既是社會變遷的重要內容,也社會各階層沖突性爭執的結果。力量均衡的社會階層沖突性爭執會促成社會規制的積極變遷,形成充分、有效、公允、適當的社會規制體系,能夠反映和維護社會各階層的價值取向和利益訴求。而力量失衡的社會階層沖突性爭執則會促成消極社會規制變遷,產生有所欠缺、有失公允、甚至無效的社會規制體系,只能反映和維護頂端社會階層的價值取向和利益訴求。當這種社會規制體系默許、認同其個體或整體變化與行為,尤其非理性變化與行為時,必然會導致“生產力悖論”。而對于傾向于強化社會階層兩極分化及其力量失衡的美國及西方國家本輪社會轉型而言,其所孕育和包含的消極社會規制體系必然會默許、認同其個體或整體非理性變化與行為,發生次貸危機并演變為當前國際金融危機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因此,忽視社會規制的整體失范,而單純指責美國及西方國家金融監管無效,也就顯得有些片面了。
4.人性弱點暴露與當前國際金融危機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人都是有弱點的,這是馬克思主義社會學和西方社會學的普遍共識,也是人所皆知的至理名言。對于當前國際金融危機的成因分析似乎不能,也沒有理由忽視某些人性的固有弱點。根據行為經濟學有關理論,可以認為,促成美國次貸危機爆發及當前國際金融危機全球施虐的人性弱點主要包括有限理性和有限自制力。前者指人的理性認知、決策與行為能力受到所面臨事物和現象的復雜程度的制約;后者則指人的自制力會因所面臨的誘惑而降低。
在最初的美國乃至全球房貸市場,多數抵押貸款還都是30年期固定利率品種,但在過去20年中,貸款形式逐漸變得數不勝數,并且越來越復雜,其中還不乏諸多隱藏條款,即便是專家也很難進行比較。因此,可以想象借款人面臨的是何等復雜的金融產品。而隨著金融創新的畸形膨脹,金融衍生工具也不斷推陳出新,全球投資者也面臨日趨復雜難懂的金融衍生產品。因此,就有限理性弱點而言,在美國乃至全球金融市場上,借款人和投資者的理性認知、決策與行為能力正經歷著前所未有的考驗。
從美國房地產市場火爆開始,美國次貸市場及其相關金融衍生品市場參與者們無時無刻不在經受著各色蛋糕的極大誘惑。現實表明,他們中的大多數在誘惑面前屈服了,自制力幾近蕩然無存。首先,普通民眾,尤其是低收入者在低利率房貸和超前華庭享受面前屈服了,不顧自身經濟實力而盲目購房;其次,房產商和中介在提前套現面前屈服了,甚至不惜為購房者偽造信用資格,騙取房貸;再次,房貸商在暴利面前屈服了,不僅違規放貸,甚至不負責任地通過房貸證券化進行風險轉嫁;最后,投資者,尤其是機構投資者在次貸債券的短期高收益面前也屈服了,不僅巨額購買,并且全世界范圍內兜售。值得一提的是,連一向恪守獨立、客觀、公正原則,被社會大眾普遍信賴的信用評級機構也為暴利所屈服,不僅違背職業道德和職業操守發放信用評級證書,甚至與房貸商狼狽為奸,惡意欺騙。
可見,在前所未有的復雜事物迷惑和各色暴利誘惑之下,有限理性和有限自制力的人性弱點暴露無遺,各種人性陰暗面也隨之極度泛濫,致使暴利蛋糕越做越大,成就了曇花一現式的全球盛宴,同時也埋下了一顆足以引爆全球經濟、社會系統的超級炸彈。
四、中國應對當前國際金融危機的對策建議
綜上所述,當前國際金融危機爆發與全球施虐的根源在于快速社會轉型背景下,美國及西方國家社會主體非理性變化與行為的長期累積。改革開放以后,在內外力雙重作用之下,中國經濟發展處于工業化與信息化雙峰耦合式快速推進之中,長達30年的高速經濟增長促使中國社會也處于快速轉型狀態。因此,對于中國而言,防控快速社會轉型期間社會個體與群體的非理性變化與行為,是有效應對當前外源性國際金融危機和防控自身內源性經濟社會危機的根本邏輯。
1.整肅思想觀念
當今中國社會,利己主義、功利主義、金錢主義、縱欲主義、享樂主義等非理性思想觀念成分逐漸滋生,并成為少數社會成員的價值取向與行為準則。因此,必須以民族精神的全社會弘揚為基礎,以培育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與社會主義法制體系相配套的社會主義思想道德體系為支撐,以對社會成員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道德觀教育為突破口,徹底整肅社會轉型期的思想觀念體系,滌蕩和肅清內源與外源性負面思想觀念成分,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念體系,構筑我國防控和應對內源與外源性經濟社會危機的堅強思想堡壘。首先,堅持“灌梳相結合”原則,以全新、生動活潑的宣傳教育形式開展思想政治工作。其次,要拓展和創新思想政治工作的空間和載體,充分利用報紙、廣播、電視、網絡等各種媒體開展思想政治工作。再次,與時俱進,改革和創新思想政治宣傳與教育內容,加強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教育,以科學的理論武裝人,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
2.均衡社會力量
改革開放以前,中國社會階層結構簡單而封閉,改革以后社會階層分化日漸顯著。一方面表現為原有社會階層的內部分化,如工人階層在體制和收入方面的分化、農民階層在職業和地域方面的分化等;另一方面表現為社會階層的外部分化,即社會階層的邊緣化(邊緣階層的出現)和異質化(新興階層的出現)。隨著社會階層的內外部分化,中國社會階層日趨多元化、復雜化和非均衡化,社會階層內部及之間不可避免地會產生某些價值取向、利益訴求的非理性矛盾與沖突,并成為社會轉型期內,中國有效防控和應對外源與內源性經濟社會危機的重要隱患。因此,有必要適時制定和實施中國社會階層發展規劃和有關政策,有序規范、引導社會階層均衡分化與發展。首先,要始終堅持“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執政為民,大力培育、壯大社會中間階層,強化社會階層沖突性爭執的大眾力量。其次,要發揚人本主義思想,救助、扶持社會邊緣階層,防控社會暴利沖突。再次,適度規范、引導社會頂端階層,防控其以自身價值取向和利益訴求非理性綁架國家發展。最終,通過和諧、有序的社會階層均衡分化,奠構中國防控和應對內源與外源性經濟社會危機的均衡力學架構。
3.健全社會規制
中國的社會規制經過建國以來五十多年的發展已初具規模,初步形成了涵蓋健康衛生、安全、環保、產業災害防治、自然災害防治、職業道德規范及旨在降低交易費用及不確定性的法規等各方面內容的規制體系。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某些特殊產業的行政法體系建設進程加快,初步形成了社會規制的基本框架,政府、企業及消費者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從法律上得到了新的界定。但是,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中國的社會規制日益顯露出亟待完善的一面,致使社會轉型期內某些社會個體與群體非理性變化與行為因缺乏必要規范而日漸顯現。為了有效防控和應對外源與內源性危機,有必要健全我國社會規制體系,奠構有效防控和應對內源與外源性危機的有效規制架構。首先,必須完善社會規制的法律體系,做到規制有據。其次,應設立相對獨立的社會規制機構,做到執行有力。再次,健全社會監督體系,做到監督到位。最后,建立規制者規制機構,做到規制有序。
4.防控人性弱點
高速增長的中國經濟和快速轉型的中國社會,既孕育了諸多歷史性機遇,也滋生了眾多具有殺傷力的復雜和誘惑事物。因此,防控人性弱點暴露也是中國防控和應對外源與內源性經濟社會危機的重要環節。首先,要以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念體系為核心,整肅負面思想觀念成分,強化社會個體與群體正確認知、理解和應對復雜、誘惑事物的內在觀念導向。其次,大力發展現代教育事業,普及現代科學知識,增強社會個體與群體正確認知、理解和應對復雜、誘惑事物的能力。再次,以簡為美,有序規范經濟社會創新,從源頭減少、簡化復雜、誘惑事物,減少人性弱點暴露的外部誘因。
總之,當前國際金融危機的爆發與全球施虐有其快速社會轉型背景,也有其社會主體非理性變化與行為根源。因此,防控快速社會轉型背景下社會主體的非理性變化與行為是中國有效應對當前外源性國際金融危機和防控自身內源性經濟社會危機的根本邏輯。
參考文獻:
[1]鄭杭生 劉少杰等:馬克思主義社會學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6:62~75
[2]Orum.A.The Information Age:Economy, Society and Culture, Vol.Ⅲ:End of Millennium[J].Contemporary Sociology, Washington:January,1999:89~91
[3]Castells. M. The Power of Identity[M].Oxford:Blackwell, 1997
[4]Castells. M. The Rise of the Network Society[M].Oxford:Blackwell, 1996
[5]殳 倉:次貸危機是一場價值觀危機[J].http://www.ftchinese.com/story.php?storyid=001022835page=2,2008.11.3
[6]薛求知等:行為經濟學——理論與應用[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3.11:68~117
[7]Richard Thaler, Cass Sunstein.Human Frailty Caused This Crisis[J].http://www.ftchinese.com/story.php?lang=enstoryid=001023124page=2,2008.12.11
[8]鄭良芳:美國次貸危機的影響、成因剖析和十點警示[J].經濟研究參考,2007(6):4~21
[9]Gregory,D.Walford,R(ed).Horizons in Human Geography[M].London:Macmillan Education,1989.1:82
[10]劉少杰:國外社會學理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8:170~210
[11]范士陳 王鳳霞:近現代海南島社會變遷與區域開發互饋演進的共軛考察[J].經濟研究導刊,2008(7):106~108
[12]王志兵:社會轉型期人們思想觀念的變化及對策研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08(S1):107~108
[13]劉祖云:社會轉型與社會分層——20世紀末中國社會的階層分化[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99(4):1~9
[14]黃文江:加強我國社會規制的政策思路[J].行政論壇,2005(2):3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