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受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外出務工人員就業壓力明顯增大,一定數量的農民工陸續返鄉,給城鄉經濟和社會發展帶來了新情況和新問題。在對黔東南地區返鄉農民工情況及就業意愿進行調查分析的基礎上,提出促進返鄉農民工就業對策建議,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 返鄉農民工 黔東南地區 就業 對策建議
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國內部分企業生產經營困難,就業壓力明顯增加,特別是珠三角、長三角等地勞動密集型企業的破產及停產,致使相當數量的農民工開始集中返鄉。根據農業部最近對15個省份、150個村進行的抽樣調查,在全國1.3億離開本鄉鎮外出就業的農民工中,有15.3%的農民工現在失去工作或沒找到工作,大約有2000萬人。返鄉農民工就業問題是關系民生的重大問題,也是各地“兩會”代表和委員所關注的焦點問題。
一、黔東南基本情況
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位于貴州省東南部,總面積30337.1平方公里,2007年,全州常住人口446.91萬人,其中鄉村340.68萬人,占總人口76.2%。2007年全州生產總值達到195.67億元,三次產業增加值分別為58.82億元、58.62億元、78.23億元,人均生產總值4390元,是一個以農業為主、經濟欠發達的少數民族地區。黔東南民族風情濃郁,生態環境良好,自然風光優美,被聯合國推薦為“返樸歸真、回歸自然”全球十大旅游圣地之一,被世界鄉土文化基金會確定為世界十八個生態文化保護圈之一,被中外游客、專家學者 贊譽為“人類疲憊心靈的最后家園”、“全球最友善的旅游目的地”。
據來自勞動部門統計數據顯示,黔東南州共有農村勞動力241.2萬人,其中富余勞動力134.6人,外出務工人數65萬人,2009年春節前返鄉農民工人數21萬人,春節以后,由于企業開工不足,提供就業崗位有限,很多農民工不得不“二次返鄉”。由于農業基礎薄弱,耕地有限,再加上很多農民工屬于”80后”,不僅缺乏一技之長,甚至有些人還不會從事農業生產,返鄉之后很多農民工面臨無事可做,生計缺乏保障的局面,給城鄉經濟和社會發展帶來了新問題。
二、返鄉農民工就業意愿分析
返鄉農民工就業意愿大體有以下三種:一是再度進城務工。以30歲以下年青人居多,他們在農民工中文化程度較高,由于長期在沿海發達地區務工,一來思想觀念發生改變,再者從事農業生產時間較短,甚至完全沒有從事農業生產,回到農村后難以適應農村的生產生活方式,一旦經濟形勢好轉,將會繼續進城務工。這類人返鄉后不愿意從事農業生產勞動,又缺乏創業資金、技術和經驗,沒有收入來源,容易帶來不安定因素,需要重點關注。二是返鄉創業。以打拼多年積累一定資金、經驗的農民工為主,他們有一定的資金、技術和管理經驗,回鄉尋找合適的項目自主創業。三是返鄉就業。以年齡偏大或家里有老人、小孩需要照顧的農民工為主,在社會保障體系不健全的形勢下,農民工是城市的“邊緣人”,難融入城市的生活,多數農民工認為,他們的根基在農村。他們或在外務工多年,年齡偏大,要落葉歸根;或家里有老人、小孩需要照顧,不得不選擇返鄉從事農業生產或到當地企業就業。
三、促進返鄉農民工就業對策建議
根據黔東南地區返鄉農民工狀況,提出以下對策建議。
1.多種途徑鼓勵農民工創業
部分返鄉農民工由于外出務工多年,思想意識活躍,具有一定的資金、技術基礎和市場意識,具有一定的創業條件,很多農民工已經進行養殖業及加工業等方面的創業。還有部分返鄉農民工有創業的意愿,但缺乏創業資金。政府有關部門要在資金方面給予一定的扶持,如提供小額貸款或貸款貼息等,在簡便手續程序、稅收減免、提供信息等方面給予一定的幫助,通過各種途徑來鼓勵返鄉農民工創業,切實解決農民工的就業問題。針對黔東南地區旅游資源豐富、山地面積多、耕地較少、種植業產值較低的狀況,在創業項目選擇上建議重點扶持鄉村旅游、生態農業、民族旅游工藝品加工業、特色種養殖業等方面的項目,把發展特色產業作為擴大就業、農業結構調整、提高農民工收入的突破口。
2.積極發揮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促進就業
針對本地的資源優勢,發揮生物制藥及農產品加工型企業的帶動作用,實施“公司+基地+農戶”的生產經營模式,充分發揮康爾佳制藥公司、三辣明洋食品公司、萬富飼料公司等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在農村建設中藥材、特色農產品及養殖基地,推廣訂單農業,引導農民工就近就業。
3.加大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力度,擴大就業
充分利用國家刺激經濟擴大內需的契機,積極推進新農村建設,加大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加快解決農村農田水利、公路建設、飲水工程、消防工程等基礎設施建設,擴大就業。
4.積極開展勞動技能培訓
按照“市場引導培訓、培訓促進就業”的原則,充分利用農村遠程教育等多種形式,結合陽光工程、雨露計劃等培訓項目的實施,對有培訓需求的農民工進行培訓,擴大培訓效果。一方面,根據市場需求開展訂單培訓和定向培訓;另一方面,根據本地特點,開展先進種養殖技術、創業、鄉村旅游、餐飲服務業等方面的培訓,提高農民工就業技能。根據不同年齡段農民工的特點及需求,為他們量身定做培訓方案。對于16歲~28歲的農民工,由于他們的文化程度相對較高,要引導他們積極參加職業技術培訓,盡早掌握一定的職業技能;對于29歲~45歲這個階段的農民工,在引導其進行職業技術培訓的同時,還要引導他們繼續提高自身的文化程度,參加各種類型的成人班學習;做好45歲以上農民工的安置和引導就業工作,這部分人不但文化和職業技能低,而且體力下降快,可以引導他們參加簡單手工技藝培訓,以便能從事簡單的手工工作。
5.保障返鄉農民工土地承包權益
土地是農民的保障,由于前幾年從事農業生產的機會成本較大,很多農民外出務工將土地承包出去。在金融危機的特殊背景下,農民工返鄉后變成了失地農民,生計沒有著落。對于違法流轉的農民工承包地,根據農民工意愿,要予以退還或負責安排就業,要切實保障返鄉農民工的土地流轉收益。
6.積極引導農民工到本地企業就業
由于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很多本土工業企業也面臨困境,吸納返鄉農民工就業能力有限;服務型企業受影響相對較小,還能吸納一些勞動力,應充分挖掘第三產業潛力,使返鄉農民工向第三產業轉移。建議政府有關部門制定政策,對于吸收一定數量農民工就業的企業,給予稅費減免的優惠政策,鼓勵本地企業吸收農民工就業。在條件成熟的情況下,長三角、珠三角等用工量大的地區去尋找就業崗位,幫助農民工就業。
7.對返鄉農民工進行心理援助,幫助建立信心
農民工返鄉后,由于無事可做,沒有收入來源,信心受挫,如果沒有及時給予心理疏導,幫助建立信心,很可能會導致嚴重的社會問題。政府相關部門及社會要對農民工給予心理援助,組織志愿者開展多種形式的宣傳教育活動,激發返鄉農民工自強自立、自主創業的熱情,不斷增強其就業、創業和勤勞致富的信心。
四、結束語
農民工工作是一項緊迫而重要的任務,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發動全社會的力量來共同做好農民工工作,切實做好農民工宣傳教育工作,理性看待當前的經濟形勢和企業的經營困難,幫助他們解決生產生活中面臨的困難和問題,積極引導農民工立足農村,投身于新農村建設。
參考文獻:
[1]新華社:新華視點:兩千萬失業農民工返鄉之后[EB/OL]. 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9-02/10/content_10794679_1.htm,2009~02~18
[2]黔東南州市統計局: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2007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EB/OL].http://new.qdn.gov.cn/cms/cms/website/qiandongnan/jsp/page.jsp;jsessionid=c0a85f65ce588464ef20032465a8177e27bcbd4bb49.e34Och0PaxqRa40PaxeTb3mTa41ynknvrkLOlQzNp65In0?channelId=438infoId=2008018457,2009~02~16
[3]朱貴平 吳靜波 趙國艮:安徽返鄉農民工基本情況調查分析與思考[J].華東經濟管理.2007(3):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