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應用經濟學的生產理論、成本理論,通過對處突收益函數、處突成本函數、處突等產量線、處突等成本線的相關分析,得出“武警處突人力、物力配置還存在進一步調整的空間”的結論,為提高武警處突效益提供了理論依據。
[關鍵詞] 武警部隊 處突效益 經濟分析
處置突發(fā)事件是武警部隊所擔負的中心任務之一,隨著國際、國內形勢的發(fā)展,武警部隊所擔負的處突任務越來越重。由于突發(fā)事件具有嚴重的社會危害性和廣泛的政治、經濟、社會影響,處置突發(fā)事件往往要求部隊不惜一切代價取得勝利,很少有人會考慮它的“效益”問題。筆者認為,在國家建設節(jié)約型社會、軍隊建設節(jié)約型后勤的新形勢下,我們有必要研究在保證圓滿完成處突任務基礎之上的處突效益問題。本文從經濟學的角度對處突效益的相關問題進行了分析。
一、處突收益分析
1.處突戰(zhàn)斗資源與處突戰(zhàn)斗要素
處突戰(zhàn)斗資源,是指武警部隊在處置突發(fā)事件過程中所投入的人力、物力、財力等能夠形成部隊戰(zhàn)斗力的可用資源的統(tǒng)稱。
處突戰(zhàn)斗要素,是指處突戰(zhàn)斗資源的各個具體組成要素。包括人力、物力和財力。財力是基礎,人力和物力都必須通過財力的投入才能得到,但它不直接形成戰(zhàn)斗力,決定部隊戰(zhàn)斗力的直接因素,就是人力和物力。鑒于此,本文中所說的處突戰(zhàn)斗要素專指人力和物力。
2.處突收益函數
處突收益(R)是指武警部隊在投入一定人力、物力之后,圓滿完成 處突任務所能獲得的收益。我們可以將處突收益函數表達為:
R=f(L,G)(1)
上式,R為處突收益;L為人力投入量;G為物力投入量。該函數表示不同的人力和物力組合所能帶來的處突收益的大小。
但是,在實際處突過程中,投入人力、物力的規(guī)模、比例并不由武警部隊決定,而是由突發(fā)事件本身決定。部隊處突戰(zhàn)斗要素的部署是根據突發(fā)事件所發(fā)生的時間、地點、規(guī)模、類型等因素而做出的。也就是說,處突收益的大小并不決定于武警部隊,而是取決于突發(fā)事件本身,取決于突發(fā)事件的性質,取決于突發(fā)事件可能帶來的經濟損失、政治影響、社會影響等或直接或間接、或有形或無形的“處突可能損失”(PL)。這種“處突可能損失”與處突收益之間存在一種對等關系,如果圓滿完成了處突任務,就能避免這種“可能損失”而獲得處突收益;如果處置失敗,“處突可能損失”就會成為“現實損失”。“處突可能損失”的大小決定了“處突收益”的大小。即:
R=PL (2)
3.處突可能損失函數
“處突可能損失”(PL)是指如果某突發(fā)事件不能得到順利處置而帶來的經濟損失、政治影響、社會影響等或直接或間接、或有形或無形的損失。其大小取決于突發(fā)事件本身,取決于突發(fā)事件所發(fā)生的時間、地點、主體、原因、類型和方式六種可變因素,也就是5W1H(when、where、who(包括人和自然)、why、what、how),這六種可變因素共同決定了突發(fā)事件的性質,任何一種(或多種)因素發(fā)生變化,突發(fā)事件的性質都會相應發(fā)生變化。突發(fā)事件的性質不同,“處突可能損失”的大小也不一樣。我們可以將處突可能損失函數表達為:
PL=f(X1,X2,X3,X4 X5,X6) (3)
上式,PL為“處突可能損失”;X1~X6分別表示突發(fā)事件發(fā)生的時間、地點、主體、原因、類型和方式六種可變因素。該函數表示在六種可變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該起突發(fā)事件所確定的“處突可能損失”的大小。
由(1)、(2)、(3)得:
R=f(L,G)= PL=f(X1,X2,X3,X4 X5,X6) (4)
(4)表示處突收益的大小直接取決于處突過程中投入的人力和物力組合,間接取決于突發(fā)事件發(fā)生的時間、地點、主體、原因、類型和方式六種可變因素。突發(fā)事件一旦發(fā)生,處突收益即為定值(即使處置過程中事態(tài)會發(fā)生變化,首長的每一次決策也是依據既定事態(tài)做出的)。
4.處突等產量線
根據以上分析,處突收益的問題其實就是在既定處突收益條件下的人力、物力組合方案問題。我們可以應用“處突等產量線”來對它進行分析。
(1)等產量線
在經濟學理論中,“等產量線”是在技術水平不變的條件下生產同一產量的兩種生產要素投入量的所有不同組合的軌跡。如圖1所示。圖中,橫軸和縱軸分別表示勞動的投入量L和資本的投入量K,曲線Q是等產量線,曲線上的點表示為了實現產量Q而投入的勞動和資本的所有不同組合的軌跡。圖中A、B兩點代表了不同的要素組合,但它們都能實現既定的產量Q。
(2)處突等產量線
我們用“處突等產量線”來表示在裝備、技術水平不變的條件下,實現既定處突收益所需要投入的兩種戰(zhàn)斗要素的所有不同組合方案的軌跡,如圖2所示。圖中,橫軸和縱軸分別表示人力的投入量L和物力投入量G,曲線R是處突等產量線,曲線上的點表示為了實現既定處突收益而投入的所有人力和物力的所有不同組合方案的軌跡。例如,M(5,25)方案表示投入了5單位的人力和25單位的物力,N(15,10)方案表示投入了15單位的人力和10單位的物力,M方案更注重物力投入,N方案更注重人力投入,但兩個方案都能實現既定的處突收益。
二、處突成本分析
1.處突成本
處突成本是指武警部隊在處置突發(fā)事件過程中所耗用的戰(zhàn)斗要素的貨幣支付。處突成本是由許多因素共同決定的。其中主要因素有:參戰(zhàn)人員生活保障支出、處突物資保障支出,處突當地物價水平,指揮員才能等。我們可以將“處突”成本函數表達為:
C=f(A1,A2,…,An)(1)
式中,C為處突成本;Ai (i=1,2,…,n)為第i種決定處突成本的可變因素(包括參戰(zhàn)人員生活保障支出、處突物資保障支出,處突當地物價水平,指揮員才能等)。該函數表示在投入n種戰(zhàn)斗要素處置一次突發(fā)事件過程中所耗費的處突成本的大小。
由于直接投入的人力和物力是構成處突成本的最主要因素,所以,我們假定其他因素既定,僅僅分析人力投入量和物力投入量對處突成本的影響。于是,(1)式可寫為:
C=f(L,G)(2)
式中,C為處突成本;L為人力投入量;G為物力投入量。該函數表示不同的人力和物力組合所需耗費的處突成本的大小。
2.處突等成本線
(1)等成本線
在經濟學理論中,“等成本線”是在既定的成本和既定的生產要素價格條件下生產者可以購買到的兩種生產要素的各種不同數量組合的軌跡。如圖3所示。圖中,橫軸上的A點表示既定的全部成本都購買勞動時的數量,縱軸上的B點表示既定的全部成本都購買資本時的數量,連接這兩點的線段AB就是等成本線。它表示既定的全部成本所能購買到的既定價格的勞動和資本的各種組合。
(2)處突等成本線
“處突等成本線”是在既定的處突成本和既定的戰(zhàn)斗要素價格條件下武警部隊可以調用的兩種戰(zhàn)斗要素的各種不同組合方案的軌跡。如圖4所示。圖中,橫軸上的M點表示既定的全部處突成本都調用人力時的數量,縱軸上的N點表示既定的全部處突成本都調用物力時的數量,連接這兩點的線段MN就是處突等成本線。它表示既定的全部處突成本所能調用的既定價格的人力和物力的各種組合方案。處突等成本線以內的任意一點P,表示既定的全部處突成本都用來調用該點的人力和物力的組合后還有剩余。處突等成本線以外的任意一點Q,表示既定的全部處突成本不夠支付調用該點的人力和物力組合的需要。
三、處突效益分析
根據(4)式,突發(fā)事件一旦發(fā)生,其處突收益即為定值,這樣看來,處突效益問題其實就是在人力、物力價格既定基礎上,關于既定處突收益條件下的處突成本最小化問題。我們可以通過圖1來進行分析。
在圖5中,有一條處突等產量線R和三條處突等成本線AB、A1B1和A2B2。唯一的處突等產量線表示完成一次處突任務所要達到的既定處突收益。三條處突等成本線具有相同的斜率(表示單位人力和單位物力的價格既定),但代表了三個不同的處突成本,其大小關系為:A2B2>AB>A1B1。唯一的處突等產量線R只與處突等成本線AB相切于E點,這就是人力與物力的最優(yōu)組合點。它表示:在既定處突收益的條件下,武警部隊應該選擇E點的戰(zhàn)斗要素組合(OL1,OG1),才能實現最小的處突成本。處突等成本線A1B1雖然代表的處突成本較低,但它與既定的處突等產量線R既無交點又無切點,它無法實現處突等產量線R所代表的處突收益,也就是無法完成處突任務。
值得我們特別關注的是處突等成本線A2B2。它與既定的處突等產量線R交于a、b兩點,能順利實現處突等產量線R所代表的處突收益,也就是能圓滿地完成處突任務,這也是目前我們部隊普遍采用的人力、物力組合方案。但它所代表的處突成本過高,通過沿著處突等產量線R由a點向E點或者由b點向E點移動,都可以實現在獲得相同的處突收益的條件下使處突成本下降。所以,只有在切點E,才是實現既定處突收益的最小處突成本戰(zhàn)斗要素組合。
四、結語
當前,武警部隊執(zhí)行處突任務時,更多地考慮了政治效益和社會效益,很少考慮經濟效益,每次執(zhí)行任務都選擇了A2B2處突等成本線,投入了過多的戰(zhàn)斗要素,造成了戰(zhàn)斗資源的浪費。作者撰寫本文,旨在說明:武警處突的人力、物力投入方面還存在進一步調整的空間。在既定處突收益的條件下,應該選擇最佳的戰(zhàn)斗要素組合,以實現最小的處突成本,保證最高的處突效益。
參考文獻:
[1]高鴻業(yè):西方經濟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12
[2]劉征西:處置突發(fā)事件后勤保障概述[M].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5.12
[3]胡延川:處突反恐經濟準備與保障[M].西安:武警工程學院,2005.11
[4]余明全:提高機動部隊快速反應能力的幾點思考[J].武警學術:2004,187(3):1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