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當前國際金融危機的成因及其特點。本文從表層、中層、深層分析當前國際金融危機的成因及特點。以企業為例,分析當前國際金融危機對企業的發展之機遇,企業要在行動中善于在危中求機、危中抓機。討論我國中小企業在當前宏觀經濟形勢下的應對之策。中小企業需要進行“技術升級”和“產品創新”。 我國中小企業,特別是以出口型為主的中小企業,需要配備一些熟知經濟和金融領域的人才。在國際經濟和金融體制融通之下,企業要了解和掌握國際的金融政策的變化。
[關鍵詞] 金融危機 機遇 應對之策
當前,國際上發生了嚴重的金融危機,進而導致一些國家發生經濟危機,這就不同程度地影響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
一、當前國際金融危機的成因及其特點
要有效地應對當前的國際金融危機,就必須正確認識它的成因。
1.從表層分析它的成因,即從操作層面分析其成因
國際國內學者普遍認為,這次國際金融危機的成因,主要有四大因素,即透支消費因素,特別是倡導貸款消費潮流;監管缺位因素,特別是政府對金融投機缺乏監管;政策失誤因素,特別是運用新自由主義經濟理論指導制定政策和建立所謂新的金融體系;低估風險因素,特別是對出現金融風險嚴重性認識不足,導致未能及時采取有效對策等。這是導致這場金融危機的四大直接原因,主要是從操作層面描述這場金融危機的技術性失誤和政策性弊端,因而還沒有觸及到它的理論和思想根源。
2.從中層分析它的成因,即從理論根源分析其成因
重點應從新自由主義經濟理論特別是新自由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的誤導來分析它的成因。對這個問題,中國社會科學院原副院長、教授劉國光2005年就明確指出,新自由主義經濟理論有很多弊端可能會給各國經濟發展造成嚴重危害。他認為這種理論主要有四個方面的內容:一是經濟人假想化。強調“自私自利是不變的人性”。二是國民經濟私有化。強調“私有制是最有效率的,是永恒的,是市場經濟的惟一基礎”。三是市場經濟自由化。提出完全自由競爭的假想和完全信息的假想,迷信自由市場競爭能解決一切問題。四是政府作用最小化。反對國家對經濟的干預和調控,反對必要的計劃安排。以上四點內容,是新自由主義經濟理論的主要內容。美國這些年來,就是在這種經濟理論指導下建立的所謂現代金融體系,并以美元為本位推動建立了國際金融體系。所以,一旦美國發生金融危機,必然導致國際發生金融危機。這次出現的國際性金融危機,已經宣布新自由主義經濟理論和政策的破產。主導新自由主義經濟理論和政策的美國權威人士格林斯潘已承認這個理論和政策之錯誤。
3.從深層分析它的成因,即從根本制度上分析其成因
北京一些著名專家教授認為,當前出現的國際金融危機,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基本矛盾——生產社會化與生產資料私人占有制之間的矛盾產物。說到底,是資本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和政治制度的產物。因此,這場金融危機,確切的說法,應當稱為“西方資本主義金融危機”,也可以簡稱為“國際金融危機”。
這場金融危機有以下三個特點:一是來勢比較兇猛,對經濟社會沖擊比較廣。西方學者把它稱為金融海嘯。所謂沖擊比較廣,不僅是指它迅速蔓延到全世界,而且是指它迅速滲透到企業實體,以至整個經濟和社會領域,甚至影響某些國家的政局。二是持續時間比較長,對各階層人群的信心都有較強的影響。西方學者認為這次金融危機導致的國際經濟危機,大約蕭條期需要3—5年,最快也需要1年~2年。關鍵看每個國家的救市政策和措施是否得力有效。因此,要有長期應對危機的思想準備。要看到,這次金融危機不僅對經濟嚴重沖擊,而且對不同國家民眾的心靈也有嚴重沖擊。三是涉及范圍廣泛,對不同國家有不同程度的沖擊。
二、企業要善于在國際金融危機中抓住機遇求發展
面對國際金融危機和經濟危機,人們有兩種不同的態度。一種是消極態度。他們往往只看到危機中的“危”,甚至過分夸大這種“危”,因而產生悲觀思想。另一種是積極態度。他們能夠從危機中看到“機”,也就是看到發展的機遇,因而在行動中善于在危中求機、危中抓機。金融之“危”孕育著實業之“機”。具體表現在五個方面。
1.人才資源回歸之機
在過去經濟的高速增長中,金融成了高端人才的集聚地和高收入的代名詞。工業、農業、服務業等實體經濟只能是人才退而求其次的選擇。現在就不同了,許多人開始轉變自己的發展方向,人才回流潮悄然涌動。現在是引進人才的大好時機。
2.資金投向回流之機
資金永遠會流向更高回報的地方,特別是民間資金。當前,金融危機中救市只能是救急,是應付眼前,而危機終會成為過去。金融危機過后必然更加重視實體經濟。金融只是經濟發展的工具,實體才是經濟的支撐,才是長遠利益。所以,國務院推出10項措施擴內需促增長,增加4萬億投資主要投向實體經濟。而這4萬億投資作為導向,必定會帶動更多的商業銀行貸款配套、地方配套,再加上國際金融資金、民間資本等其他資金的加入,肯定要比4萬億多得多。從過去的經驗看,財政資金的放大效應一般為2至3倍,這樣4萬億就會變成8萬億~12萬億。有人說可能達到幾十萬億。我們應抓住這個機遇,用好這些資金。
3.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之機
創新的前提是敢創,關鍵是善于在“新”字上做文章,努力做到“六新”,即適應形勢的新變化,吃透現實的新情況,形成決策的新思路,探索實施決策的新辦法,開創工作的新局面,為國家作出新貢獻。現在是我們創新的大好時機,決不可喪失良機。只有抓住創新之機,才能真正促進產業升級,增強企業的競爭力。
4.管理變革和利用資源之機
我們常說要把我國先進管理與國際先進管理結合起來,現在是結合的大好時機。因為我們可以借助金融之“危”帶來的變革力量,抓住當前資金換市場、時間換空間、思維換地位的有利時機,與全球優秀資源和企業合作聯合,真正做到危中求機、化危為機,力爭在危機中抓住機遇實現新一輪大發展。
5.思維變革和思維現代化之機
我國的著名企業家張瑞敏和魯冠球有句名言,“思路決定出路”。這里講的思路,主要是指發展的新思路。比爾?蓋茨也說過,新思維決定新思路,新思路決定新出路。我們要在這場危機中找到新的出路,必須實現思維變革,樹立現代化思維方式。
思維科學告訴我們,現代化思維方式具有以下四個重要特征:一是善于戰略思維,即善于從全局性、長遠性、根本性來思考問題,并能把握好全局與局部、長遠與暫時、根本與非根本之間的辯證關系,在解決策略問題的過程中實現戰略目標。二是善于創新思維,即善于從開拓性、預見性和超前性來思考問題,并能把握好機遇與挑戰、繼承與創新、與時俱進與穩步前進的辯證關系,在解決新課題的實踐中及時抓住機遇實現創新目標。三是善于立體思維,即善于從各個方面、各個角度、各個層次透過現象看本質來思考問題,并能把握好點性與線性、面性與立體、環節與系統、低層與高層、表層與深層之間的辯證關系,在歷史發展地、全面系統地分析問題的過程中得出科學結論。四是善于效益思維,即善于捕捉最新信息,用最低成本、最快速度取得最佳效果,并能把握好信息的收集與加工、判斷與推理、過程與結果之間的辯證關系,在科學的運籌中獲得最好效果。實踐證明,只有樹立了現代化思維方式,才能正確認識和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給我們帶來的沖擊和挑戰,才能面對種種困難充滿信心并善于抓住新的發展機遇,才能自覺地以改革創新精神推進科學發展和現代化建設事業。
三、企業應對之策
我國中小企業必須具備三個方面的準備來解決這個問題,以便在金融危機中“全身而退”. 第一方面,中小企業需要進行“技術升級”和“產品創新”。其實,我國中小企業的很大的弱勢就是缺少技術,研發和創新的能力,過去依靠低勞動力所占的出口優勢逐漸被喪失,于是,需要在產品創新和技術設備的升級上投入更多的精力,這也是未來中小企業必須認識到的一點。第二方面,我國中小企業,特別是以出口型為主的中小企業,需要配備一些熟知經濟和金融領域的人才。 在2005年5月匯改以前,中國出口基本沒有什么匯率風險,市場上的美元和人民幣的波動風險也不大,于是,在這種宏觀經濟面比較好的局面下,幾乎不會遇到國內外市場和銀根的突變的問題。但是,面對現在的金融動蕩的局面,企業要想考慮到自身的生存問題,就必須對包括出口匯率等相關知識和外貿政策有必要了解。甚至,需要專業方面的人員來研究和分析匯率的變化等現象,以此對企業發展給予必要的指引。 第三,在國際經濟和金融體制融通之下,企業要了解和掌握國際的金融政策的變化。 企業了解國際的金融政策是十分重要的,尤其是外貿企業,這里面比較重要的是國際“銀根變化”。所謂的“銀根變化”就是指從美聯儲到中國的人民銀行銀根的緊與松,包括存款準備金,貸款利率,以及居民存款利率,包括存款準備金率,這些都很可能會根據國家的宏觀政策來不斷的進行調控。 比如,中國央行減低存款準備金率,又如,最近,國際匯率的變化,這也就涉及到銀根“松與緊”的問題。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今天,各國之間結合地更加緊密,輕微的政策調整都可能影響到企業的利益,尤其是,出口企業的利益,外貿政策的調整將對出口產品價格以及出口成本產生很大的影響。這就需要企業在一個時期內,將國際國內的銀根方面的變化糅合到自己的生產決策中。這對我國中小企業未來發展是很重要的思想變革,也是基礎性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