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隨著經濟的發展,我國物流業發展迅速,隨之而來物流金融服務的需求也日益擴大,本文從總體經濟、融資企業、金融機構、物流企業等方面,簡要分析了對物流金融的需求情況。
[關鍵詞] 物流金融 需求
2007年全國物流業增加值16981億元,同比增長約兩成,占全國服務業增加值的17.6%,比2006年上升0.5個百分點;占GDP的比重為6.9%,比2006年上升0.2個百分點。2007年,全國社會物流總費用45406億元,同比增長18.2%,增幅比2006年提高4.7個百分點。受油價上漲、勞動力成本提高等因素影響,社會物流總費用與GDP的比率由2006年的18.3%提高到18.4%,上升0.1個百分點。從全國社會物流總費用結構來看,2007年運輸費用為24708億元,同比增長17.6%,增幅比2006年提高4.9個百分點,占社會物流總費用的54.4%;2007年保管費用為14943億元,同比增長21.2%;2007年管理費用為5755億元,同比增長13.6%。
物流業的迅猛發展對相應的金融服務提出了總量巨大的需求。統計數據顯示,2005年僅中小企業的存貨和應收賬款便超過6.3萬億元,而同期基于物流的融資總額不超過3000億元。這表明,未來我國物流金融業務存在廣闊的市場空間。
一、經濟和物流發展對物流金融的需求
隨著世界經濟全球化、區域經濟一體化以及世界制造中心向中國遷移,中國的國民經濟穩健發展,自“十五”規劃至今,GDP平均每年增長率保持在兩位數,2007年我國GDP達 246619億元,增長11.4%。
與此同時,我國進出口貿易發展迅速。根據海關總署發布的信息,2007年我國年度外貿進出口總值首次超過2萬億美元,達21738億美元,比上年增長23.5%。其中出口12180億美元,比上年增長25.7%;進口9558億美元,比上年增長20.8%。自2002年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來,我國對外貿易增長速度連續6年保持在20%以上,進出口規模翻了兩番。目前我國是全球鐵礦石、銅精礦和大豆的最大進口國,原油的第二大進口國。
目前,我國己成為世界上最具活力的地區和最富潛力的消費市場,越來越多的跨國公司將制造中心或采購中心轉移到我國,而國內企業也開始面向全球采購原料和銷售商品。物流業持續快速發展,物流需求規模進一步擴大,物流業增加值較快增長,社會物流總費用增速加快,物流業發展對國民經濟的貢獻不斷增大。據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統計數據顯示,2005年我國社會物流總額48.1萬億元;2006年達到59.6萬億元,比上年增長24.0%;2007年達到75.2萬億元,比上年增長26.2%。
二、融資企業對物流金融的需求
從企業經營的具體情況看,資金是企業生存發展的血脈,企業在發展的過程中面臨的最大威脅是流動資金不足。從原材料采購到最終產品銷售的整個供應鏈過程中都存在著大量的庫存,雖然合理的庫存可以滿足顧客的需求,應付供貨周期與制造周期的不匹配,但是庫存就意味著資金占用和物流成本。存貨占用的大量資金使得企業可能處于流動資金不足的困境,這種風險在中小企業的經營中更加明顯,往往成為制約其發展的瓶頸。信貸資金的缺乏和在資本市場上融資能力的缺乏使得許多企業產生了利用存貨融資的需求。
在我國,一些采加工類大中型企業,特別是鋼鐵、有色、能源化工等行業的一些民營背景的大中型企業,物流融資需求很強。其主要需求有:改變融資方式以改善財務結構,降低債務占比;實現存貨變現,騰出資金加速發展;因國家行業政策或銀行風險評估和信貸政策的限制,信用貸款受限,需要其他形式的貸款融資。從銀行實踐也可以看出,物流金融短期融資多集中于鋼鐵、有色、化工、農產品、汽車、紙品等大宗商品加工和貿易產業鏈條中,其融資利率大都在人民銀行貸款基準利率基礎上上浮10%。
由于信息不對稱和中小企業較大的經營風險,銀行對中小企業表現出很強的“惜貸”傾向。據最新統計,中小企業數量占到全國企業總數的90%以上,出口占到全部出口的60%左右,稅收占到40%,就業占到社會總就業人數的75%。但是,中小企業貸款難的情況日益突出。據有關部門調查,中國中小企業因無法落實擔保而被拒貸的比例為23.8%,再加上32.3%因不能落實抵押而被拒貸,兩項合計,拒貸率高達56.1%。特別是大量的微小企業因資金需求小、用款時間急、財務資料不全、信譽度不高等原因難以得到銀行支持。2007年國家發改委和銀監理所會對小企業融資的聯合調研結果顯示,小企業的融資成本最低接近10%,遠超過大企業的貸款成本。信貸資金的缺乏和風險投資、資本市場融資等其他融資渠道的狹窄使許多企業產生利用存貨進行融資的迫切需求,一些產業鏈中的核心企業為穩定原料供應、擴大產品銷售,也非常歡迎銀行介入其供應鏈,為上下游企業提供融資便利,這為物流金融的快速發展提供了大量市場機會。
三、金融機構對物流金融的需求
對于金融業務來說,物流金融的功能是幫助其擴大貸款規模降低信貸風險,在業務擴展服務上能協助金融機構處置部分不良資產,有效管理客戶信息,提升質押物評估、企業理財等顧問服務項目。
第一,物流金融市場潛力大,綜合收益高。據估計,我國物流金融市場規模至少在萬億元以上,目前市場尚處于跑馬圈地階段,這能夠為銀行龐大的資金尋找一個穩定的出口。而且物流金融一體化服務特征使融資業務能夠帶動多種中間業務互動發展,實現對客戶價值的深度挖掘。
第二,物流金融相對復雜的業務結構、較高信息化要求以及規模優勢特征,能夠有效發揮銀行在人才儲備、科技水平和經營規模方面的優勢,降低經營成本,提高市場競爭能力。同時銀行強大的網點、資金和客戶資源優勢能夠實現整個產業鏈上的全程融資,提供更有吸引力的融資產品。
第三,從國際大型銀行的發展歷程來看,物流金融業務是實現國際化經營的一個基礎性方式,花旗、匯豐、德意志、巴黎銀行、渣打銀行等大型跨國銀行都在物流金融領域具有優勢,這對正處于國際化過程中的國內銀行也具有重要借鑒意義。
四、物流企業對物流金融的需求
物流金融可以緩解物流企業自身的融資需求。隨著中國物流企業的迅速發展,許多物流企業特別是中小物流企業面臨著越來越嚴重的融資瓶頸。銀行對中小物流企業的信貸條件遠高于對大型物流企業的條件。部分商業銀行對中小物流企業信貸管理的要求高于對大型物流企業,特別是對不發達地區的信貸管理的條件更高。中長期融資渠道不暢,中小物流企業長期權益性資本嚴重匾乏。目前,中小物流企業獲得的銀行貸款期限一般不超過半年,只能用于填補流動資金的缺口。但中小物流企業需要的是較長期限的貸款,以便用于進行技術改造和基本設施建設。“融資難”己經成為制約第三方物流發展壯大的最大障礙。
在物流業務中,基礎性的物流操作如倉儲、運輸,其利潤率已經越來越低。物流的主要利潤來源己經轉向各種增值服務。物流金融作為一種新的贏利模式,正在成為業內關注的目標。“未來的物流企業誰能掌握金融服務,誰就能成為最終的勝利者。”這是UPS的發展戰略之一,目前物流金融己經成為該公司第一位的利潤來源。跨國物流公司和金融機構結合,利用自己對物流過程中貨物的實際監控,在為發貨方和貨主提供物流服務的同時,也提供金融服務,不僅吸引了更多客戶,而且在物流金融活動中還創造了可觀的利潤。
物流金融業務是物流企業獲取新的競爭優勢的有效途徑。物流金融業務使得物流企業得以控制全程供應鏈,保證特殊產品的運輸質量,長期穩住客戶。在供應鏈管理模式發展下,企業逐漸轉而強調跨企業界限的整合,使得顧客關系的維護與管理變得越來越重要。物流企業參與物流金融服務,可以拓展服務領域,有助于積極爭取客戶,贏得市場份額,還可以通過這一增值服務收取手續費,提供所加工的信息產品等形式增加企業的經濟收益,并為其他的相關服務奠定基礎。物流管理從物的處理提升到物的附加值方案管理,可以為客戶提供金融服務的物流供應商在客戶心中的地位會大幅度提高,物流金融將有助于形成物流企業的競爭優勢。
參考文獻:
[1]熊小芬:物流金融業務模式及風險管理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07
[2]于 佳 馬天山:建立和諧的物流與金融關系[J].綜合運輸,2005(8):31
[3]鄒小芫 唐元琦:巫待關注的領域:物流金融學[J].科技進步與對策,2004,(11):163~165
[4]唐少藝:物流金融實務研究[J].中國物流與采購,2005,(5):13~18
[5]桂 霖:論物流發展的金融支持與金融創新[J].上海金融,2006,(2):7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