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立足于社會經濟運行,探討了區域經濟與區域物流系統發展的本源性關系,以此為基礎,采用投影尋蹤模型,研究二者的適應性。最后,結合某區域物流系統統計數據,進行實證分析。
[關鍵詞] 區域物流 區域經濟 投影尋蹤 適應性
一、引言
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和電子商務的廣泛應用,被譽為“第三方利潤源”的現代物流業正在世界范圍內蓬勃興起,物流對國民經濟的良性發展正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
區域物流系統,是基于特定經濟區域或行政區域,以實現區域內資源的合理配置為目標,由域內及區域之間的物流活動構建形成的系統整體。
二、區域物流與區域經濟發展關系
1.區域經濟拉動區域物流發展
區域經濟學的“增長極”理論認為,在經濟發展初期一般在經濟基礎較好的地區先出現人力、物力和財力等生產要素的空間集聚,形成一個“增長極”,由“增長極”帶動本地區進而引領其他地區發展。
物流活動初期,伴隨物質資料的運輸,形成了簡單的實物流動線路與中轉節點;伴隨需求的進一步擴大,夾雜信息與服務的傳遞,又逐步形成了輔助信息網絡;信息網絡在日益提高的快速化、及時化要求基礎上,不斷注入科技水平,并實現與物流基礎設施的密切融合,從而形成大規模的物流網絡。經濟的發展帶動對物流業的原始需求,而區域經濟一體化趨勢更進一步強化物流能力,將物流網絡推進成為區域性的物流系統。
2.區域物流系統推動區域經濟增長
物流產業自身的進步,同時也促進了區域經濟增長:
(1)降低區域經濟運行成本,提高財政收入。區域物流系統以實現域內資源優化配置為目標,通過整合區域內外物流資源,降低了實際經濟成本;同時,實體的物流過程通過規模經濟效益作用,也降低了整個區域的交易成本,提高經濟效率。
(2)形成新的產業形態,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區域物流帶動了一系列相關產業部門的迅猛發展(如倉儲、配送、包裝以及咨詢服務等),從而優化資源配置,調整產業結構。
(3)輻射周邊區域。美國經濟學者赫希曼認為,經濟進步并不會在所有地方同時出現,而是在一個或幾個經濟實力中心首先發展,通過輻射作用,促使區際間經濟成長差距逐漸縮小。區域物流系統的形成必然作用在這種不均衡的基礎上,間接帶動了共同進步。
三、區域物流系統與區域經濟適應性評價指標體系
立足于物流與經濟發展的內在作用機制,二者適應性評價指標體系見表1。
四、區域物流系統與區域經濟適應性評價模型
投影尋蹤(Projection Pursuit,PP)方法是國際統計界于20世紀70年代中期發展起來的一種新的有價值的技術,是統計學、應用數學和計算機技術的交叉領域,是一種新的數據分析思維模式。它能夠把高維數據投影到低維子空間上,并依據投影向量分析被評價系統的特性,倚靠投影目標值分析系統總體水平。它可以用來分析和處理高維觀測數據,尤其在非正態非線性高維數據的處理上,顯示出了極大的優越性。
1.指標預處理
假設指標樣本集為,其中x*(i,j)為第i個樣本第j個指標值,n,p分別為樣本的個數(樣本容量)和指標的數目。
采用式(1)進行極值歸一化處理:
(1)
采用式(2)進行中值歸一化處理:
(2)
分別為樣本集中第j個指標值的最小值、最大值、最優中值。
2.建模原理
PP模型的建模過程包括:構造投影指標函數、優化投影函數與結果分析。
構造投影指標函數。把p維數據綜合成以a=(a(1),a(2)…a(p))為投影方向的一維投影值z(i):
(3)
a為單位長度向量,。(4)
指標函數:
(5)
Sz——投影值z(i)的標準差;
——序列的均值。
優化投影指標函數。通過求解投影指標函數最大化問題估計最佳投影方向。
max(6)
輸出評價結果。(6)求得的最佳投影方向a*代入式(1)后即得各樣本點的投影值z*(i)。按z*(i)值從大到小排序,據此可對樣本集進行分類或評價。
五、實證分析
相關資料顯示的統計數據如下表(2、3、4)所示:
按照投影尋蹤評價模型,依據式(1)、(2)對樣本數據進行處理,運用遺傳算法優化工具箱進行優化。以式(6)為待優化目標函數,向量式(4)為約束條件,(3)、(5)為中間傳遞函數,選定父代初始種群規模n=200,交叉概率P=0.80,變異概率P=0.80,輸出投影向量:
a*=(0.3060,0.2455,0.2758,0.21601,0.1852,0.2181,
0.2140, 0.2282,0.2748,0.3025,0.1967,0.2307,0.2819,
0.2621,0.2516,0.2550,0.1710)
將投影向量代入式(3)即可得到各年份總體投影指標值:
z(i)=(1.2762,1.6697,1.5501,1.8539,2.0383,2.1373,2.6588)
綜合投影指標值,區域物流系統總體評價值呈穩步上升趨勢,評價結果進步明顯。物流系統當前的運作模式與發展戰略是適宜本區域經濟增長的,二者正在形成一個愈加良好的作用機制。
拉動物流需求的各項指標:區域GDP、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以及城鎮居民生活收入,在總體評價中作用要遠遠大于評定系統水平的區域物流供給系數、電信業務量和系統反饋區域經濟的區域財政收入、產業產值系數等。說明經濟發展為物流業開拓了極大的空間,然而當前物流水平尚不能充分滿足需求。
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在區域物流系統的評價中作用遠超過城鎮居民生活收入,這表明在統計期內城鎮居民生活收入保持在一個較平穩的水平,漲幅不及農村收入明顯,今后應強化農業物流;電信業務量與郵政業務量在評價中所占比重均高于人均寬帶用戶數,說明電信業于郵政業在物流系統發展中發揮作用要顯著高于計算機網絡應用。間接反映了目前區域物流系統基本依靠電信、郵政業,對于高端的因特網絡應用程度尚淺,信息化水平偏低。
六、結語
本文從理論、評價模型和例證三方面深入研究區域物流系統與區域經濟發展適應性。由于知識水平所限,論文尚存在一定程度的不足。比如指標體系的建立,涵蓋內容并不能做到面面俱到,并且對于PP模型自身,其發展也尚不成熟,日后應進一步加強上述兩方面的研究。
參考文獻:
[1]王之泰:新編現代物流學[M].北京: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02
[2]劉明菲 李 蘭:區域物流與區域經濟互動作用機理分析[J].工業技術經濟, 2007,(3):40~42
[3]張建軍:淺析我國區域物流的發展[J].決策探索,2007(4):93
[4]謝 鵬 王 健:試論區域物流在區域經濟中的重要作用[J].物流科技,2006,(10):30~32
[5]汪 波 楊天劍 趙艷彬:區域物流發展水平的綜合評價[J].工業工程,2005(1):84
[6]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中國物流發展報告.2006~2007[R].北京:中國物資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