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隨著滇越鐵路作為交通干線意義的減弱,其文化歷史價值和經濟開發價值凸顯。本文針對滇越鐵路的文化保護和文化旅游開發的背景、必要性和可操作性進行深入研究,并初步提出開發建議。
[關鍵詞] 滇越鐵路 文化旅游 開發
100年前,由越南海防港到云南昆明的滇越鐵路正式動工興建。當冒著白煙的列車呼嘯奔來時,給世人帶來了前所未有的驚世震撼,從此改變了云南的歷史,甚至影響到中國的近代史。百年來,這趟奔跑的列車未有一刻停息。這條鐵路1950年回歸中國后,直到現在還在使用之中。 自從滇越鐵路通車后,云南通向大海的旅途便捷了縮短了。從昆明到河內,兩天就能到達,滇越鐵路成為云南交通條件改善的一個里程碑。隨著泛亞鐵路工程的不斷推進,滇越鐵路將漸漸失去它最初作為運載工具的意義,于是,滇越鐵路歷史價值、經濟文化價值和商機,開始引起研究機構和海內外人士的關注。滇越鐵路的文化保護和文化旅游開發被提上議事日程。本文將針對其開發背景、必要性及可操作性進行深入研究。
一、滇越鐵路文化旅游開發的背景和意義
滇越鐵路文化旅游的開發不僅順應旅游跨區域合作的發展趨勢,符合滇越鐵路的歷史積淀;對于其所在區域文化旅游的發展,云南省乃至鐵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文化旅游發展都將發揮重要作用。
1.云南與東盟的合作關系日趨全面和成熟。云南已初步形成了以東南亞為重點的對外開放格局。改革開放以來,經過多年的不懈努力,云南已形成以東南亞為重點的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開放格局,東盟國家已成為云南省第一大經貿伙伴,近年雙邊貿易額占全省進出口貿易總額的35%左右,東盟國家也是云南外經貿的主要市場,云南90%以上的對外經濟合作項目都集中在這一地區。一個以大西南為依托,以昆明為中心,以東南亞為重點,面向世界全方位開放的對外開放新格局已初步形成,為云南參與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建設提供了較好的基礎條件。目前,云南全省128個縣市已全部對外開放,共有國家級口岸11個,省級口岸9個,邊民互市通道近百條。國際大通道建設已全面展開,云南已初步形成了“公路、鐵路、水運、航空并舉,東、中、西三路連接東南亞”的立體通道格局。大湄公河次區域合作已取得實質性進展,云南與緬甸、老撾、越南毗鄰地區的貿易、旅游、雙邊或多邊的經濟技術合作活動日趨活躍,一個以眾多邊境口岸和通道為紐帶的跨國界經貿合作區正在逐漸形成。
2.中國與東盟國家的旅游合作已使雙方都成為了彼此間最大的客源輸出國。越南北方旅游市場有70%的游客來自中國。2003年9月,中國與湄公河5國簽訂了共同開發瀾滄江-湄公河黃金旅游線和跨國旅游帶、在區域內形成統一旅游經濟圈的協定。以后,中國與湄公河5國的公民持一本護照,在湄公河次區域6國內實行免簽,對他國旅游者也給予落地簽證,簡化入境手續。隨著2003年“瀾滄江-湄公河水上國際旅游項目”的實施,2007年昆明-曼谷高等級公路的全線貫通,以及泛亞鐵路東、中、西3線的建設,今后將有大批國際游客通過次區域各國進入云南。同時,也將有來自中國各省區的大量游客通過云南口岸進入東南亞、南亞。一旦連通了中國和東盟兩大旅游市場,各國旅游資源、客源上的互補性,將共同開拓出一個充滿活力和生機的巨大旅游市場。
3.云南旅游“二次創業”和改革發展。面對國內外旅游發展新趨勢和旅游市場的激烈競爭,為了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有效發揮旅游經濟的綜合效應和服務業發展的領頭作用,加快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切實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結合云南建設綠色經濟強省、民族文化大省和中國連接東南亞、南亞國際大通道的目標和要求,云南省委、省政府于2006年做出了旅游“二次創業”,建設旅游經濟強省的戰略決策;2007年又提出了建設“云南旅游產業發展綜合改革試驗區”的重大部署,著力推進以旅游為“龍頭”的服務業改革與創新,促進云南經濟社會健康持續地發展。云南省推進旅游產業發展綜合改革的戰略決策,為深化滇越鐵路沿線文化保護與建設的認識,確定滇越鐵路沿線文化的建設目標和建設重點,提供了重要的理論依據和發展要求。
二、滇越鐵路文化旅游開發的必要性
在云南與海外近100年的交往中,造就了包括滇越鐵路在內的許多有價值的文化遺跡。這一切經過歷史積淀,形成云南特有的文化內涵,形成云南獨特的文化價值、經濟價值和旅游價值。
1.滇越鐵路是研究中國鐵路史的重要素材和依據。滇越鐵路,作為山區鐵路的代表作和技術史典范的活樣本,代表著中國早期鐵路史而具有重要意義,也反映出一個時代的經濟技術水平。修建這條鐵路之所以選擇窄軌,是為降低造價:與準軌相比,它可以節約土石方工程約50%~60%,節約投資約50%。選線上,它沿河谷走也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成本。從現代技術的角度看,滇越鐵路彎道多,擺動大,已經很落后了。但正因如此,滇越鐵路也就成為了100年前山區修建鐵路的代表作和解決鐵路如何爬山的典范。從技術史的角度看,作為活的樣本和典型其價值是不可低估的。從工程技術的角度看,米軌鐵路最具代表性的路段都在云南境內。
2.滇越鐵路是對現代青少年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最佳基地。滇越鐵路1903年動工修建,鐵路穿越了云南的高山河谷,滲透了眾多中國勞工的血汗。沿線地勢非常險峻,加上野蠻施工,路成而萬骨皆枯。所以有“一根枕木一條命,一顆道釘一滴血”的民謠。因此,滇越鐵路是殖民主義在我國境內留存不多的遺跡和具體表現。
此外,云南近代歷史上的重要事件與人物,與滇越鐵路有著密切的聯系。孫中山領導的河口起義,就與這條路有關,雖然當時鐵路還未通車,但沿線已聚集了大批修鐵路的工人,為起義準備了群眾基礎。后來蔡鍔入滇與唐繼堯、李烈鈞等人共同發動護國運動也是走這條鐵路,并留下了傳奇般的故事。而且滇越鐵路在二戰爆發初為轉移西南聯大學生、教授做出了巨大貢獻。中國共產黨云南第一次代表大會在蒙自召開,并不是偶然的。越南共產黨創始人胡志明,也多次沿這條鐵路到昆明開展革命活動,如今昆明華山西路和翠湖還有他開展革命活動的舊址。而抗戰期間,大批知名的學者教授,大多是通過這條鐵路來到云南的。
如能深入挖掘沿線殖民文化遺跡和內涵,定能形成系列對廣大青少年極具教育意義的鮮活事例,在此基礎上,加以整理和加工,并輔以一定展示和體驗的設施設備,完全可以建成具有一定規模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3.滇越鐵路是工業文明的活教材。滇越鐵路1910年建成,是中國西南地區的第一條鐵路,它的建成加速了云南的近代化。辛亥革命,特別是云南重九起義,讓這條為殖民統治服務的通道在那時所起的作用發生了極大改變,這條通道不僅將歐洲工業文明的技術和產品大量輸入云南,讓地處邊陲的云南在中國版圖上的政治地理位置從末梢變成了前沿。鐵路通車,使滇錫貿易猛增,使錫業成為當時云南的“支柱產業”。也因鐵路和錫礦,云南產生了最早的產業工人。同時,代表當年中央民族基礎工業的中央機器廠(昆明機床廠)、中央電工廠(昆明電纜廠)等企業都靠此鐵路轉移到昆明,客觀上為云南帶進了先進文化及工業文明影響下的生活方式等。如能系統挖掘、整理、開發滇越鐵路所代表的工業文明成果及其對當時乃至以后云南經濟發展的影響,則可形成一部豐富而生動的工業文明活教材。
4.滇越鐵路是一條旅游精品線路。若能沿河谷選線,對自然環境的破壞較小,景觀價值也較為突出。滇越鐵路所經過的三條河(南盤江、南溪河、紅河),不是跨河而過,是沿河而行,景觀豐富多變。據統計,僅是鐵路沿線滇南5縣,就有河口對汛督辦公署舊址、河口海關舊址,屏邊縣的滇越鐵路人字橋等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6處,其中,有10個與滇越鐵路有關。
從現代交通來說,當然是要快捷通達,但滇越鐵路的慢卻正好符合了現代文化旅游觀光的要求。作為一條精品旅游線路,對發展我省旅游產業會產生重要作用。
在滇越鐵路及其沿線眾多遺跡中,有的已消亡于自然力的作用,有的受到了人為的破壞。今天,我們必須“注重云南與海外交往的歷史遺跡———滇越鐵路的保護工作”,加強宣傳、保護和開發力度,對滇越鐵路、舊車站、舊機車加以改造和利用,使之為云南“建設民族文化大省”,推動云南旅游經濟發展發揮其獨特作用。
三、項目實施的可操作性
世界遺產委員會于2003年設立了“文化線路”遺產項目申報,對陸地道路、水道或者混合類型的通道等文化線路遺產進行保護。世界遺產委員會《行動指南》中對文化線路遺產的意義評價為“它代表了人們的遷徙和流動,代表了一定時間內國家和地區內部或國家和地區之間人們的交往,代表了多維度的商品、思想、知識和價值的互惠和持續不斷的交流”。
滇越鐵路涉及中國、法國、越南三國,是一個典型的跨國、跨族、跨界的文化遺產,極具潛力成為中國首條世界文化線路遺產;三個國家的政府和民間都對該條線路的保護十分重視。“中國已經嘗試對絲綢之路提出線路遺產申請,但是由于涉及國家眾多,情況特別復雜,進展十分緩慢;而滇越鐵路相對來說可操作性更強,極有可能成為中國首條線路遺產”。利用文化共源性及地理毗鄰性,共同申報跨國世界文化遺產。在中越邊境地區,可考慮申報以紅河和滇越鐵路為主軸的集自然、人文景觀為一體的世界文化遺產,并共同進行合理保護與開發:
一是有利于推動文化資源整合,形成文化品牌。一直以來,由于對文化遺產的定義過于狹窄,孤立保護遺產造就了一系列孤立的遺產符號,缺乏與周邊地區的互動。如能加強遺產與所在區域其它資源的互動,必將有力的推動遺產保護,同時較好發揮遺產的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實現其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統一。旅游發展有一個特點,就是一切可以吸引旅游者的東西都可以視為資源,所以可以把社會資源進行最廣泛的利用。對于一些無效的社會資源可以通過旅游的組合形成有效的資源,有效的社會資源可以通過發展來提高它的附加值。滇越鐵路沿線文化保護與旅游開發,不僅能有效保護珍貴的鐵路和歷史文化資源,為我國鐵路修建歷史、技術等提供翔實的依據,同時通過充分挖掘和整合鐵路沿線的旅游資源尤其是文化資源,形成獨特的旅游產品,形成文化品牌,為建設民族文化大省添磚加瓦。
二是可以極大的推動沿線城鎮鄉村的基礎設施繼續完善。隨著入境休閑度假旅游人數的增加,提高海關、邊檢等對外通道的行政效率和加快服務型政府建設,加強鐵路沿線的對外交流和溝通,滿足鐵路沿線各地經濟發展的要求。通過對線路的保護和開發,對沿線的危機隱患進行分析評價,并進行分類和分級,包括自然災害和人為隱患,以明確線路危機管理機制和危機管理系統的建設重點和難點,必要時線路要進行改道或者重新選址,以避免自然災害、人為因素等可能對線路及設施造成的損害,保障旅游安全。
滇越鐵路作為一條具有歷史價值的特殊鐵路,其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已經受到越來越多人士的關注,加之這樣一條特殊線路的開發對區域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將發揮重要作用,相信對滇越鐵路的保護與開發必將得到來自于全社會的、多方面的支持。
參考文獻:
[1]保護云南歷史文化遺產滇越鐵路.首博資訊,2004年7月12日
[2]積極申遺有利于滇越鐵路的開發保護——訪歷史學家、博士生導師朱惠榮.彩云紅土資訊,2006年10月21日
[3]羅明義主編:云南旅游“創業”發展戰略及規劃.云南大學出版社,2006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