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2008年以來,由美國次級貸款引發的金融危機開始在全球蔓延,進入2009年,情況并沒有好轉。中國在這次“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機中也未能幸免。殘酷的現實,促使人們深入思考導致危機的原因和怎樣擺脫危機的困擾。最近,我重讀了吳敬璉先生《呼喚法治的市場經濟》一書,或許從中找到一些答案,那就是建立法治的市場經濟。
[關鍵詞] 法治 市場經濟 呼喚 建立
一、什么是法治的市場經濟
法治的市場經濟是市場經濟的一種形態,從一般語法角度分析,“法治的”是來修飾市場經濟的,它是定語。所謂法治,在中國現代語境下是相對于“人治”而言的。亞里士多德認為,“法治應當優于一人之治,法治應包含兩重意義:已成立的法律獲得普遍的服從,而大家所服從的法律又應該本身是制訂得良好的法律。”首先,法治之法律完全不同于人治之法律,法治國家的法律被視為“公意”之集合,在公開、公平、公正的程序中形成,是良好的法律;另外,法治的核心是嚴格依法辦事,依法辦事也是法治的最基本原則;最后,法治的關鍵在于制約權力,權力擁有者必須受到法律的制約。
用法治來約束市場經濟,使市場經濟處于法治的背景下,這就是吳先生所說的法治的市場經濟,它有兩個要點:
一是市場經濟有好壞之分,好的市場經濟就是法治市場經濟。與法治的市場經濟相對的是法治不行、公權不彰、腐敗蔓延、“黑道”盛行的權貴資本主義。好的市場經濟是以法治為主導,壞的市場經濟就是以“權貴”為主導。
二是要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關鍵是轉變政府的職能,使政府權力受到約束和監督。市場經濟條件下,資源在市場經濟中自由配置,這是我們常說的“看不見的手”。同時,政府這只看得見的手在市場經濟中應當發揮其應有的作用,這一點也成為市場經濟的普適性法則。在當下中國,政府對市場干預異常強大,有時,國家這只手更多去管資源配置、搶利益、追效益,扭曲了市場經濟發展。因此改變政府職能,建立法治政府,依法行政就成為法治經濟的一個重要內容。
二、為什么要呼喚法治的市場經濟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迎來了“最好的時期”、“光明的季節”和“希望的春天”,經濟上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然而我們經濟在高歌猛進的同時,改革也出現了一些問題,以權謀私的腐敗行為得以四處蔓延,經濟改革的同時,政治改革更加不樂觀,我們的各級黨政機關正在做許多不應該由他們做的事情。這樣就導致了改革的兩種前途嚴重的擺在我們的面前:一條是政治文明下法治的市場經濟道路,一條是權貴資本主義道路。而且后者來勢更加咄咄逼人,它對我們的民族和國家威脅也是不言而預的,吳教授作為一名一直以國家和人民利益為己任的志士,不會容忍權貴資本主義的到來,他呼吁全國上下共同努力,切實推進改革,呼喚公正法治的市場經濟。
呼喚法治的市場經濟的另一隱含原因是法治能夠促進經濟發展。基于當下中國的市場經濟情況,引入法治的概念是必要的。法治可以被用來支持現代市場交易,更可以用來規范和約束政府行為,為經濟發展創造更加穩定、透明和預見性高的制度環境。特別是在當前的經濟危機下,法治可以為我們擺脫經濟危機提供一套很好的制度保障。
三、怎樣達成法治的市場經濟
中國的現狀必須呼喚法治的市場經濟,但法治從何而來?怎樣達成法治的市場經濟?吳先生給出了自己的答案。
首先是政治體制改革應當和經濟體制改革同步進行。我國通過三十多年的改革開放,經濟體制的改革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仍然存在很多問題,主要是在增長模式上的問題。我國主導的產業,都是傳統的加工制造業,它們在全球產業鏈中處于最低端,因而附加值低。我國要實現增長模式的轉變,要點有三:加快科學和技術進步,力促自主創新;加快服務業,特別是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充分發揮現代信息技術的作用,用信息化帶動工業化。吳先生的這些觀點對于當下世界范圍金融危機下的中國顯得尤為重要。
要實現法治的市場經濟,政治體制的改革更加重要。吳先生常引用鄧小平的話:“只搞經濟體制改革,不進行政治體制改革,經濟體制改革也搞不通。”西方國家增長模式的轉型,主要依托于憲政民主體制,中國經濟增長模式的轉型,也必須以政治體制改革和政治體制的現代化為前提。當前我國腐敗現象猖獗,也要求深化政治體制改革。
其次,要完善我們的法律和司法層面。要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特別是要在各級領導干部中樹立法治觀念;憲法高于所有人的意志,要依據國家憲法建立透明的法律體系;要完善司法體系,實現獨立審判和公正執法;要通過法治切實保證公民的基本權益。
最后,經濟學界和法學界的聯盟。過去30多年里,中國經濟有高速在發展的同時也產生了一系列問題:市場競爭導致貧富分化、利欲熏心、商品價格不受控制,這些問題遠遠不是經濟學家所能解決的。中國改革面臨的問題,是如何通過立法和維權,實現經濟學家所提倡的個人產權、自由競爭等市場經濟理念。在這個過程中,應該更多地關注法學家界,使經濟學家和法學家達成聯盟,共同為實現法治的市場經濟而努力。
前幾天正好聽到北京大學蘇力教授的一次講座,題目為“法治的中國語境”。他在談到法治的中國經濟語境時,說到:“當前,中國的市場經濟不是因為從書上、從國外了解到法治的好,而是發自內心的需要法治。就像一個人從年少長到成年之后,不是因為聽說愛情美好而向往愛情,而是人成年之后本身需要愛情。”我想他這一番話很好地映證了吳先生的觀點,當下中國的市場經濟已發展到需要法治的階段,金融危機爆發更為我們呼喚法治提供了一個契機。真正實現法治的市場經濟,這是吳先生晚年最大的夢想,實際上,這也是一個民族最大的夢想。
參考文獻:
[1]吳敬璉:呼喚法治的市場經濟[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7
[2]張文顯:法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