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新會計準則擴大了公允價值的適用范圍,同時新準則的簡約化使會計處理對會計職業判斷有了更高的依賴性。針對目前公允價值會計處理中會計職業判斷存在的風險,分析其原因,研究如何進行相應的風險防范以保證會計結果的真實、客觀、公正。
[關鍵詞] 會計職業判斷 公允價值 風險
一、引言
近年來陸續頒布的會計準則和企業會計制度對某些交易或事項不再規定具體的會計處理方法,而是給出判斷的標準,這就意味著會計人員在實踐中擁有越來越大的職業判斷空間。同時,隨著科學技術的日趨完善,評價公允價值的方法不斷更新,不同方法計算的結果更是千差萬別。如果會計人員不能恰當地選擇公允價值的計量標準,必然會影響會計結果的公允性。所以如何將由于會計人員主觀職業判斷因素造成的會計信息失真程度控制在最小范圍內,已成為不容忽視的問題。
二、公允價值會計處理中會計職業判斷存在的風險
1.公允價值結果的可靠性風險
盡管新企業會計準則規定了公允價值的確認方法,但是公允價值的計量仍然面臨一定的困難。從我國的現狀看,產權交易市場、生產資料市場等都不夠成熟,絕大多數資產的公允市價難以獲得。即使是在證券交易市場上存在活躍的報價的交易性金融資產,由于我國證券市場存在嚴重的投機行為,證券市價不能反映其內在價值,而且波動較為頻繁,這使得公允價值的可靠性大打折扣。同時對不活躍市場的相關資產,雖然可以運用現值技術等估計公允價值,但現階段未來現金流量,以及折現率等信息都很缺乏,人為判斷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現值的主觀估計成分偏大。這些情況都會導致公允價值結果的可靠性風險。
2.取得公允價值的可操作性風險
公允價值的運用較歷史成本在技術和人才方面的要求更高,目前沒有對各類資產規范評估方法,導致對同種資產運用不同方法得到的結果千差萬別,不同財務人員對同種資產評估得出的結果也是不盡相同。尤其是當缺乏活躍市場時,取得公允價值更需要有高超的專業技術。目前我國對公允價值評價方法的運用還處于不成熟階段,導致取得公允價值的可操作性較差。
三、公允價值會計處理中會計職業判斷存在風險的原因
1.會計人員與企業經營管理者的主體因素
(1)會計人員及管理人員自身能力不足。良好的會計職業判斷能力要求會計人員應具有合理的知識結構和廣泛的知識面,以及長期的經驗積累。公允價值結果最終由會計人員及公司管理人員根據自己的專業知識和個人的工作經驗、業務技能預測與推斷加以確認和計量。其判斷所產生的會計信息對企業管理當局、投資者和潛在利害關系人的經濟行為形成鮮明的經濟影響。目前國內會計準則與國際趨同,金融衍生工具的不斷創新使會計職業判斷的難度加大。會計人員及管理人員自身的專業水平和執業能力不足,導致不能準確、恰當地反映公允價值,將導致會計信息真實性風險。
(2)動機不同。按照新準則中的規定,資產因公允價值變動帶來的利得或損失都計入當期損益,現實中,由于會計主體的自我保護動機,會計人員、會計機構為實現公司利益最大化,會判斷和選擇不同的會計處理和會計核算方法。公允價值很可能被企業會計人員有意加以利用,成為新的盈余操縱手段,從而導致會計信息失真,使報表使用者無法準確了解企業經營狀況。
2.經濟交易和會計事項的不確定性因素
經濟交易和會計事項的不確定性對會計職業判斷的影響表現在問題的復雜性、重復性、規范程度、類型和要求的判斷質量等方面。一般情況下,經濟業務規范性越差、越復雜、越不確定,對會計職業判斷的要求也越高,會計信息失真的風險也就越大。尤其是現代企業的發展規模的不斷擴大,新的經營方式和金融手段層出不窮,金融衍生工具的確認和計量對我國企業來說是比較新的內容,這必然帶動會計核算業務也不斷變化更新,這些技術上的難度,都會對公允價值結果的正確性造成影響。
3.其他因素
會計法律法規的不完善、會計職業道德不規范、公司治理結構不合理、會計信息系統本身的局限性、經濟信息來源的有限性等也是造成會計職業判斷失效進而導致會計信息失真風險的因素。由于在會計實踐工作中會計主體受到多方利益因素的影響,表現在會計原則的選擇與協調、會計處理方法的權衡與比較、會計估計、重要性原則、收益性支出與資本性支出的劃分、實質重于形式原則的實際運用等諸多方面。因此,在進行會計職業判斷時,不可避免的受到各種因素的干擾而導致會計處理的結果失真。
四、公允價值會計處理中會計職業判斷風險的防范對策
1.制定和完善相關公允價值確認、計量準則的實施細則
要借鑒國外經驗,及早制定和頒布《公允價值計量準則》,以完善會計準則實施細則,幫助使用者準確地理解和正確使用企業會計準則。一方面,對難以確定公允價值的特殊資產,如:專用設備、非標準設備、企業自制的機械設備等,要制定運用指南,以便詳盡規范公允價值計量的運用,從而使會計人員在進行會計職業判斷時有據可依;另一方面,針對公允價值計量運用的特殊性,應制定信息披露細則,以提高公允價值信息披露的統一性、約束性和可操作性,并有利于對公司信息披露進行監管時有則可依。
2.開辟公允價值信息的獲取渠道
為有利于企業在資產定價時有適當的可比資料,提高公允價值計量的可靠性,應利用網絡技術,建立公允價值信息數據庫或網站。傳遞標準的公允價值既可以實現資產信息的及時查詢和資源共享,又可保證信息來源的廣泛性,獲取的便捷性。為了使公允價值的確認和計量的口徑統一,財政部門要與物價、統計、行業協會等部門協作,根據政府部門所擁有的監管技術,掌控的監管資源,充分利用現代網絡技術,分地區將同類產品的所有生產、銷售的相關信息收集起來,由相關機構整理、分析,選出具有客觀性、代表性的數據,作為公允價值計量的參考標準。
3.加大監管處罰力度
鑒于存在某些企業以會計職業判斷為借口,利用公允價值計量屬性,進行利潤操縱的問題,相關部門應加大監管處罰力度。財政部與證監會應出臺相應政策對虛假會計信息在不同環節應承擔的法律責任予以明確規定;對利用公司價值計量操縱利潤的行為進行嚴懲,使其違規機會成本遠遠大于其預期收益;立法部門應進一步完善相關法律,為公允價值計量屬性運用的監管提供法律依據。
4.提高會計行業的進入門檻
在新經濟形勢的不斷發展下,財政部及證監會應制定相關規章制度來提高會計行業的進入門檻,使從事會計工作的財務人員必須具備良好的專業的職業技術素質和職業道德素質,必須堅持以會計法規制度為前提、以公允反映會計信息為準則、以遵守職業道德為基礎,充分重視實用性和成本效益原則,從而對會計事項進行恰當的職業判斷,使所產生的會計信息能客觀公正地反映會計主體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能夠兼顧企業、社會、政府等多方面的要求。
參考文獻:
[1]羅紅梅:公允價值應用的特點及潛在風險.北方經濟,2009,(4):86
[2]趙麗敏 田燕君:會計職業判斷的風險及對策.勝利油田黨校學報,2008,(7): 89
[3]孫 穎:新準則與會計職業判斷能力的關系.遼寧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8,(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