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近年由美國本土開始的一場金融危機,席卷全球,很多人認為是公允價值在“作怪”,本文通過對公允價值歷史發展及現狀的分析,找出我國應對公允價值造成的危機的對策。
[關鍵詞] 金融危機 公允價值 計量模式
一、引言
2007年8月,美國的次貸危機突然爆發,全球經歷一場百年難遇的金融風暴。早在2003年6月25日,美聯儲將利率調低到1%,創45年來最低水平,導致美國住房價格急劇上升,銀行發放大量的住房抵押貸款,住房抵押債務對收入之比創下歷史最高紀錄。此后每年都有經濟學家警告說美國的房地產泡沫必將破滅。此次危機發生后,許多重量級的金融機構都受其波及陷入破產或被收購的窘境。 先是次貸危機的源頭——房利美和房地美公司被美國政府接管,其后美國第三大投資銀行美林證券被美國銀行收購,貝爾斯登、第四大投資銀行雷曼兄弟因收購談判“ 流產” 轉而申請破產, 而后,摩根士丹利 (Morgan Stanley) 和高盛集團(Goldman Sachs Group Inc.) 從投行轉型為傳統的銀行控股公司。很快這場在美國本土引發的金融危機迅速向世界蔓延,各國股市紛紛大幅下挫,工廠大量倒閉,失業人口劇增。冰島這個曾被授予“世界最富裕”的國家竟然在飽受著“國家破產”的爭議。在這場危機中,“公允價值”作為一種會計計量屬性,飽受批評和指責,很多業內人士認為:公允價值對這場危機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公允價值,英文為Fair Value,亦稱Market Value,或Mark to Market。所謂公允價值,是指以市場價值或未來現金流量的現值作為資產和負債的主要計量屬性。從上世紀90年代以來美國財務會計的發展動向看,公允價值會計極可能取代沿用了幾百年的歷史成本會計模式,成為21世紀的最主要計量模式。但今天的金融危機下,公允價值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即公允價值原則在市場高漲時,由于交易價格高而容易造成相關金融產品價值的高估,市場低落時,則交易價格往往造成相關產品的低估,從而引發危機。
二、美國公允價值現狀及其問題
20世紀80年代美國2000多家金融機構對其金融工具交易采取成本計量模式,在陷入財務危機前,還顯示“良好”的經營業績和“健康”的財務狀況。因此,許多投資者認為,歷史成本計量屬性不僅不能為金融監管部門和投資者發出預警信號,甚至誤導了投資者對這些金融機構的判斷。為此,他們強烈呼吁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FASB)重新考慮歷史成本計量模式是否適合于金融機構。在此期間,美國證券交易管理委員會(SEC)和金融界圍繞金融工具特別是衍生金融工具的確認、計量和披露問題爭論不休,SEC力薦使用公允價值而金融界堅持要求繼續使用歷史成本。而FASB不肯輕易表態。但20世紀80年代后期存款儲蓄行業的金融危機的爆發,徹底改變了FASB的態度和立場。從90年代起,美國會計界和金融界就開始對金融工具特別是衍生金融工具的確認、計量和披露的問題展開積極討論。
公允價值會計準則的出現,在美國會計界和金融界引起強烈反響。以SEC和投資者為代表的支持者認為,公允價值會計將極大提高財務信息的相關性,使會計信息反映金融資產和負債的真實價值,且有助于防范和化解金融風險。以聯邦儲備委員會、財政部和金融界為代表的反對者則認為,公允價值會計是對現行會計模式(以歷史成本為主要計量屬性)的極端背離,不僅缺乏可靠性,而且將導致金融機構的收益產生巨大波動,促使金融機構的貸款決策短期化。
FASB明顯轉向SEC的立場,頒布了一系列旨在推動公允價值會計向前發展的財務會計準則。至今,FASB頒布的與公允價值會計有關的準則包括:

隨著金融危機的爆發,一些銀行家、金融業人士等將矛頭指向美國會計準則,認為第157號要求金融產品按照“公允價值”計量的規定,在市場大跌和市場定價功能缺失的情況下,導致金融機構過分對資產按市價減計,造成虧損和資本充足率下降,進而促使金融機構加大資產拋售力度,從而使市場陷入交易價格下跌——資產減計——核減資本金——恐慌性拋售的惡性循環之中,對加重金融危機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他們認為,如果銀行不必按市值給其資產定價的話,金融危機就會消退。
在巨大的政治和企業壓力下,SEC在9月30日針對非活躍與非理性市場情況下采用公允價值的會計處理方式發布了指導意見。該指導意見仍然堅持第157號準則的原則,并未暫停公允價值的使用,只是要求企業在為資產確定其公允價值時,如果該類資產缺乏活躍的公開市場交易,則可以通過內部定價,包括合理的主觀判斷來確定其公允價值。同時需要更多地通過對價格下滑時間長短、跌幅以及市場流動性的判斷,以及借助內部估值模型和假定條件,來確定金融資產的公允價值。
三、我國公允價值形成的歷程及現狀
我國在公允價值的運用方面可謂一波三折。簡而言之——“先用后棄,禁而又用”(見表2)。經歷三個階段:
1.1998年:“公允價值”首度引入。同年6月,財政部發布《債務重組》中,首次引入“公允價值”概念且作為非現金資產計量基礎。相繼又頒布《投資》、《非貨幣性交易》準則,將其定義為: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況的交易的雙方,自愿進行資產交換或債務清償的金額。此新觀念在歷史成本計量界,使人耳目一新,對推動我國會計準則體系的健全發展無疑意義重大。
2.2001年:會計準則修訂與公允價值全面回避階段。由于我國要素市場不成熟,以其為基石的公允價值往往難以獲得。加上監管機制不健全,據統計僅1999年發生近60起大的利用債務重組粉飾利潤的事件,涉及金額高達80億元。發生了鄭百文、阿城鋼鐵債務重組,深萬山與控股股東非貨幣性交易等借助公允價值操縱利潤的情況。這與財政部的初衷背道而馳,造成會計信息的失真,引發會計信息信用危機。同年財政部重新修訂了《債務重組》、《非貨幣性交易》、《投資》等具體會計準則,頒了統一的《企業會計制度》,要求采用歷史成本計量屬性,淡化了公允價值問題。
3.2006年:公允價值再次引入并加以全面推廣。同年,財政部正式發布新企業會計準則體系,包括《基本準則》和38項具體準則。在金融工具、投資性房地產、非同一控制下企業合并、債務重組及非貨幣性交易方面謹慎采用公允價值。謝詩芬在2004年指出“回避公允價值是行不通的,因為公允價值不僅僅是一個會計理論和實務問題,更是一個直接關系到我國能否取得國際社會對我國完全市場經濟地位的認可問題。”劉玉延在2005年4月16日至17日在廈門國家會計學院召開的中國財務會計概念框架及會計準則專題研討會上指出“今年完善會計準則體系,主要是在會計要素的確認和計量等更深層次上,實現與國際會計準則的充分協調?!庇纱丝梢姡暪蕛r值才是我國會計理論的主流。至此,公允價值會計在我國的研究和運用進入了一個新的時期。2006年2月15日頒布的新會計準則中就再次在具體準則中使用。

注:“有”—代表采用公允價值計量;“無”—代表沒有采用。
四、我國公允價值運用中的影響、現實障礙及解決思路
1.從長遠上看,公允價值計量能較好的反映企業的市場價值和盈利能力,體現會計信息質量可靠性與相關性的統一,促進我國會計準則與國際準則之間的協調。但短期內,由于其實施需要一個銜接過程,難免引起資本市場的波動。
新會計準則引入公允價值計量屬性,其引發的債務重組等非經常性行為對上市公司業績的影響非同一般。以2006年上市公司披露的年報為例,按要求調整了留存收益,幅度超過20%有74家,除5家調減外,其余均調增。2007年更甚,ST長控得益債務重組,影響損益達2.85億元;麗江旅游一季度凈利潤同比增長50%~100%,主要來自于公司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的“新動力”基金帶來短期投資公允價值變動收益;歲寶熱電、東方集團、兩面三刀面針等利潤大部分來自投資收益。
2.公允價值計量在我國實施運用上所遇到的障礙
(1)目前缺乏健全、成熟、有效的市場經濟環境。
(2)公允價值的認定缺乏應有的技術支持。
(3)公允價值體系尚不健全,執行與監管機制有待完善。
(4)從業人員素質水平成為推行實施的直接障礙。
3.針對公允價值計量遇到現實障礙提出解決思路
(1)健全完善市場機制,建立公平、公正的市場經濟環境;
就我國市場環境而言,建立充分競爭的生產要素交易市場,尤其是房地產市場和金融工具交易市場,同時打破行業壟斷,主要是金融、電信、能源等行業,允許非國有資本進入金融、保險等領域,引入充分市場競爭機制,構建完整、統一、開放、公平競爭的市場,為公允價值計量提供良好的運行環境。
(2)制定完善相關法規制度,構建其運用的制度基礎,防范抑制違法行為,加大監管力度;一方面建立公允價值指導理論,實務的公允價值準則和應用指南。一方面加大監管力度,完善立法,對違法行為規定明確具體的懲治措施,如提高會計造假的違規機會成本使其擬獲取的違法收益難于彌補其機會成本,并督促做從業人員在法規框架內進行估計、判斷,提高職業判斷能力。
(3)加強從業人員專業技能和職業道德培訓,提高執業水平,提高相關分析判斷能力,并加大監管力度,建立監管部門定期檢查制度,對濫用公允價值的企業和人員進行嚴格審查,給違法者以刑事及民事處罰,大大提高“違法成本”。
2008年的這次金融危機下,投資人的信心受到打擊從而拋售債券,進而造成債券價格的新一輪下跌。而對于金融機構來說,很容易就陷入交易價格下跌——提取撥備、核減權益——恐慌性拋售——價格進一步下跌——必須繼續加大撥備計提和繼續核減權益的惡性循環造成的,但追根究底,此次危機還是在金融業發展過程中對金融衍生物無限制的“打包”造成的信用過度泛濫造成的。綜上所述:公允價值是會計計量的未來發展方向。任何一個國家要跟上國際會計發展的步伐,溶入國際經濟一體化,都必須主動采用公允價值計量,否則難以和其他國家形成“共同語言”。因此,從這個角度看,擺在我們面前的不是要不要公允價值的問題,而是如何應用公允價值的問題;從公允價值國外的應用情況可以看出,公允價值的應用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幾乎所有的國家都經歷了從金融工具到非金融工具,從表外披露到表內確認的過程。因此,我國在公允價值應用方面既不能完全排斥,也不能追求一步到位,應根據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情況,逐步推進;公允價值準則體系的建設是一個分層推進的過程。一般是先修訂財務會計概念框架,將公允價值納入計量屬性體系,然后修訂具體準則并規范具體準則中公允價值的應用,最后制定專門的公允價值計量準則。我國雖然修訂了會計基本準則,并將公允價值納入計量屬性體系,但在具體準則中公允價值應用相對較少,今后應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逐步修訂具體準則,在條件成熟時,推出專門的公允價值準則。
參考文獻:
[1]鄒小平 呂躍金:對美國《SFAsl57—公允價值計量準則》的評議及借鑒[M].山東商業會計,2007第1期
[2]王樂錦:我國新會計準則中公允價值的運用:意義與特征.[M]會計研究,2006.5
[3]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會計司網.[EB]http://www.mof.gov.cn/kjs
[4]徐 淼:公允價值在我國會計準則中的應用及前景分析[J].生產力研究,2006,(3)
[5]謝 平:反思次貸危機[M].突圍2009-中國金融四十人縱論金融危機,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