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中國不同區域的經濟發展水平存在著明顯的差距。本文通過對中國東、中、西三個區域共18個省市的經濟增長和貨幣供應量M2的對比研究,分析區域經濟發展的水平對現行貨幣政策有效性的影響。同時提出政策建議。
[關鍵詞] 區域發展不平衡 貨幣政策 有效性
一、文獻綜述
貨幣政策有效性問題,是經濟學界一直以來討論熱烈的話題。在研究大國模型中,Carrison和Chang研究了1969~1976 年美國8個主要的BEA地區制造業的收益狀況,發現貨幣政策在各州之間存在著差異。大湖區(The Great Lakes Region) 的影響比較大,而洛基山區的影響比較小。Krugman 以美國新英格蘭地區為例對美國是否是一個最優貨幣區進行討論,認為大貨幣區并不全是最優貨幣區。如果讓新英格蘭地區成為一個獨立貨幣區,就有可能在20世紀80年代初遏制該地區的經濟過熱,而在80 年代末避免該地區的經濟衰退。
另一方面,國內學者也對我國國內的貨幣政策有效性和區域影響提出自己的觀點。陶長高(2002)通過對中國貨幣供應量指標和國內生產總值、物價等進行回歸分析,得出貨幣政策對國內的GDP、物價等走勢有較強的影響力,總體上來說存在有效性。
二、現象闡述與數據分析
1.數據來源與處理
本文中所有的數據資料,如沒有特別注明,均來自國家統計局官方網站、商務部網站及《中國經濟年鑒》。在分析東中西部三地區的經濟情況時,為了樣本更精確和數量上更合適,在傳統意義上的東中西三個地域內各選取具有代表性的六個省市,作為此次分析的樣本。
2.貨幣供應量與地區發展關系的闡述
在中國確立以M1為貨幣政策的中介目標后的十多年里,中國經濟一直保持著較高速的發展勢頭。但是,各地區無論是增長的基礎和經濟增長速度各不相同。中國三十多個省份中,經濟發展不平衡性嚴重,各地區之間差異很大。

(資料來源:中國統計年鑒)
從表1中,我們不難看出,東部地區在1996年~2007年的十二年時間中,無論是國民生產總值的絕對量還是增長的速度,都遠遠高于同期的中部和西部地區。1996年,東部地區與中部地區的年GDP差額為1.4萬億,到了2007年,已經接近6.9萬億,而與西部地區,則從相差2.3萬億拉大到10萬億。東部地區與中西部地區的差距并沒有縮小反而在進一步擴大。
三、區域不平衡性對貨幣政策有效性影響的原因分析
1.現金漏損率的對流通貨幣量的影響
根據經典貨幣乘數的公式m=(1+C/D)/(Rd+ER/D+C/D),其中C為流通中的貨幣,存款記為D,銀行的存款準備金為Rd,超額存款準備金為ER, C/D是現金漏損率,ER/D是超額準備金率。通過調整存款準備金率,央行能夠調節貨幣乘數、并進一步影響貨幣供應量。但是,除了Rd是影響貨幣乘數的因素,超額準備金率、現金漏損率也能夠影響到貨幣乘數效應的大小。由于數據取得的困難,我們用現金投放代替流通中的現金,則東中西部現金漏損率見表2 。

從表2中不難看出,東中西部三個地區的現金損漏率差異非常明顯。在我國,目前采取的是全國統一規定法定存款準備金率,但是在不同區域下有不同的現金損漏率由此造成不同的貨幣供應量擴張效果,并進一步影響到該地區貨幣政策的有效性和當地的經濟發展水平。
2.經濟基礎對貨幣調控政策承受力的影響
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東西部地區的差距正在不斷的拉大。上海市從1995年的2462.57億增長到2006年的10297.17億元,甚至已經接近西部云南,甘肅,青海,寧夏,西藏,新疆六省總的GDP10949.09億元。東部地區是中國經濟的中心地帶,特別是以長三角、珠三角為代表的地區,資源稟賦優良,農業生產率高,工業體系完善、基礎厚實,服務業也蓬勃發展,第一二三產業形成了良好的發展態勢。而反觀中西部地區,自建國后到改革開放后一直發展進程緩慢。在歷史上享有“天府之國”美譽的四川、重慶等地,今天的經濟已遠遠落后于東部沿海地區。即便是在號召西部大開發的今天,雖然在政策上國家給予了相關的支持,但由于歷史、自然條件等多方面的原因,至今仍面臨著人才不愿意留在西部,資金不愿意調到西部的局面,許多地方甚至還存在著依靠著某一種資源為生的局面,整個產業體系明顯不如東部地區完善。由于經濟基礎的不同和產業結構的單一化,許多欠發達地區的產業無法承受國家的貨幣政策調控。2002年國家開展西部大開放戰略之前,每次貨幣供應量的縮減,西部地區的經濟增長率就要大大放緩。尤其以1999年,當年的宏觀調控使西部地區的增長率降到了改革開放以來的最低點,只有5%。
3.利率管制和金融市場的不完善
在一個成熟市場中,利率是最能體現資金成本與收益的指標。美國和歐洲等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均是放開對存貸款利率的限制。這其中,很重要的一點是利率的自由浮動,存款和貸款的利率分別由市場的供求決定,反映市場上真實的資金供求狀況和成本。但是在我國,利率因為受到管制,傳導機制扭曲:中央銀行通過制定指導性的利率直接作用于企業和居民的存貸款利率,進而影響投資和消費。
除了利率上的管制問題,全國各區域金融市場的不同發育程度也影響著貨幣政策有效性的發揮。就金融市場的培育問題上來看,全國各地的情況也顯然各不相同。在經濟發達的東部地區,金融市場的發育程度明顯高于中西部地區。以上海為例,除了傳統的國有四大行和幾所比較大的股份制商業銀行如招行、民生、交通、光大等,還有各個外資商業銀行、各種性質的公募私募基金、民間發達的借貸組織等等,而反觀西部,除了有限的幾家銀行機構外,很難看到別的一些金融機構進入。對待國家的貨幣政策調控,東部地區憑借著不同的資金來源渠道,可以在國家縮緊貨幣供給,減少銀行信貸的時候將資金的調控影響降到最小。而許多西部地區的產業,面臨國家的宏觀調控時由于無法獲得足夠的資金只能倒閉或破產。如此不平等的發展環境,使西部的企業在發展的初期便舉步維艱,更是進一步加劇了東西部之間的經濟差距,反過來又進一步遏止了西部地區的金融市場發育,造成了惡性循環。
4.創匯能力對基礎貨幣投放的影響
眾所周知,在我國現行的外匯管理政策以及最近幾年強有力的貿易順差下,被動的因為外匯占款而投放的貨幣越來越成為新增貨幣供應中的一個重要因素。例如06年新增外匯儲備2473億美圓,07年預計4000億多億美圓。如果按照平均的匯率7.5計算,兩年內因外匯占款而投放的人民幣達到了48547.5億元。不同地區因外匯占款而產生的不同貨幣需求量,給我國的貨幣政策帶來了嚴峻的考驗。從實體經濟角度分析,東部地區的凈出口額大,同時引進的FDI也較多,創匯能力明顯強于中西部地區。同時,在人民幣升值的大環境下,企業也不愿意長期持有外匯,因此,東部地區相對于中西部地區,獲得遠遠大于后者的投放資金。我們從下圖的表3、表4可以看到,東部地區無論是凈出口創匯能力還是引進利用FDI的能力,都遠遠大于的中西部地區。由此外貿項下帶來的外匯收入轉換為外匯占款形式投放的基礎貨幣,使得東部地區的資金結構完全不同于中西部地區。

(數據來源:《中國經濟年鑒》)
(數據來源:《中國經濟年鑒》)
四、小結
不同地區的現金漏損率、經濟基礎水平、利率管制程度和市場發育水平以及不同的外匯占款情況,均會對貨幣政策在該區域內的操作和實施產生相當大的影響。綜合上述情況,中國區域發展的不平衡性的確存在對現行的貨幣政策有效性產生影響的因素,這也給貨幣當局制定新的貨幣政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參考文獻:
[1]Garrison,Charles B,Hui S.Chang. The Effects of Monetary Forces in Regional Economic Activity[J].Journal of Regional Science ,1979, (19):15~29
[2]Paul R. Krugman. Currency and Crises[M].Massachusetts ,MIT Press,1992
[3]張寶雙 李 震:我國統一貨幣政策效應區域性差異實證分析[J].金融經濟
[4]夏 斌 廖 強:貨幣供應量已不宜作為當前我國貨幣政策的中介目標[J].經濟研究
[5]夏德仁 張 奇:經濟為何難以啟動:來自貨幣政策的一種解釋[J].經濟研究,199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