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寬嚴相濟的刑事政策體現了科學發展觀的司法理念,是維護社會穩定、促進社會和諧的客觀要求,而刑事和解則是寬嚴相濟刑事政策在司法實踐中的具體應用。刑事和解是社會、被害人和加害人之間為利益最大化的刑事解紛方式。它有利于化解加害者與被害者之間的矛盾,提高訴訟效率,促進社會安定和諧。在我國刑事訴訟法中確立刑事和解制度符合科學發展觀基本理念,我們應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積極構建中國特色的刑事和解制度。
[關鍵詞] 科學發展觀 刑事和解 制度構建
黨的十七大報告明確提出,“在新的發展階段繼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在刑訴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不僅要求能夠準確及時的打擊犯罪,而且能夠有效地矯正、改造犯罪人,修復被破壞的社會關系,使各訴訟參與主體尤其是被害者與加害者之間能夠化解矛盾,和諧共處。刑事和解作為新型的刑事糾紛解決機制,通過各方對程序的有效參與,營造相互交流的空間,不僅能夠消除隔閡,撫慰被害人的心理,而且能夠促使加害者在承認錯誤和改造過程中提升重新回歸社會的能力。故刑事和解制度兼顧加害者與被害者合法權益雙重保護功能,最大限度地恢復被犯罪破壞的社會關系,體現了科學發展觀的基本理念,對于預防和減少犯罪的發生,促進社會和諧將產生積極的作用。
一、刑事和解制度概念
刑事和解制度,又被稱為恢復性司法制度,其基本內涵是:加害人與被害人在調停人的主持下,以平等、自愿為基礎,進行對話、協商,通過賠禮道歉、賠償、提供特定服務和寬恕等方式達成雙方的和解,從而修復被犯罪破壞的社會關系;辦案機關在當事人達成和解協議基礎上,綜合案件情況,特別是犯罪的危害性、加害人悔過、賠償情況及被害人態度,作出撤銷案件、不起訴或者在量刑上從輕處理的制度。其目的在于通過非刑罰化措施或輕緩化刑罰的處理方式,化解、緩和當事人之間的矛盾,維系社會關系的和諧,使被害人因受犯罪影響的生活恢復常態,同時亦使犯罪人通過積極的、負責任的行為重新融入社會,并贏得被害人及其家庭和社會成員的諒解。
二、科學發展觀視野下構建我國刑事和解制度的必要性分析
刑事和解制度的價值在于恢復已經破壞的社會關系,這一價值取向同我國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目標是一致的,因此筆者認為引進刑事和解制度很有現實意義。
1.刑事和解制度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具體體現
改革開放31年來,成績斐然,但由于利益多元化導致社會各種矛盾與沖突紛繁復雜,科學發展是當務之舉。科學發展的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貫徹落科學發展觀,需要妥善解決社會糾紛,化解社會矛盾,穩定社會秩序,為社會全面發展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刑事沖突往往對正常、平靜、和諧的社會關系造成威脅與破壞,科學的刑事政策核心需求就是要將被犯罪所破壞的社會關系予以恢復。為了有效地打擊和預防犯罪,化解矛盾、維護穩定,在刑事司法領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我們有必要引進刑事和解制度,努力化解加害人與被害人之間的矛盾,同時使被損害的社會關系得到科學的解決。
2.實現社會關系的全面恢復
刑事和解制度作為一個透明、公正的糾紛解決機制,在具體的刑事和解過程中,一方面,加害人與追訴機關處于平等地位的主體,使加害人能夠自由和理性地決定自己的訴訟行為,通過情感互動,其容易實現換位思考,產生對社會、對被害人的良性負罪心理,深刻地體會自己的行為對他人、對社會造成的損害,從內心反思過錯,真誠悔過,彌補自己犯罪行為造成的損失,以求得到被害人的諒解,達成和解協議,從而使加害人消除了誤解和敵視,自愿地接受懲罰和承擔責任。另一方面,被害人充分參與并主導著刑事和解進程和訴訟實體結局,提升了被害者的訴訟地位,使其不僅能參與,而且能夠對刑事沖突的解決產生影響。被害人與加害人具有充分的機會陳述意見,司法機關完全尊重雙方達成的和解協議。這樣,被害人和犯罪人的關系得到有效的改善,全面恢復被損害的社會關系。
3.有利于優化司法資源配置、提高辦案的效率
當前,我國處于轉軌期,各類犯罪案件大量增加,同時刑事訴訟程序日趨復雜化,司法資源變得越來越稀缺。刑事和解制度是一種更為經濟、更有效率的糾紛解決機制。由于刑事和解制度采用一種非常規的解紛程序,能使某些案件繞開起訴、審判程序,加害人主動認罪,法院不再進行實質性審判,而只需審查和確認和解協議的合意、真實與合法,以和解協議為起訴裁量或審判裁量的直接依據,這樣可以快速、合法、有效地解決大量案件的責任歸屬,從而將司法資源重點用于處置對社會秩序造成嚴重破壞或社會影響較大的案件,以促進司法資源的優化配置,提高辦案效率。
4.有利于促進社會團結和穩定社會秩序
實踐中,很多刑事案件往往因為輕微小事而造成犯罪。通過刑事和解,雙方可以充分陳述意見,可以互相諒解,既能夠化解紛爭而免于訟累,也可恢復彼此之間的關系,便于以后和睦相處。因此,刑事和解能夠維護和諧人際關系,有利于促進社會團結和社會秩序的穩定,調動一切積極因素,推動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促進社會的全面發展。
三、構建我國刑事和解制度的可行性論證
1.傳統的文化基礎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寬恕、博愛理念,十分推崇和緩、寬容的糾紛解決方式。占主導地位的儒家思想要求官員們不要輕易就糾紛進行審判并作出具有約束力的判決,而須就糾紛進行調解,以尋求雙方當事人都樂意自愿接受的解決方案。這就是我國歷史上的“勸訴”與“息訴”。刑事和解制度符合中國人根深蒂固的訴訟觀念和期望。傳統中國人利用調解方式和平解決紛爭,便是“無訟”觀念下解決沖突的最常用方式。
2.寬嚴相濟的刑事政策基礎
隨著我國法治的演進,刑罰輕緩化思想逐漸為我國刑事司法所接受,刑事政策導向也向輕刑化傾斜。在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中,符合我國國情的寬嚴相濟的刑事政策,是刑事和解制度的政策基礎。其實質就是要求我們在刑事司法過程中根據不同情況,實行區別對待,在認定和處理犯罪事實時寬嚴結合,有寬有嚴,既要有力打擊和震懾犯罪,又要盡可能減少社會對抗,化解社會矛盾,穩定社會秩序,變消極因素為積極因素。刑事和解處理的都是一些社會危害輕微的刑事案件,這恰與上述刑事政策的精神所契合。其核心精神和落腳點,是真正做到以人為本,最大限度地增加社會和諧因素、最大限度地減少社會不和諧因素。
3.科學發展觀視野下的社會基礎
當前,我國全國正在開展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活動。在這一背景下,以人為本,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保障人權是司法機關科學發展的首要目標;維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保障經濟、社會和環境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是司法機關科學發展的重要任務;堅持統籌兼顧,正確處理公正與效率、公益與私益、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的關系是司法機關科學發展基本要求。而刑事和解制度的本質與特點,與司法工作的科學開展相吻合。通過雙方當事人的對話、協商,賠禮道歉、賠償、提供特定服務等方式達成雙方的和解,修復被犯罪破壞的社會關系,不但保障了公民得合法權利,而且體現了保護人權的司法理念;不但維護了社會的和諧,而且調動了一切積極因素進行現代化建設;不但保證了司法公正,而且促進了司法效率的提高。這樣,就可以使得我國的司法建成人民滿意的司法,因此,形式刑事和解制度的確立擁有廣泛的社會基礎,必然會得到人民廣泛的支持與擁護。
四、刑事和解制度在我國的設立構想
在科學發展觀視野下,為建立科學合理刑事和解制度,筆者提出以下構想:
1.明確適用范圍
刑事和解的適用范圍過寬,有可能瓦解對犯罪的認識評價體系,犧牲法治的權威,影響國家刑罰權的有效實現;而范圍過窄,則不利于提高訴訟效率,不利于充分發揮刑事和解的價值功能。在我國目前社會條件下,刑事和解的構建只能在法治建設逐步發展和完善的基礎上分階段實現。當前我國的該制度應主要應用于以下案件:輕微財產性犯罪案件;輕微人身侵害案件;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以及成年罪犯中的過失犯、初犯、偶犯。首先,輕罪案件主要侵犯的是個人利益,社會危害性相對較小,適用刑事和解,有利于保護被害人利益。其次,由于未成年人生理、心理發育尚未完全成熟,多數未成年人犯罪偶發性比較大,且主觀惡性小,因而對違法犯罪的未成年人,應以教育為主,以懲罰為輔,盡量“減少根據法律進行干預的必要,以補償和賠償作為監禁的替代措施”。聯合國《少年司法最低限度標準(北京宣言)》1.4條規定,對未成年加害人,應“減少根據法律進行干預的必要”。其目的在于尋求對未成年犯罪行為人的特殊保護。再次,對于過失犯、初犯以及偶犯,這些罪犯其主觀惡性不大,危害程度相對較輕,教育、改造的難度不大,從矯正犯罪和實現犯罪人社會化的角度,應將他們確定為刑事和解的適用對象。至于嚴重暴力性犯罪,鑒于我國的國情和民族心理,不能進行和解。此外,對于毒品犯罪、貪污賄賂犯罪、反對國家的犯罪或者是單位犯罪等無被害人的犯罪也不能適用刑事和解。因為它已失去了刑事和解的基礎,僅僅當事人之間的努力已不足以恢復整個為犯罪所破壞的正義了。
2.明確適用條件
首先,要以認罪答辯為基本前提。認罪答辯意味著加害人承認犯罪并認識到犯罪的實際危害。其次,要雙方自愿,無論是加害人的悔罪、道歉和賠償還是被害人放棄對加害人刑事責任的追究,都必須出自其真實意愿。如果當事人的參與是基于強迫、威脅、引誘,那么刑事和解的價值目標就根本無法實現。再次,要案件事實已經查明、證據確實充分。案件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的證明要求與我國偵查終結、提起公訴和判決有罪的要求相一致。
3.設定科學和解的運作程序
該程序可設計四個階段:(1)案件的提出與受理階段:相關案件參與人可根據案件相關情況提出自己認為合格的刑事案件。(2)案件和解準備階段:刑事和解前的準備過程是在調解人主導負責下,由加害人和被害人共同完成。調解人的主要職責是與各方建立起良好的信任關系,在合法與合理的尺度范圍內積極創造和解的條件,直至和解時機的完全成熟。(3)案件的和解階段:在此階段,調解人促成被害人與加害人對話,使他們能夠談論犯罪行為對各自生活的影響,就犯罪事實本身交換看法;加害人會承認過錯、表達歉意,而被害人可能因此而表示寬恕、諒解;最終,在調解人的主持下,加害人與被害人之間達成一個書面的賠償協議。(4)案件的后續法律處置階段:在刑事和解達成書面協議之后,調解人視提案所處的訴訟階段將此協議提交檢察官和法官,由檢察官或法官對和解協議的真實性、合法性和可行性進行審查,對和解協議的履行進行監督。
4.和解過程的司法監督
雖然刑事和解是以非訴訟方式解決刑事糾紛的途徑,但案件性質仍然是刑事案件,故司法機關要加強對刑事和解的監督,以防止在和解過程中存在威脅、利誘及弄虛作假等非法情況。對加害人認罪并愿意承擔責任、對雙方自愿、對和解協議內容的真實性與合法性、對加害人的履約情況等全程進行監督和控制,刑事和解協議的合法性一旦經審查認定之后,即具有特殊的法律效力。
參考文獻:
[1]馮仁強 李益明:刑事和解的理論基礎與案件范疇[J].法治研究,2007,(3)
[2]陳興良:寬嚴相濟構建和諧社會的刑事法律回應[N].檢察日報,2007~04~25
[3]樂紹光 茍紅兵:和諧社會視域下的刑事和解基本原則構建[A].見: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理論研究所.強化法律監督促進社會和諧———第八屆全國檢察理論研究年會論文集[C].2007年4月
[4]程味秋 楊 誠:聯合國人權公約和刑事司法文獻匯編[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00.215
[5]向朝陽 馬靜華:刑事和解的價值構造及中國模式的構建[J].中國法學,2003(6):113~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