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構建嶄新的與時俱進的學風建設模式中,把科學發展觀貫穿于學風建設的始終,以人為本,考慮大學生的個體差異,重視大學生的內在心理需要,促進大學生全面綜合發展,對高校學風建設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 科學發展 學風建設 以人為本
胡錦濤同志指出:“一個有遠見的民族,總是把關注的目光投向青年;一個有遠見的政黨,總是把青年看作推動歷史發展和社會前進的重要力量。”大學生是青年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們是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各項事業的生力軍和接班人,他們承擔著繼往開來、迎接挑戰、推動中國走向世界強國之林的歷史使命。如何實踐科學發展觀,用科學發展觀來引領大學生學風建設,把大學生培養成新時代下的合格接班人,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一、大學生學風建設存在的問題
從廣義上講,學風建設包括三個層面:領導治校、教師治學、學生學習。筆者認為,高校學風談論的主體對象應該是學生,如果把學風的內涵過分擴大,不利于抓住學風建設的主要矛盾,因此本文將學風闡述為:學風是學生在學習生活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精神面貌,是學生在校園中經過長期教育和影響逐步形成的行為風尚。既然學風的主體是學生,那么下面討論的將是大學生在學風方面存在的問題。
1.學習目的不明確。有的大學生忙于展現自己,競聘各類社團,幾乎成為“職業社會活動家”,因而放松了課程學習;有的忙于表達自己的情感,迅速交上異性朋友,整天忙于談情說愛;也有的忙于“虛擬世界”,整天上網聊天、打游戲,沉溺其中不能自拔,結果就是學業日漸荒蕪,考試頻頻紅燈。還有一部分學生則與此相反,可以說是過于功利,他們把勤奮學習的目的僅理解為考高分、考證書、爭榮譽,他們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疏遠同學,不參加班級集體活動,凡事以自我為中心,以得失做權衡。沒有明確的學習目的,必然喪失學習的動力;太過于自私功利的學習目的,雖有動力,卻容易出現偏差,誤入歧途。
2.學習態度不端正。學習的紀律性、自覺性差,如遲到、曠課、逃課,甚至曠考、考試舞弊等。表面上看,似乎大學生的學風問題很多很復雜,但最突出、最集中的問題還是學習紀律問題。在處理學生學業成績問題的過程中,我們注意到,那些學習成績差的學生,除了學生本身基礎較差的原因外,還有一些共同原因就是長期逃課、曠課,不認真完成作業,學習完全處于一種無政府主義狀態,想學即學,不想學就不學,缺少約束性和自覺性。沒有嚴格的學習紀律,就沒有學生良好的學習行為習慣。
3.學習方法不科學。只注重理論學習,不注重社會實踐,社會實踐是大學生得真知,長才干的重要載體和渠道,大學生也有了解社會的強烈愿望,但往往想的多,做的少;學的多,用的少,不能夠將理論和實際很好的結合起來。大部分學生所期望的社會實踐是學校統一組織、老師親自帶隊、自己現成參加的活動,而要自己籌劃、組織社會調查,他們往往畏難怕煩,不愿深入基層,對于老師布置的課外作業,上網下載一篇文章應付一下,草草了事。
4.學習環境不和諧。由于現代社會商業氣息過于濃厚,就社會環境而言給學生帶來一定的負面影響。如學校周邊的網吧,雖然給學生提供了上網學習的機會,但更多的是讓一些學生沉溺于虛擬的網絡世界。又如一些商業網點,雖然給學生生活帶來了一些方便,但也因為管理不善給學生帶來一定的傷害和引發一些治安問題。校園環境也會影響學風,比如課堂上老師正認真講解,突然聽到手機鈴聲和學生忘乎所以的講話聲;老師就課堂內容提問,下面鴉雀無聲;在圖書館、自習室,談情說愛的學生當眾親昵;有的學生過分講究吃喝、打扮,攀比心理嚴重;有的學生歧視貧困落后地區的同學等等,凡此種種,不僅有損大學生形象而且不利于良好學風的養成。
二、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引領學風建設
要樹立良好的學風必須要有正確的價值導向。胡錦濤同志提出的“科學發展觀”不僅體現了與時俱進的時代精神,也體現了社會主義價值觀的鮮明導向;不僅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指導方針,也為高校樹立良好學風提供了強大思想武器。
1.“以人為本”是學風建設的指導思想。這就要求我們需要本著“一切為了學生,為了一切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的工作宗旨,以培養學生成人成才,全面提高綜合素質,提高在未來市場中的競爭力為總目標。首先要考慮大學生的個體差異,不能單純采取統一模式的教育管理方法,要全面細致地觀察分析每個學生,注意開發其潛在素質的閃光點,因材施教;其次要重視大學生的內在心理需要,大學生的內在心理需要是其接受外部教育管理的根本前提,只有教育管理的內容與方式滿足大學生的心理需要,并經由各種渠道進入大學生主體視野,才能促進大學生通過各種途徑去接受和實踐。
2.“全面、協調、可持續”為學風建設指明了方向。高校應該培養大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將學生培養成“應用型、復合型、創新型、國際化”的專門人才。協調好理論教學和社會實踐的比例關系,不僅讓學生掌握專業理論知識,還要提升學生的實踐水平,提高學生相應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另外在課堂上不僅講授基本知識,更重要的是教會學生如何學習,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今后學生走上社會崗位以后仍然可以具備學習本領,形成終身學習的學習機制。
三、構建有利于良好學風形成的系統工程
學風狀況是高校學生工作狀況的集中體現,它是學生工作質量評價的客觀依據,是學校辦學水平和社會聲譽的重要標志。然而,良好學風的形成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多方協同,系統建設。
1.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讓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成才觀。抓住五四運動90周年、紀念建國60周年、西藏民主改革50周年、紀念澳門回歸10周年等重要節慶的有利契機,在大學生中深入開展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充分利用“明德講堂”、“博雅講堂”等校內外教育平臺,周密部署,精心組織,認真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使其充分發揮引領、示范和輻射作用。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為主線,加強大學生政治理論學習。認真組織大學生特別是大學生黨員深入開展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精心組織學習資料、積極創造學習條件、不斷豐富學習形式、認真做好學習指導,努力營造濃厚的學習氛圍,努力增強學生自覺用科學發展觀指導實踐的能力。
2.重視開展大學生職業發展教育。逐步在各院系推開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輔導,利用新生入學、開學、畢業等節點對學生進行職業發展指導,舉辦培訓班,聘請大學生就業創業導師開展政策宣講和就業指導,開展優秀大學生就業報告會、大學生就業座談會、勵志講座等,通過各種形式提高大學生的就業能力、創業素質。在舉辦活動過程中要強調引導與服務的思想,多從學生成才與就業的角度去開展教育。教育活動要思路清晰、重點突出,還要緊緊圍繞成才與就業這個重點,狠抓學風建設,著力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把學生的精力和注意力吸引到學習上面來。
3.嚴明考勤紀律,整治課堂秩序。不定期組織全體學生工作者進行全校性集中聽課,并將聽課情況、課堂紀律情況作為學風建設先進院系的重要標準之一。積極做好學生早鍛煉、早自習和晚自習考勤工作,并建立通報制度,對違反學校考勤制度的學生進行教育和處理。認真落實輔導員聽課制度和學生談話制度。加強課堂基本規范宣傳教育,使學生知曉學校的課堂要求,積極開展思想教育活動,采用各種方式改變部分學生的生活習慣,從源頭上解決在教室吃東西、打電話等劣習。對課堂秩序不好的班級進行通報,必要時進行曝光,并取消評優評獎資格。對長期不能得到糾正的班級和課程,要派出督導組,限期糾正。將班風與輔導員考核掛鉤,進一步調動輔導員參與學風建設的積極性。
4.加強專業指導,加大實踐力度。以學生的全面發展為目標,探索和實踐新的教學管理模式。比如進一步完善學分制,按照市場的要求,拓寬專業設置口徑,充實專業中的主干及相關課程,增設一些社會急需的專業。通過多種開課方式,減少部分重復和過多的理論課,增加實用型、技術型、研究型教學內容,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要。加大學生參與社會實踐的力度,推動學生走入社會、了解國情、增加技能,促進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和綜合素質進一步提高。加強對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指導,開展學生暑期社會實踐論文評選和表彰活動,鼓勵學生平時利用課余時間參加社會實踐活動。
參考文獻:
[1]李 煒:關于大學生優良學風建設的思考[J].江蘇高教, 2006,(4)
[2]尹燕萍:關于高校強化學風建設的思考[J].理論研究, 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