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市場經濟和高校擴招的背景下,社會對高職高專畢業生職業綜合素質提出新要求,也對當前學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筆者結合貴州商業高等專科學校實際,立足學生職業綜合素質的培養,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對思想政治工作的內涵進行了新的詮釋,為思想學校政治工作的開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關鍵詞] 職業素質 思政教育 途徑
當前,在經濟危機和高校擴招背景下,高職高專畢業生就業形勢越來越嚴峻,就業是關系到國家政治穩定的重要因素之一,而今在很多報紙雜志上,都將高校畢業生與返鄉農民工的就業問題相提并論,可想而知高校畢業生也成為了像農民工一樣的需更多社會關注的弱勢群體。一個國家的振興發展要靠一代代青年,也即是高校畢業生,而今的就業狀況卻極為不理想,這一實際導致了當前大部分在校生看不清自己的方向,從而迷戀起網絡、游戲以及虛幻的生活方式。因此,當前對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尤顯重要,且頗具挑戰。
一、當代大學生的窘境——社會的發展和市場的競爭對學生職業綜合素質提出了新的要求
改革開放后,我國的就業體制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實施“三結合”就業方針,觸動“統包統配”制度。即就業由“一扇門”——“統包統配”,向介紹就業、自愿組織起來就業和自謀職業相結合的“三扇門”轉化。第二階段:正確認識勞動力商品屬性,確立勞動力市場名稱,將勞動力作為特殊的商品來對待,從而為我國勞動力市場的發展創造了條件。第三階段:確立新時期的就業方針,堅持就業的市場化進程。1998年6月,中央10號文件提出了“勞動者自主擇業、市場調節就業、政府促進就業”的新時期就業方針,這標志著我國就業政策更加開放。
大學就業制度直接引導著學生學習發展方向,在78年前的大學生計劃招生,公費讀書,畢業包分配,在此境況下,學生的學習理念是學好本領為社會服務,到處可以看到這樣的景象:“我們都是‘社會主義的螺絲釘,哪里需要哪里擰’,一次分配定終身。”因此學習核心就是專業學習、培養職業道德,而沒有過多地談及素質教育或者說職業綜合素質;改革開放30年來,由于就業制度的變化,尤其是近十年來高校擴招,加劇了就業的形勢。2009年,84萬應屆畢業生放棄高考,近年,高校畢業生失業率達40%,即使參加高考的考生減少了,大學每年都也會有足夠的生源,在就業的雙向選擇的機制下,大學的責任和壓力會相對減小,而所有的上學的經濟負擔和失業風險壓力幾乎都由學生和家庭承擔。在此種情況下,高職教育應該出招,真正對學生負起責任來。由于畢業生數量一年比一年多,畢業生就業已成為買方市場,而買方對畢業生的素質要求越來越高,因此大部分在校生只有不斷提高自己的職業能力和素質。在此種情形下,高職高專教育應立足于培養學生職業綜合素質,注重打造職業形象設計和職業道德教育,提升學生職業綜合素質,打造職業人,從而復歸高等教育的本來面目,即專業載體+綜合能力+方法學習,通過學生職業綜合素質的培養,真正實現高職高專教育的功能。
二、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推進高職高專思政工作,提升學生職業素質
高職高專學生的職業素質直接關系到畢業生就業情況和地方未來經濟的發展速度。職業素質是指勞動者在一定的生理、心理的條件基礎上,通過后天的社會教育、勞動實踐和自我修養等途徑而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在職業活動中發揮作用的內在品質和技能。綜合各研究者觀點,筆者認為,職業素質主要包括政治思想素質、專業素質、學習和創新能力、溝通能力、心理素質、身體素質、道德素質以及人文素質等。目前,很多用人單位最看重的畢業生素質是:責任意識、敬業精神和團隊合作能力。因此,思想政治應調動人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為人的全面發展創造條件,其終極目標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
1.思政教育堅持以學生為本,開展個性教育
科學發展觀核心是以人為本,教育要以人的發展為中心、“以人為本”, 就是尊重人的個性是人的生理和心理狀況的現實,以人為現實為出發點,突出人的全面發展,發掘人的潛能,尊重人格和合理需求,充分發揮人的主體性,社會的普遍要求轉化為學生成長的自我要求,使學生個性化發展和社會化發展達到和諧統一。要正確處理個性發展和全面發展的關系,充分認識全面發展是具有個性的全面發展,沒有全面發展的個性發展,可能是一種畸形發展。思政工作者要充滿愛心,關心學生學習、生活、思想等方面存在的問題和困擾,做到解疑釋惑,排憂解難,以情感人,以理服人。要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因材施教,為學生個性發展和創新能力的培養營造寬松的環境。
2.堅持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樹立全員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理念
要構建和諧校園,培養學生職業素質,促進大學生健康的發展,思政工作者要樹立全員育人的意識,理順各種關系,組成以黨總支為核心,以學生黨支部為主體,以專職輔導員和專業教師為骨干的思想政治工作體系。要建立一支高素質的思想政治工作隊伍,加強專業課教育的育人功能、充分發揮“兩課”教育的主渠道作用、提高管理人員、服務人員的整體素質和育人意識,努力營造一種積極向上、健康有益的和諧校園文化氛圍,真正實現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環境育人、全員育人和全方位育人。
3.統籌兼顧,正確處理思想政治工作與教學的關系。
樹立思政工作服從服務于教育教學工作,這是思想政治工作保持強大生命力的先決條件。只有僅僅圍繞人才的全面發展的目標,提升學生職業綜合素質和就業競爭力,才能使思想政治工作滲透、融合到學校的教育教學中去,真正解決思想政治工作與教育教學工作“兩張皮”的問題。
4.在思想政治工作“務虛”與“務實”的辯證統一觀的基礎上大膽務實
要敢于承認和充分認識思想政治工作是以“務虛”為主、“務實”為輔的一項潛移默化的工作,是靠“務虛”來解決人們的理論觀點、思想認識、政治覺悟等方面的問題的。在我校開展“黨的基層組織建設年”活動中,我們積極探索黨建創新項目工作,創新了一系列思政工作的活動載體,有學生感恩教育為主題的“滴水傳情,感恩關懷”幫扶農民子弟的教育活動、有以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為主題的“紅色之聲合唱團”、又以培養學生溝通交流能力的“校園和諧號”寢室建設、有以培養職業道德為主題的“誠信塑品”教育實踐活動。教職工和學生在其中提高了思想認識和政治覺悟,在汶川地震捐款中我校師生踴躍捐獻出自己的愛心,在全員育人上全體老師積極參與系部建設、不斷提高教學質量、利用各種途徑拓展學生實習實訓基地、開展以“三下鄉”、“四走進”等活動,提升學生思想政治修養和職業綜合素質。學生就業競爭力有了明顯提高,就業狀況有了顯著改變。
三、立足職業素質培養,創新思政工作的載體
1.以職業生涯規劃為主線全面實施職業素質教育,推進思政教育工作
根據學者調查研究,發現高職高專學生對職業生涯規劃的重視程度不夠,為此,思政教育工作者應作為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引導者和指導者,在開展教育活動中始終貫穿職業生涯規劃這一思想。大學生職業素質培養是一項系統工程,它貫穿于學生的整個大學生涯中。我們要做的一切工作都應該緊緊圍繞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這一主線,緊扣培養目標,結合專業特色,制定學生職業綜合素質培養方案,對各個年級學生應分階段、有針對性地進行全面素質培養。大一強化對學生理想信念教育和能力素質拓展,鍛煉其綜合能力,大二以強化專業學習和專業技能、明確職業發展規劃教育為重點,大三做好畢業班學生的就業、擇業與創業教育,通過引導學生進行職業生涯規劃,通過一系列的培養和鍛煉,使他們對自我有更清楚的認識,清楚自己喜歡干什么,能干什么,將來準備干什么,進而確定自己的人生目標,當每年目標甚至每個月的目標、每天目標都很清晰時,學生就不再迷茫,不再慵懶無助而整天沉浸在網絡、游戲中。
2.開展誠信塑品,加強職業道德教育
職業道德教育是職業教育的核心,社會對人才有這樣的評價,“有德有才是正品,有德無才是次品,無德無才是廢品,有才無德的是危險品”。企業是把“德”看作第一位的,選擇人才都把“德”作為第一要素。在開展思政教育工作中,我們通過專題講座和典型事例,幫助學生擺脫急功近利的功利主義思想,自覺增強誠信意識;引導學生進行客觀、公正、真實的自我推薦,具備嚴肅、認真的簽約態度;教育學生認識誠信在個人發展中的重要性,規范學生的擇業行為,減少畢業生在就職過程中對自薦信、推薦表、各種獲獎證書等材料進行造假及簽約過程中的違約現象。同時開展 “誠信塑品”活動,對大一大二學生加強專教育業和職業道德教育。我校始終把學生專業素質和職業修養放在首位,為了更好地實現“以就業為導向,以能力為本位,以質量求生存,以特色求發展”的辦學理念,秉承“尚信塑品,致用立身”的辦學思想,通過鼓勵廣大師生積極參與,圍繞活動主題、結合中心工作、立足于教學、教研等任務,有計劃、有目標開展對學生“誠信品格”、“做人做事”思想道德的培養,以財務會計專業為例,通過學生個人申請、班級推薦,組織系學生黨員和入黨積極分子,開展財務報表分析社會實踐活動立項;黨員教師設計組織學生開展財務報表分析的社會實踐與調研活動方案;組織學生搜集上市公司或省內大中型企業的財務報表及相關資料,并對其進行歸類、整理,制作案例及PPT,從而對學生做了形象生動的專業教育和職業道德教育。
3.以就業為導向,強化實踐教學,走“工學結合” 的職業技能培養之路
遵循職業技能訓練和崗位能力培養為中心組織教學的原則。學校和企業建立產學合作利益共同體,簽訂協議,把學生的實習實訓納入企業的人力資源培養規劃中。工學結合是一種將學習與工作相結合的教育模式,主體是學生,以職業為導向,充分利用學校內外不同的教育環境和資源,互相補充、各自發揮作用,將以課堂教學為主的學校教育和直接獲取實際經驗的校外工作有機結合,培養專業技能。利用ERP沙盤的思維方式,模擬真實的企業環境,營造真實的企業氛圍,使安排的實訓項目要成為體系,滿足專業教學培養目標的要求、滿足學生未來在不同企業、不同崗位的主觀和客觀的心理預期的要求。逐步從“2.5+0.5”過渡到 “2 + 1”人才培養模式,把企業崗位需要的知識、技術納入教學內容,在第三年學生以企業員工的身份進入企業進行頂崗實踐,企業制定培養方案,實習學生分階段進行考核,擇優轉正錄用,實現實習、就業的一體化。學生可以通過“工學結合”提高職業素質、綜合素質和就業競爭能力,企業可以有目的地培養、選擇企業所需的高技能人才,可以減少培養成本,同時承擔社會責任。但要真正實現走“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之路,需要學校相關部門的配合協作,真正落實學分制,實現彈性學分,優化教學管理;加強實訓基地建設,建立緊密的校企合作關系;學習注重專、兼職教師的培訓與引進。
4.思政教育要進一步加強心理素質訓練,提升就業心理調適能力
培養大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之一。隨著高校教育改革體制的深入,高額學費帶來的經濟壓力、激烈競爭帶來的學習壓力、高校擴招和雙向選擇帶來的就業壓力,學生的心理狀況出現了種種問題。學生心理問題已逐漸凸現為新時期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難點和重點,根據個年級階段心理發展需要組織設計和開展教育活動,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緊密結合,根據大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和教育規律,制定大學生心理健康計劃,確定相應的教育內容、教育方法,重點幫助大學生培養良好的心理品質和優良的品格,增強大學生克服困難、經受考驗、承受挫折的能力和面臨就業的心理調適能力。鼓勵、引導大學生發揮長處,合理競爭,取長補短,共同進步。
參考文獻:
[1]張 敏:促進就業:“統包統配”成過去,工人日報, http://acftu.people.com.cn/GB/67561/8601022.html,08.12.30
[2]郝鳳茹:職業精神[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3]何遠亮 李景國:論構建和諧校園中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創新[J],重慶大學文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9
[4]畢 葉:以職業生涯為主線,全面實施職業綜合素質教育[J],中國大學生就業,2007.4
[5]李長春:加強產學研合作促進高職會計的健康發展[J],經濟師,20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