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當網絡泛在化已經實現的時候,只提供基本接入能力的運營商必然被通道化,但運營商完全有能力在基礎網絡的基礎上架設包含感覺神經元、中央處理器和運動神經元的智能層。
王煜全
FrostSullivan
首席咨詢顧問本文作者信箱yuquan.wang@frostchina.com
最近由于工信部部長李毅中先生和中國移動董事長王建宙先生的高調宣傳,有兩個名詞在IT界迅速竄紅,那就是“智慧地球”和“物聯網”。
其實,“智慧地球”和“物聯網”都只是現象,真正值得關注的,是如何使“智慧地球”得以實現的現象后面的體系架構,以及由此現象帶來的對經濟、社會、文化等各個方面都產生重大改變的意義。
從如何實現的角度,李毅中部長給出了一個簡單的解釋:把互聯網和“物聯網”結合起來就是“智慧地球”。
不過,二者如何結合,卻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就像我在前文中討論過的,智慧存在于連接之中,在大腦中是這樣,在網絡中也是這樣:如果連接合理,智慧就得以展現;如果連接不合理,反倒會出現混亂,例如出現得越來越頻繁的“網絡暴民”現象。
因此,對于如何成功地架構未來的智慧網絡,以實現“智慧地球”的目標,三個方面的思考是不可或缺的:如何建立網絡的閉環反饋系統、提高網絡的智能處理能力和自學習機制以及發掘主導的應用。
我們先著重談談第一點。對于網絡來說,智能化的實現有賴于建立起具備感覺神經元、中央處理器和運動神經元的應用的閉環反饋系統。
我給電信運營商做過很多年的咨詢,其中被問到最多的兩個問題就是:“如何避免運營商被通道化?”和“如何能在和手機廠家的競爭中保持優勢”,我的回答是:未來當網絡泛在化已經實現的時候,只提供基本接人能力的運營商必然被通道化,但運營商完全有能力在基礎網絡的基礎上架設包含感覺神經元、中央處理器和運動神經元的智能層。
在這個閉環系統中,感覺神經元和運動神經元的布設是很難做到的事情,而對運營商來說卻相對容易。
例如,分眾傳媒的液晶屏如果能聯網,就可以被看作是系統的運動神經元,而如果這些液晶屏是由運營商來布設的話,廣告信息的提供完全能做到更加智能。
同樣,日本已經廣泛實現了基于RFID的手機小額支付體系的建設,人們去零售店買東西可以不用帶錢包,只要把手機往RFID支付終端上一放,錢就自動支付了。類似的應用將來會越來越多……
當這個智能層建立起來之后,運營商的新的競爭力也就自然而然地建立起來了,那就是,為社會提供智能化的綜合服務平臺,或者叫做“智慧地球的運營者”,到那時,終端的競爭自然不再可怕了。
當然,如果運營商不能完成這個智能層的布設,那無疑就給未來的創業者們留下了極好的創業機會。
除了兼具感覺神經元、中央處理器和運動神經元應用的閉環反饋系統,要成功建構智慧的網絡,提升其智能處理能力,還需要建立網絡的自學習機制。智慧其實是建立模式和基于現有輸入識別模式的過程,我們在網絡分析中對模式的建立越成功,網絡就越有智慧。
而具備了自學習機制的網絡,如果有大眾廣泛需要的主導應用,智慧網絡體系才能順利建立起來。這些,我們將在下期詳細講解。敬請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