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的含義從來不像字面看上去那么簡單。”曾經締造了“長尾理論”的克里斯-安德森又一次開始呼喊。一種商業模式既可以統攝未來的市場,也可以擠垮當前的市場,“免費”就是這樣一種商業模式,它所代表的正是數字化網絡時代的商業未來。
究竟什么是免費的商業模式?安德森在其新著《免費:商業的未來》中介紹,新型的免費的商業模式是一種建立在電腦字節基礎上的經濟學,而非過去建立在物理原子基礎上的經濟學。這是數字化時代獨有的特征,如果某樣東西成了軟件,或者干脆是一個互聯網應用,那么它的成本和價格也會不可避免地趨近于零。
但免費現象的根本問題在于真正的免費如何贏利。只有當免費的過程本身創造了新的價值,當免費過程中的所有參與者都能分享到這份創新價值,免費才是可行的,贏利的。
譬如說Google,其免費為互聯網用戶提供了最強大的搜索引擎,同時巧妙的把流量變現,成為了互聯網領域最大的贏家。
在祖國華誕60周年之際,考慮“免費”別具意義。如果免費模式能夠創造更多的價值,它能否為中國的信息化描繪一個充滿希望的未來?
互聯網以及移動互聯網正在給人以新的希望。基礎服務免費,增值服務收費的新模式正在讓“免費”發揮出更大的價值。騰訊、盛大、阿里巴巴、巨人網絡都在利用“免費”盤活自身增值業務,從而開辟了第三贏利空間。
然而,互聯網公司并非“免費”的專利。安德森不厭其煩地列舉了過去100年來,商人們創意并熟稔的種種手法。比如男性剃須刀廠商金·吉列,采用“買刀片,送刀架”的模式,迅速成為暢銷品;或者大大小小餐館門口掛著的活動標語“滿100,送30”、“啤酒免費暢飲”……
越來越多的傳統企業開始理解并采納“免費”模式,或者稱其為互聯網模式。“免費”是互聯網的精髓之一,也是營銷的精髓,免費背后往往隱藏著多條價值鏈。信息化則讓這些價值鏈更快的彰顯出來。電子商務就把溝通與物流的成本降到最低,甚至在有些情況,物流成為了交易的“免費”附屬,但這背后,則是交易規模的進一步擴大。
如今,最有意思的商業模式就是利用“免費”來賺錢。不論早晚,各家公司都要找到各種方法來利用好“免費”或者與它競爭。“免費”正在成為一種潮流,就想安德森說的那樣,贏家面向大多數人提供產品和服務時折本,通過向少數客戶提供有效服務彌補損失,搭便車問題屬于免費午餐的陰暗面,但對于互聯網來說,搭便車遠稱不上問題,因為大量消極顧客正是對少數做出貢獻者的回報。
全世界各行各業聯合起來,internet一定會實現。這是《互聯網周刊》的愿景,也是時代的召喚。
當互聯網以及移動互聯網的藤蔓深入到各行各業內部,免費模式將進一步擴大化,行業間或將會以更開放的姿態利用“免費”獲取共贏。因為,免費與中國文化的兼容度,要遠遠高于與美國文化的兼容度。企業家最需要思考的,或許就是“免費”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