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現搜索引擎與電子商務的產業級融合;將90%企業不打廣告盲目生產銷售。變為90%以上企業通過窄告一對一營銷,對年輕一代來說,方為真正革命。
李開復選擇了離開谷歌。經歷過蘋果、微軟、谷歌的華麗轉身,李開復無疑已成為大學生寄托成功夢想的一線偶像。在當年的“打工女皇”吳世宏淡出人們視線之后,中國青年迫切需要這樣的偶象,指引個人成功之路,相信李開復在這方面也會十分勝任。
不過,談“李開復之后搜索引擎的方向”,并不是說李開復對搜索引擎這個行業有多么重要。李開復在谷歌中國任上的成績不錯,令其主要業績翻了一番。但放在IT業的“搜索引擎歷史”中,李開復的名字是看不見的,這點不同于對超鏈分析深有研究并曾深深影響INFOsEEK的李彥宏。李開復無論在微軟,還是在谷歌,看來都不足以“全面掌控”戰略發展方向,更象是頂層“交辦任務”的總牽頭人。只是,李開復的離開,適逢搜索引擎發生歷史變局的前夜。我個人認為,李開復離開前,搜索引擎基本還處在“原始社會”階段(雖然李開復對此不需要負什么責任);而從今以后,搜索引擎面對的問題——不如說是12歲至18歲間的下一代國家首富們面對的問題——如何使之進入“以人為本”的現代文明狀態。
借李開復離開這個時機我想談談這個問題,不是因為了解技術,而是純粹作為一個使用者,反映一個對搜索引擎“原始”現狀深為不滿的消費者的需求。
搜索引擎文明化第一個沒解決的大方向上的問題,是根本技術路線問題。現有搜索引擎——無論是Inktomi(Yah00)、INFOSEEK(baidu)、Google——對人的理解,從頂層設計看是不中正的,過于偏向“人是機器”的一面,而無視了人的“濕”(生命性)的一面,這是要寄托于下一代信息與生命技術融合才能解決的問題。
從表面來看,搜索引擎技術只是技術問題,但其大的發展路徑背后受技術哲學的支配。有什么樣的對人的根本理解,就有什么樣的技術。人工智能哲學在根上沒有解決的問題,在搜索引擎技術路線選擇上,同樣突出反映出來。以Google們為代表的“老一代人”為例,思維始終陷在“人是機器”的大思路中,反映在技術路線上,就是片面依賴數學算法而形成對人的另一面——從經驗到直覺——把握上的大片盲區,甚至根本不覺得感性有什么重要性。這條路走到黑,就會反映在如下的笑話中:你在Google上列出算式回車后,會得出如下荒謬的結果: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8=0(而減少一位后,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8=L)。說明機器計算總有一個極限,解決不了在人的直覺中很簡單的問題。下一代要成為首富,肯定不是靠模仿這條路子(雖然計算派也會繼續發展),而是腦筋急轉彎,搶先在頂層猜出“人是什么”這個斯芬克斯之謎,然后再想還有沒有別的路線可走。
我認為中國科學院一位專家的判斷是符合這個方向的: “基于統計和經驗的方法在超出傳統機器學習的范疇之外也發展出一些獨特的方法和技術,這些應用將會使下一代搜索引擎在技術上取得突破。”認識到人既有理性的一面(可以數學化、機器化),也有感性的一面(需要交互、錨定),也許并不是再發明個“經驗算法”,而是要考慮如何把“算”法與“心”法有效聯接。例如諾貝爾獎獲得者卡尼曼通過經驗參照點(可以在EMC的存儲中,或IBM的智慧地球上)的感性選擇,經過框架(規則庫)沉淀,再進入(機器可計算的)理性選擇,就較好處理了感性選擇與理性選擇的關系,而不是一根筋賴在數學計算上。
作為使用者,我現在用著搜索引擎,就好象用周口店人取火的木頭,橫豎不好使。我為什么要用瀏覽器搜索,而不能用統計軟件來搜索呢?利用后者的神經網絡、關聯規則、決策樹等功能,我本來可以從一大堆無關的現象中,透視事物內在聯系;我用搜索引擎查找科研文獻時,為什么不能象在CNKI服務中通過引用關系,在思路上靈活轉換要導向的問題呢?我不是刁民,我無非是在和一般使用者想著同一件事:只想得到想要的。
其它學科關于心智成本、理性與經驗關系的思考,要比搜索引擎行業對人的理解成熟得多。我以為下一代存在的最大機會,是平衡考慮人是什么的問題。連人是什么都沒有搞懂,還搞什么技術呢?
搜索引擎文明化第二個沒解決的大方向上的問題,是軟件與人工服務結合的問題。搜索引擎業在心物二元、機器至上的大思路指導下,就容易產生輕視人工干預的傾向。這與下一代Saas和眾包的潮流是不符合的。Google近年突出的進步,是在平臺與增值業務分離方面邁出了實質步伐(而百度顯然還局限在競價排名這種平臺與增值不分的陳舊思路里),但如何實現軟件服務化,特別是將濕件整合進商業模式,還有較長的路要走。Google倡導的云計算是好東西,但主要是技術層面的云計算,而人這一層面的云計算(如眾包)明顯不足。作為產業領袖來說,這種問題還是出在技術決定論上。下一代的機會在于,要有針對地在Google“心一物”二元論的基礎上,思考如何向“心”(也就是濕件,如SaaS和眾包)的方面靠。 搜索引擎文明化第三個沒解決的大方向上的問題,是從技術融合、業務融合向產業融合轉變的問題,具體來說是搜索引擎與電子商務在產業水平甚至更高水平的整合問題。站在這一代人的角度看,似乎Google的商業化已經很成功了,后人沒有多少機會了。但站在歷史前方看,Google模式仍然是漏洞百出的。最集中的一點是,搜索引擎產業與電子商務產業,至今還是兩大產業,而非同一個產業。這種狀態可以被這一代人容忍,但對下一代來說,是可忍孰不可忍,應該要用大思路、大氣魄、大創新來解決這個問題,實現技術與商業在商業文明層次上的徹底融合。按這個標準衡量,Google在從廣告向窄告、銷售向營銷以及它們之間的融合創新上,已呈現某種暮氣,需要年輕一代進一步發揮戰略想像力,實現更大突破。這種突破的最終標準,是看在宏觀上能不能實現對占一國GDP@45%N50%(以諾斯測算的美國標準)的交易費用進行重新配置;對應中觀,就是搜索引擎與電子商務的產業級融合;對應微觀,就是將90%企業不打廣告盲目生產銷售,變為90%以上企業通過窄告一對一營銷。這將是真正革命。
除了Google,關于谷歌中國,我覺得在用戶只及百度1/3規模時談是否打破了跨國企業不勝現象為時過早。中國互聯網已經大到任何美國企業把它當作邊緣市場將無法應對的程度。三年之后,中國互聯網還會發生一次更深刻的變化,能否理解中國變化的含義,決定包括谷歌中國在內的“外來和尚”的“經”到底管用不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