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讓世界感動之當年流行
穿蝙蝠衫,戴蛤蟆鏡,喝桔子汁,吃跳跳糖,聽小虎隊,學霍元甲,看白娘子,玩任天堂??吹竭@些略顯滄桑的詞語,你的思緒是否叉回到了那個清純叉青澀的年代?我們曾經走過,我們不會忘記。在接下來的頁碼中,你會看到很多熟悉的人、事、物或者心靈片刻的激動,但不知不覺中,這些已經成為印刻在我們每個人心底的集體記憶,就讓我們一起追憶那些令人感動的點滴片斷吧!
50年代流行關鍵詞:中山裝、布拉吉、四聯美發店……
全民中山裝
50年代,穿衣打扮與革命緊緊聯系在一起。開國大典時,新中國的領導人第一次在天安門城樓上集體亮相,毛澤東和他身邊的領導人穿中山裝的形象,更是引起世界矚目。中山裝,成為中國最莊重也最為普通的服裝。那時擁有一套毛料中山裝是令人羨慕的事情。而在中山裝的右上口袋插上一支甚至兩支鋼筆,則是有知識、有文化的象征。
姑娘都愛布拉吉
大街小巷、建設工地,上至知名女性、社會名流,下至基層女工,都曾穿過“布拉吉”,甚至幼兒園的小女孩也會有—件屬于自己的“布拉吉”。“布拉吉”本是前蘇聯女子的日常服裝,后來成為中國最受歡迎的女性服裝,一群年輕的女孩子,臉上寫滿笑容,身上洋溢著青春的活力,梳著油黑的大辮子或劉海齊眉的短發,穿著五顏六色的“布拉吉”,嘴里唱著流行的歌曲,投身于新中國百廢待興的建設之中。
手藝長青的四聯美發店
四聯美發店開張時,全國獨一份的10把美國進口理發椅已成了人們談論的話題,更別說上海師傅帶過來的新潮發型了,單是一手拿滾刷、一手吹風的手藝就夠看頭了。那會兒,京城有點名兒的理發館剪個頭4毛錢,到四聯理發8毛。顧客理了發出來,看起來活潑、精神、利落。這燙發、吹風的手藝直到今天都是四聯的招牌。
50年代通訊和數碼
通訊基本靠吼收音機開始起步
“交通基本靠走,通訊基本靠吼,取暖基本靠抖,治安基本靠狗。”這則幽默小文的第二句,也是50年代中國大部分地區通訊工具的真實寫照。建國之初的通訊可以形容為“一窮二白”。那個時代交流與通訊基本都用信件形式傳遞信息。人們獲取信息的途徑大部分都來自村里大隊的大喇叭廣播,收音機也剛開始起步和發展。50年代初,南京無線電廠國內首家研制生產了全國產化電子管五燈廣播收音機。1956年1月11日,毛澤東主席視察南京無線電廠,參觀了收音機生產線,看到國產化收音機十分高興并鼓勵再攀技術高峰。
70年代,是一個轉變的時代。70年代最重要的事,是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中國進入了改革開放新時期。國家和人民的新生活重新開始了。70年代流行關鍵詞:喇叭褲、黑白照……
壓箱底的喇叭褲
中國敞開對外大門時,恰值喇叭褲在歐美國家接近尾聲但仍在流行的時候,中國青年幾乎在一夜之間接受了喇叭褲并迅疾傳遍全國,可謂一種所向披靡的時尚。喇叭褲可以說是70年代最流行的服飾樣式,它改變了數十年的整齊劃一和單調乏味,也成為這個時代的象征。
鮮艷的黑白照片
70年代,高級知識分子和文藝界名人是照相館的主要消費者。當年活躍在銀屏上的謝芳、田華、王曉棠等,都是照相館的???。照相館師傅拍完照片,會把拍得較好的照片拯0照相館門口的櫥窗里展示。來來往往的人們紛紛圍著櫥窗看,有時候圍觀的人太多甚至需要警察來維持秩序。大家也都把自己的照片能掛在櫥窗里展示看作是無上光榮的事,就好像如今的追星。
70年代通訊和數碼
光纖通信實現索尼初涉中國
70年代玻璃光纖拉制成功,使光纖通信得以實現。同步衛星發射成功,衛星通信對國際通信和電視轉播做出了巨大貢獻。在那個時期中國電子工業也逐步成長,1978年的銷售收入達到了14.5億元人民幣,一些國外知名消費電子廠商和中國企業在國內市場開始得到發展。日本索尼公司便在中國開展業務,并先后在北京、上海等四個城市設立了代表辦事處。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被認可,改革舉措向縱深推進,深刻影響著人們的衣食住行。人們習慣消費,崇尚消費,更加懂得享受生活了。
90年代流行關鍵詞:渴望、白領、數字化生存……
萬人皆《渴望》
1990年,中國第一部室內劇《渴望》誕生,一時萬人空巷。武漢市有個區停電,《渴望》看不著了,市領導的電話都被群眾打爆了。人們記得當時一句話:“舉國皆哀劉慧芳,舉國皆罵王滬生,萬眾皆嘆宋大成?!?/p>
令人羨慕的白領生活
1995年1月26、27日,上海《青年報》刊出《大陸首次白領公眾調查》。一般認為, “白領”是領先潮流的一族,過著錦衣玉食的生活,用各種最新款數碼產品武裝自己。白領在生活情趣上喜歡咖啡、家居、紅酒、茶、筆記本電腦等;喜歡旅游;服裝方面不求最貴,但求自我風格;重要特征是至少精通英語;喜歡AA制……
預見數字化生存
1996年,美國尼葛洛龐帝教授出版的《數字化生存》一書暢銷全球。本書描繪了數字科技為我們的生活、工作、教育和娛樂帶來的各種沖擊和其中值得深思的問題,是跨入數字化新世界的最佳指南。作者向我們展示出這一變化的巨大影響,威為進入21世紀前的必讀指導。
90年代通訊和數碼大哥大很洋氣DC很新鮮
90年代,通訊行業就是改革開放的先行者,許多人腰間跨上了BB機,因為東西比較貴重而且新奇,因此,一旦傳呼信號呼叫時,很多人為了炫耀還要故意裝作聽不見,讓它多響幾聲……沒過幾年,開始流行“大哥大”,看電影那些老板們拿著“大哥大”,多氣派!90年代末,數碼相機開始進入中國市場。中國數碼相機市場起步較晚,大約是在1996年下半年下開始形成的。最早在市場上出現的是柯達和卡西歐,由于技術方面的限制,當時產品的像素級別一般都在50萬左右,價格約為8000元。隨后一年時間內,雖然由于各方面原因,數碼相機市場的發展非常緩慢,但是畢竟已經在消費者中具有了認知度和一定的消費群體,這就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國際品牌開始紛紛介入中國數碼相機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