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軟和Google都對并購樂此不疲。微軟就像A輪投資者,經常收購快速成長型公司,而Google則更像天使投資人,喜歡還沒有成型的早期公司。
很少有人能像蓋茨那樣敢對微軟的錯誤進行刻薄的批評。2005年1月28日,在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上接受媒體采訪時,被問到1998年就推出搜索服務的微軟為什么在早期一直依賴其他公司搜索技術授權,蓋茨很坦白,“我們過去非常愚蠢。”根據知名分析調查機構comScore Networks的統計,在2004年12月,Google在美國搜索市場的份額為34.7%,雅虎為31.9%,依靠雅虎技術授權的微軟MSN搜索為16.396。而更早前,微軟還依托了Inktomi和Alta Vista的搜索技術。
對于這種局面,前微軟員工、西雅圖商業專欄作家羅伯特·福特納認為,微軟犯了一些錯誤。當雅虎開始提供搜索業務并變得龐大時,微軟錯失了進入搜索領域的機會。微軟更大的錯誤則是,“沒有開發像Google那樣的自有搜索算法。”
微軟以并購彌補不足
事實上,早在鮑爾默剛剛擔任微軟CEO的2000年,Google的搜索業務還未壯大時,微軟便啟動了一項名為“關鍵詞”(Keywords)的研發項目,并得到了部分廣告主的支持。但不久之后,微軟高管層因擔心該項目會影響到其他核心業務的市場收入,放棄了該項目。
顯然,微軟在2003年初意識到了這個錯誤。2003年2月,負責微軟MSN產品的副總裁佩恩(Chris Payne)在一個內部會議上向蓋茨、鮑爾默在內的20幾個高管請求批準研發針對Google的搜索業務。佩恩告訴蓋茨,他需要18個月和1億美元來做這件事。事實上,此前微軟已經錯過了一次收購的好機會,佩恩曾向蓋茨建議收購搜索引擎Overture,但蓋茨認為微軟能研發出更好的產品,拒絕了這個建議。
但微軟始終未能在搜索市場占至4便宜,便轉而進行了大量收購。從2006年到2008年9月,微軟收購了7家提供各類搜索技術的公司,以彌補其技術上的不足。其中,2008年4月更以近12億美元收購挪威提供企業商業信息搜索的Fast Search Transfer公司。期間,微軟的搜索也進行了改頭換面,2006年推出Windows Live搜索,2007年又從Windows系列產品中脫離,更名為Live搜索。
2009年5月底,微軟推出了全新的獨立搜索服務品牌Bing。根據comScore Study公司8月份的報告,6月份Google公司在美國市場的搜索份額為65%,雅虎為19.6%,微軟為84%。在推出Bing之后,微軟的市場份額比S月份的8%略為提高。之后,微軟又與收購未成的雅虎達成合作協議,從雅虎獲得全部核心的搜索技術,包括核心的算法搜索服務。兩者的合作將對Google的美國搜索市場形成強大威脅。無疑,微軟在用并購策略追趕Google。
并購絕對是微軟重要的成長策略之一。其最初的MS-DOS就是在收購QDOS的基礎上研發出來的。不過真正的大手筆收購都是其1986上市之后進行的。1987年,微軟進行了成立13年以來的第一次正式并購,買下Forethought公司,后來被整合到Office軟件中的PowerPoint就是以這家公司產品為原型開發的。Office中的另外一款軟件Visio也源于并購,2000年,微軟以1375億美元購買了Visio Corporation,之后該公司的產品也被整合進微軟的產品線,以Office Visio的名字出現。
自從1987年并購第一家公司以來的近20年,微軟保持了平均每年并購超過6家公司的速度,并在2005年之后開始加速,當年并購了超過10家公司,2006年達到了18家。2009年以前,微軟進行了多次規模超過10億美元的并購,其中購買aQuantive公司更高達6333億美元。2009年上半年,微軟又并購了Officecorn、互動游戲公司BigPark、Java開發公司ZeroTurnaround等多家公司。
Google以并購促創新
在微軟加緊并購搜索技術公司時,Google也沒閑下來。和微軟的大手筆相比,Google更樂意花小錢購買小公司,而且似乎對收購興趣更濃厚。僅僅在2007年的6月~7月間,Google就一口氣并購了7家小公司,比如為了增強電郵系統的競爭優勢,收購了電郵安全公司Postini。而收購的提供在線制作演示文稿軟件的Zenter公司,使得Google擁有等同于PowerPoint的在線軟件包。
“微軟就像A輪投資者,經常收購快速成長型公司,而Google則更像天使投資人,喜歡還沒有成型的早期公司。各有備的好處,微軟是看到市場更成熟一點兒再發力,Google則更希望接觸新的公司。”硅谷科技協會副會長劉再德如此比較這兩家公司的并購策略。在Google收購的這7家公司里,只有FeedBurner花費了1億美元。其他由于都是小并購,而交易數額也低于Google需要向持股人說明的數額要求,所以并購金額并未公開。Google還在2005年5月收購了只有2個人的手機社會化網絡公司Dodgeball,這家公司當時一直在尋找投資者。
通過并購Google也消滅了一些潛在競爭對手。2003年8月,硅谷有媒體開始以“Kaltix打敗Google?”的標題報道一家新的搜索公司Kaltix,這家當年6月份才成立的公司,由來自斯坦福大學的三個學生創立,他們在學校里研發出了創新而快速的商業信息個性化搜索技術,由于學校已誕生了像Google這樣的搜索公司,三人便信心十足將被當時搜索行業譽為“王冠上的寶石”的學術成果轉化為一家商業公司。9月,Google收購了這家新公司。
因為何種目的進行并購?在這個問題上,微軟和Google的思路都很清晰,也值得眾多公司借鑒。“主要是獲得創新的專利技術。”五季咨詢合伙人洪波認為,微軟和Google收購的重點是技術和人才。
在5月份,微軟推出Bing后,很明顯就能發現其核心技術Powerset,其實就是得益于2008年的收購美國語義搜索公司Powerset。做一個很簡單的比較,就能發現微軟背后的算盤,此前差強人意的MSN搜索都耗時了20個月來研發,對于功能更為強大、也被微軟寄望發揮更大作用的Bing來說,雖然假以時日,公司擁有的精英技術人才通過內部技術創新的方式也可能會得以實現,但是在新技術“各領風騷不幾月”的快速革新時代,時間的投入比金錢的投入勢必更珍貴,微軟采用并購這樣的外部創新方式,性價比更高。
Google也同樣通過并購來實現技術提升。8月17目,在Google中國舉辦的“互聯網的未來”論壇上,產品工程師上臺展示其新產品前,Google大中國區總裁李開復向臺下的觀眾強調,“請注意,他們今天演示的新產品現在就可以下載,沒有任何的天方夜譚和未來神話。”在接下來演示的移動搜索、翻譯服務、地圖服務(互聯網和手機)三個領域里,其中的地圖服務里用到的Google Map的核心技術就來自并購Where 2公司和Keyhole公司的技術。2005年推出的Google Earth,后來也因為2007年并購了提供圖片為位置精確鏈接的Panoramio公司,以及提供高清晰圖像的Image America公司而實現功能上的革新和提升。
在并購方面,微軟和Google為搶地盤已經搏殺多個來回。2006年11月,Google以16s億美元完成了YouTube的收購,布林在后來談到此次收購時表示,“搜索最好的回復不一定是網頁。”言下之意是YouTube有一個龐大的、對視頻粘性很高的用戶群。此前,微軟公司也曾參與YouTube的收購,未果之后,推出了Soapbox網站。不過,根據最近的消息,微軟正計劃大規模縮減其視頻網站的規模。美國穆倫堡學院媒體傳播學院客座教授紅宇認為,“微軟和Google有意通過并購的方式插足其他領域,以期搶占先機,制定規則。”很顯然,在沒有搶到YouTube后,失去先機的微軟在視頻領域已然失意。
為了拉攏更多的公司,除了并購,兩家公司還采取了入股的方式。2007年10月,微軟2.4億美元入股Facebook,約占1.6%的股份。按照當時的估值,Facebook身價高達150億美元。這引來了同樣參與競爭的Google的不滿,施密特就曾抱怨微軟故意抬高Facebook的估價。不過,對在并購YouTube、DoubleClick時均被Google搶了機會的微軟來說,被媒體形容“僅僅親吻了一下,結果被別人抱得美人歸”的結果,確實會有點不爽。因此,在2007年3月Google以31億美元并購DoubleClick后,4月份微軟馬上就以60億美元收購了另外一家規模更大的網絡廣告aQuantive。
等待微軟或者Google來并購,曾是很多硅谷的科技創業公司的目標之一。而從微軟和Google自身來看,并購在量變的積累必然造成結構上的質變。創業公司在成長階段,選擇合適的并購時機和并購對象,其實更是一項極考驗智慧的“技術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