確保創業飯的成功運行,最重要的一點是要篩選好最能體現創業板特色的優質上市資源,以更開放的思維拓寬創新認識的視野。
我們要建設怎樣的創業板?如何正確理解創業板的實質、定位與發展方向?如何認識中國新興產業與創新型企業的特征和演變?如何創新創業板的理念,使之更好地適應創業創新企業的新變化、新需求?如何有別于中小板,充分體現創業板的特色?創業板已進入實質性操作階段,需要在實踐中對上述問題進行透徹分析與研討,從而達成較大程度共識,實現創業板價值的最大化。
“百舸爭流,百帆競發”,“千變萬化,千姿百態”,這反映出當前中國廣大中小企業、新興產業的蓬勃景象。不同領域的各類新興企業層出不窮,如雨后春筍,每個行業都隨時可能冒出新的龍頭,并不斷呈現出新的業態和模式。中國必將成為全球創業創新最活躍的地區。這是中國特色創業板的根基。
中國創業板與中小企業板相比、與海外創業板相比,要突出鮮明的創新特色、高成長特色。這包括兩方面內涵:一是所服務的主要對象是高成長創業創新型企業與新興產業、綠色產業;二是創業板特別需要理念創新,要能適應創新型企業的特點,把握創新型企業特征、規律以及特殊性需求,應更能與國際市場的理念接軌。創業板要成為結構調整的推手、新興產業的搖籃、自主創新的平臺。
若干年后評判創業板的成就,將有三個標志性指標:一是能培育一批代表中國經濟未來與新經濟增長點的新興產業;二是能培育一批引領行業發展趨勢及具有較強自主創新能力、技術水平能達到或超過國際先進水平的創新型企業;三是能培育一批在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兩型社會”中起到領頭羊作用的骨干企業。創業板將在這三方面打下深深的烙印?!白灾鲃撔?、結構調整、新興產業、綠色產業”應能成為創業板最鮮明的標識。需要通過創業板引導全社會真正關注那些符合國家自主創新戰略內在需求與國際產業發展趨勢的新興產業,更多去關注新能源、新材料、電子信息、生物醫藥、現代服務、環保節能以及其它領域高成長的創新型企業;需要最大限度地發揮創業板的市場化機制,促進創業創新資源的最有效配置,從而在應對全球金融危機過程中避免新的產能過剩、新的金融風險積聚、新的經濟隱患。
確保創業板的成功運行,最重要的一點是要篩選好最能體現創業板特色的優質上市資源,以更開放的思維拓寬創新認識的視野。尊重市場化的判斷、篩選與評價機制,尊重市場第一線產業與企業實踐的成果。要突破傳統意義上的“高新技術產業”的理解,產業本身就是永不休止的“高新化”過程,不宜局限于狹窄的制造業范疇,不宜局限于傳統的行業劃分標準。這主要體現五個方面:一是廣泛性。不只是技術創新,還包括更廣泛的經濟意義上的創新,貫穿于經濟活動的各個方面,如工藝創新、方法創新、應用創新、服務創新、管理創新、模式創新等;二是綜合性。現代創新跨行業、跨媒介,更具綜合性,行業分類變得復雜,很多經營活動不能簡單套用傳統的行業分類方法進行歸類;三是動態性。現代科技發展日新月異,今天的創新技術或模式很可能在短期內被更新的模式、更具創新能力的企業所替代;四是市場性。創新更多的是指經濟活動領域的更新、發明與創造,有應用價值,與科學理論的創新存在本質區別,必須經受市場機制的檢驗。中介機構在篩選創業板上市資源時,最重要的一點是把握企業的核心價值與發展前景。不應把創業板當成中小板的復制,不應以為中小板暫時上不了就轉到創業板,不應只看重規模大小與利潤、傭金多少,不應隨意編造“創新”或“成長性”概念進行包裝和粉飾。
創業板的最終形成也是一個動態過程。新興產業也是在不斷演變、調整。這就要求我們特別注重市場的變化、市場的智慧、市場的傳導,深入市場第一線,通過大量的實例解剖,透徹理解中國中小企業、創新型企業的新變化、新需求。創業板不可能一蹴而就,一步到位,也不可能一開始就十全十美。而是在適度創新與循序漸進的前提下,減少質疑,少走彎路,逐步完善。創業板市場的建設本身就是一個實踐過程、摸索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