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分享“有機”這塊大餅,不僅要躲過“陷阱”,還不得不在等待中煎熬。
站在位于順義的有機果園里,韓學文還記得幾個月前的景象:蘋果、杏、棗一片茂盛,種植五畝地的李子樹,每棵的果實都不下幾百個。如今掰開成熟的李子,看到的卻是生滿蟲的果肉。實際上,由于不能使用化學農藥和化肥,他的水果在不同程度遭遇蟲害,李子等一些品種甚至顆粒無存。
自信滿滿地播下種子,等待春花秋實,卻在收獲時大失所望,這恰好就是國內有機農業整個行業的寫照。在一片鼓勵和推崇的聲音下,國內有機農業產品產值從2004年的25億元發展到如今接近500億元。這個被普遍看好的朝陽行業,卻始終沒有找到合適自己的生產與銷售方式,不少中小企業面臨血本無歸,發展最好的膳況也只是小富即安。
要不要做基地?
韓學文是博揚誠信(北京)有機食品有限公司(下稱“博揚有機”)的創始人,他沒有透露自己在順義的有機基地賠了多少錢,“反正投進去很多錢,幾乎沒什么收成。”

“有機農業首要環節就是基地生產,”中國農業大學有機農業技術研究中心主任,中國有機農業產業發展聯盟主席杜相革介紹。這第一個環節就讓不少初入有機行業的企業遭遇滑鐵盧。“農業本身就有太多不可預知性,而有機生產就更難掌控,農資、勞動力成本比常規農業高很多,如果再受到天氣、病蟲害等因素影響,產量很難得到保證。”杜相革說。
2005年,韓學文從電子商務賣建材改行做有機農業,創辦了博揚有機,業務以有機食品批發與B2C零售結合。在2006年和2008年,他分別投資了昌平和順義兩塊基地,順義的百畝果園會散養些雞和羊,昌平的十畝基地則是和朋友一起投資,主要種植蔬菜。
韓學文沒想到第一步雇傭人力就遇到困難。有機農業嚴禁使用化學合成的農藥、化肥、生長調節劑,農民們不愿為他干活,原因是怕有機農田不打農藥,地里沒有收成,韓學文只能從黑龍江老家帶過來一些老鄉,教大家間隔種植和輪作。為了防止有人違反種植規定,他把農民雇傭為公司的員工,每年每人的工錢就是一萬多元。
除人力成本外,最傷腦筋的就是產量。“大白菜、圓白菜、小油菜都非常招蟲,市面上買到的沒有蟲眼的菜,幾乎都得每三天打一次農藥,兩元錢的農藥撒上去,用不了五分鐘,—個大棚就解決了;但有機農田不能用化學農藥,幾十元一瓶的生物農藥,兩開去蟲子還有很多,效果不到化學農藥的一半。”
目前韓學文的基地產量很少,地租、生產資料和人力成本與產量完全不成正比,而且產品還不能算作“有機產品”。普通農地發展為有機農地需要經過三年的轉換期,等待地里殘留的農藥、化肥、除草劑自然地分解,在此期間產品的身份為“有機轉換產品”。
“‘有機轉換產品’只在中國承認,如果想要在轉換期內出口到歐美,就只能被當成常規產品。”杜相革說。即使如此,每年仍有很多企業選擇從基地做起,目前中國內地擁有有機認證的基地面積達到210萬畝,其中很多有機基地已經使用多年,產品沒有自有品牌,目前主要為零售商供貨或者出口。
杜相革分析。盲目追求基地的最大原因是缺少對原物料提供商的信任,這些企業寧愿自己租地、雇人、購買農資,把大筆錢一股腦投進去;另一方面,國內有機農業產品的結構極不合理,市場上以生鮮為主的原物料產品達到70%,加工產品還停留在將稻谷做成米、小麥做成面粉等簡單加工階段,深加工產品寥寥無幾,國外走紅的有機日用品更難以想象。
“有機農業產品作為商品,理應根據市場要求,原物料和加工產品占二八開,可現在的情況正好相反。”符合有機深加工條件的加工廠并不多,愿意為有機產品加工的更是少數,大家找不到加工廠來合作,就形成了惡性循環:賣原料的企業越來越多,而且紛紛決定從頭做起,在沒有回本的情況下很難度過三年轉換期,導致損失慘重。
這讓杜相革感到擔憂,“為什么寧愿自己從零開始,也不愿意和已經擁有基地的公司合作?這樣并不明智,因為資本再雄厚的企業也不能把三年的時間縮短。”
要不要開店?
樂活城有機健康生活館(下稱“樂活城”)的三家加盟店即將在年底問世,分別在北京的春秀路、萬柳和CBD。這讓有機圈的同行有些驚訝,因為樂活城將是中國內地惟一一家有加盟店的零售商。
“這個行業的大環境決定了——開店賠錢。”韓學文說。在博揚有機的網站上明確提出,不發展特許加盟業務,建議合作都從經銷加盟開始。博揚有機并非沒有開店經驗。2007年,他們在北京市國展附近的惟一一家店鋪開了一年半,房租到期后被關掉。店鋪的地租、裝修、人力等成本接近三十萬,每個月銷售額在兩、三萬,最后還是虧了點錢。好在公司的批發生意良好,產品品項達到1,600多種,是業界產品整合最多的商家之一,目前韓學文還得靠“快活林”活性炭北京總代理的身份保持穩定盈利,這部分收入占到公司去年400萬元收入中的30%。
“做有機產品出口和團購,如果有渠道和資源就不賠錢;網購和配送的成本低,一般也沒問題;但是開店的話,我個人認為,三年之內不大可能有明顯的改善。”韓學文同時又非常看好店銷的前景。“開店的模式最容易復制,一旦模式成功,有機的春天才算真的來了。遍地都是店鋪,誰還需要B2C和配送?下樓直接買就行。”
杜相革同樣非常看好有機產品專賣店形式,他認為目前的關鍵是做出品牌,讓消費者信賴。對于建立品牌信任度的重要性,臺灣人余崇正深信不疑,作為樂活城的總經理兼創始人之一,他對公司的定位是:專業的有機健康類產品的零售渠道。
“有機產品價格貴,你可能吃不出來也看不出來,所以你信任的是我,而不是產品。”在他看來,消費者對有機的第一個想法就是蔬菜,然后是五谷雜糧、包裝性食物和肉類。而博取信任的最好方法是告訴大家,店里的蔬菜和雞肉、雞蛋全部是自產自銷。2006年9月,樂活城第一家店在北京開張,地址在北京東北五環外的京順路邊。“2006年時這里地租很便宜,還是一片荒涼。之所以選擇這兒,因為京順路是主干道,方圓大概五公里以內有幾千棟高級別墅。樂活城不做過路客生意,而是做回頭窖。”第一家店是余崇正帶領大家蓋起來的,花了近四百萬,是標準的“三邊”工程:邊設計、邊施工、邊修改,看不順眼還要拆掉重蓋。
2007年時,由于怕上海市場被占領,樂活城到上海開了兩家店鋪,但第二年就關掉了。他總結,最大的問題是在上海附近沒有基地。“上海顧客會問,你的店和別人有什么不一樣,還不都是買別人的東西再賣給我?”他很快投資做了浙江和廣州的“之萬農莊”,之后才慢慢擴展了廣州的市場,下個月樂活城即將重返上海,由浙江的基地承擔供貨任務。
目前樂活城的13家直營店只有一半達到盈虧平衡,他卻非常看好加盟店形式。“2007年就有人找我談加盟了。我告訴他們,做好賠半年的準備,畢竟我賠了三年。不過現在我已經找到加盟店的賺錢模式了,我會讓這三家店在三個月后盈利。”
歐美的有機農業銷售,第一個階段是隨銷,在有機農場旁開個小店;之后才H{現專賣店。這種形式對品牌非常有利。如果增加“品嘗”的成分,提供有機蔬菜或肉蛋制作的菜品和熟食,銷售情況應該會更好。杜相革認為余崇正每家店鋪100平方米左右的大店思路有些冒險,有機產品數量有限,陳列也是個問題,而上海同脈食品有限公司創建的“海窖樂”門店由于面積在幾十平米左右,更容易推廣,可以減少成本用來多開幾家。
市場在哪?
15元一個的有機蘋果,30元一斤的大米,究竟誰來消費?面對中國內地市場,這是余崇正和韓學文們一直在考慮的問題。
“真正消費有機食品的人是對有機特別有概念的人,不一定是有錢人。”從2007年底開始,樂活城的本地顧客已經超過了外國人,而之前不少人會誤認為樂活城就是放著小資音樂、擺著進口產-吊、為老外量身訂做的店鋪。
對于有機產品商家,有價無市是最直接的困擾。“其實不是有機產品貴,而是常規產品太便宜了,”韓學文說,“市面上三分之二以下的雞蛋,原則上部是賠錢賣的,因為農民沒有把自己的勞動力成本計算進去。就像我做基地,地租和人力成本占到投入的一半以上,這些農民都不用考慮。”
但在國外,有機產品價格最多只超過常規產品的50%~80%,常規1美元的產品,有機甚至只賣13美元,這對于消費者并不難接受。余崇正第一次走進美國有機零售業巨頭Whole FoodsMarket時感到非常驚訝,“很難想象一個家樂福那樣大的超市,里面賣的都是有機產品!”
從1995年~2005年,美國有機食品的銷售量以每年15%~20%的速度遞增,約有40%的美國消費者開始選擇購買有機食品,近年來這個數字一直在提升。除了1992年就已經在納斯達克上市并曾經進入財富500強的Whole FoodsMarket外,Trader Joe’s以上(210家位置相對偏僻、店面狹小的分店在2003年就創造了21億美元的銷售業績,平均每平方英尺銷售額是沃爾瑪這類傳統超市的兩倍以上。
在Whole Foods Market和TraderJoe’s中,人們輕松隨意地選購有機產品,與逛其他超市無異;在中國,“有機農莊”等品牌在2002年后進入商超渠道,雖然“有機農莊”做到過6,000萬元銷售額,但總體并不理想。杜相革認為,超市不適合新型產品展開營銷,有機產品在價格上不占優勢,和常規產品擺在一起經不起挑選,還容易讓顧客懷疑真偽性。
而有機專賣店里情況有所不同,來這里的顧客首先要求產品要名副其實,價格則是其次。在樂活城與供應商的合同上清楚地標明,如果供應商的有機產品被消費者或第三方發現不符合要求,需要賠償樂活城50萬元。“我不可能什么都生產,所以我也會懷疑我的供應商。你可以說自己有有機認證,但是中國有20多家認證機構,這家不認證可以再換另一家。”余崇正已經在籌建自己的檢測中心,在自己這兒抽檢到不合格的產品將立即退貨。
等待未來
1930年代后,“有機農業”概念逐漸受到發達國家農民和科學家的重視,而中國的有機農業產業發展則晚得多。
“在2000年之前,中國的有機產品幾乎全是出口,2001年~2005年國內市場占30%,2005年之后這個比例是50%,國內有機農業開始高速發展,企業數量達到3,000家左右。”杜相革介紹,“國內有機企業發展情況和以前相比情況好得多,宣傳得鋪天蓋地,但是有機產量仍然只占常規農業總產量的0.8%~1%。”
在有機農業圈子里,多數企業都是中小型規模,這并非因為有機農業的門檻低,而是產業鏈不合理的結果。企業在基地種了東西,發現沒人加工,也沒有專門銷售的機構,就只能從種植到銷售都自己做。這些企業就變成了‘小而全’、‘大而全’的模式。這與國外種植、加工、銷售由不同公司各司其職的情況大相徑庭。
對于小本經營的創業者,杜相革的建議是,做有區域特色的產品,注重質量和口感,盡量讓顧客愿意多次購買。而在銷售方面,選址還是比較重要的因素,例如在CBD開雜糧店很難回本,但開有機化妝品店就很有前途。“在這個行業堅持五年。才基本上算是站住腳了。”
“我覺得現在是有機農業最開始的賠錢階段,只要在黎明的前夜堅持住,天一定會亮。”韓學文認為有機產業的未來建立在消費結構的變化上,“這個行業不知道哪天能夠爆發。但我覺得最晚10年后吧。現在收入不錯的人10年之后到了50、60歲,關注最多的就是健康,而吃肯定是最有效的養生方式。”
“曾經有企業希望把美國的有機食品代表企業Whole Foods Market和Trader Joe’s拉到中國,但是人家信不過我們生產的原物料,Trader Joe’s甚至對采購部門明文規定,不準采購中國生產的食品。”余崇正說。“在這個行業里,國外大鱷還沒來,中國大腕又看不上,我們小企業只能穩扎穩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