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真正把企業做好,你不必關心所謂的退出策略,那只是水到渠成的事。
在1990年代,每一家有VC支持的公司都夢想著能公開上市。特別是在后幾年,完成IPO簡直就像是登上成功的最高峰。一旦某家公司成功上市,它就變得特別而有價值,創業者也像個搖滾明星一樣。
那段時間,我遇到的所有創業者都把公司上市這個目標當成了自己的退出策略。每家來找我投資的公司在做演示時都會有一張主題為“退出策略”的幻燈片,然后下面一行大標題是“公開上市”,后備計劃是“被收購”。
在當時,公開上市看起來真的很美好,但在2002年,又一下子變成了無比痛苦的折磨。那一年,我在四家上市公司的董事會里擔任職務。一時間,每家公司的股價都跌至1美元以下,隨時有被摘牌的危險,他們卻浪費大量的精力來研究這點可憐的股價,不知如何是好。
而在很多案例中,創業者和投資人還沒有走到那個可以運用退出策略的神奇時刻就遇到了麻煩。手里握著大把幾乎一文不值的股票,想賣都賣不掉。除了要應對企業經營的難題外,他們的肩膀上還壓著與上市相關的壓力、規則和義務。
同一時期,我也在參與許多被收購的企業。雖然通常在隨處可見的“退出策略”幻燈片中充當后備計劃,不過企業收購的程序遠比IPO過程簡單得多。更重要的是可以立刻獲得流動資產,因為許多買家會支付現金。萬一買方支付的是上市公司的股票,也可以就股票的種類進行談判,通常結果都對賣方有利。
隨著時間流逝,我開始在VC圈內聽到一種新的謬論:“IPO不是退出策略,而是一種融資策略。”聽起來很聰明,但很難持續,因為公開交易市場不是投機型高增長企業獲取長期穩定資本的好渠道。公開交易市場的投資者追求的是短期利潤,在這一過程中隨時都會轉移目標。只要看看現在一潭死水的新技術企業IPO板塊就知道了,多月以來,僅僅在今年1月份有兩份IPO備案(OpenTable公司和Medidata Solutions公司)。
我曾參與過一些最后非常成功的IPO,但也有很多案子結果并不理想。與之相反的是,我參與的大部分收購案最后都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效果。這么說吧,我并不喜歡把IPO或收購當成退出策略。不過,如果對投入某家企業的資金很重視,我就會和創業者一起努力把企業做好,最后就會發現,到了適當的時候退出不過是水到渠成的事。
(譯 金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