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青碧散
[組成] 青黛10克(包),明礬3克,草決明15克,生山楂15克,醋柴胡10克,郁金10克,丹參12克,澤蘭12克,六一散15克(包)。
[功能] 祛濕化痰、舒肝利膽、活血化淤。
[主治] 肝炎后期肝脂肪性變。臨床以肝炎恢復期由于過度強調營養所致短期內體重迅速增加,食欲亢進,仍極度疲乏,不耐勞作,大便不調(次數多、不成形、不暢通),舌質暗、苔白,脈沉滑為特征者。
[用法] 水煎服,日一劑,或共研細末,裝一號膠囊,每次飯后服一粒,每日2~3次。
[方解] 方中青黛、明礬除濕、清肝、退黃,青黛配六一散專治暑熱痰濕,明礬配郁金即“白金丸”擅祛風痰。又明礬味酸入肝,燥濕祛痰,早在漢代張仲景就創“硝石礬石散”方治黃疸,取其消淤痰除濕濁的作用。青黛入肝清熱涼血,配合郁金、柴胡疏肝,更能加強利膽之功。草決明清肝熱,生山楂祛淤消積化脂。丹參與澤蘭相配調肝脾化淤血,寓養血于活血之中。諸藥合用,共收化痰、活血、清利肝膽之效。
[按語] 肝炎后期肝脂肪性變,系肝炎后脂肪代謝紊亂、中性脂肪在肝細胞內堆積而成。檢查:肝臟可增大。血清膽固醇多數偏高,谷丙轉氨酶和麝濁均呈輕度或中度增高。關老在中醫所謂“肥人多濕”,“體胖多痰”的啟發下,結合患者苔白膩,舌質暗,脈弦滑等痰濕阻絡之征,認為本病證屬濕熱凝痰、痰阻血絡,從“痰濕”論治。立論新穎,用藥準確,故收效滿意。
2.健脾舒肝丸
[組成] 黨參12克,山藥12克,炒苡米12克,陳皮12克,草豆蔻6克,當歸10克,白芍12克,柴胡10克,郁金10克。
[功能] 舒肝理氣,健脾開胃。
[主治] 肝病后期,胸脅脹滿,納食不香,身倦乏力者。臨床多用于肝炎恢復期,肝功能已恢復正常,消化機能未完全恢復者。
[用法] 水煎服,日一劑。或倍其量,共研細末煉蜜為丸,每丸10克,每服1~2丸,日服2次。
[方解] 方中黨參、山藥、炒苡米健脾利濕,培土榮木;陳皮、草豆蔻行氣開胃;當歸、白芍養血柔肝,合黨參益氣血;柴胡、郁金舒肝理氣,合陳皮行氣和胃,綜觀是方,重在調和肝脾,使濕熱之邪無法殘存,也不至于內生。
[按語] 肝屬木,脾屬土,肝氣旺盛,首乘脾土,所以《金醫要略》云:“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關老在大量的臨床實踐中逐步體會到,肝炎病邪,最易傷脾,以致肝郁脾虛之證,故立調和肝脾之法,創制本方。驗之臨床,多獲效驗。
3.榮肝湯
[組成] 黨參12克,炒白術10克,炒蒼術10克,木香10克,茵陳15克,當歸12克,白芍12克,香附10克,佛手10克,山楂15克,澤蘭15克,生牡蠣15克,王不留行12克。
[功能] 健脾疏肝,活血化淤,清熱利濕。
[主治] 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證屬肝郁脾虛、氣滯血淤,濕熱未清者。
[用法] 水煎服,日一劑。
[方解] 黨參、白術健脾益氣,培土榮木;蒼術、木香醒脾化濕;茵陳清熱解毒,利濕退黃;香附、佛手舒肝理氣;當歸、白芍養血柔肝;山楂、澤蘭、王不留行活血化淤;牡蠣軟堅散結。諸藥合用,脾土得健,濕濁得化,熱毒得清,淤血得散,而收本固標去、正復邪除之效。
[按語] 肝炎尤其是乙型肝炎,病機復雜,易于反復,難以根除。其根源即在于既有肝損傷——正虛的一面,又有乙肝病毒潛伏——邪實的一面,并貫徹整個病程之中,又因祛邪解毒、祛濕、活血易傷正氣,扶正又易戀邪,故臨床治療頗為棘手。由此認為,治療本病應兩手抓:既要祛邪務盡,又要處處顧護正氣。祛邪扶正并施,方能達到預期目的。榮肝湯即為扶正祛邪的代表方劑,若能堅持治療,注意調養,多能根治。
4.滋補肝腎丸
[組成] 北沙參12克,麥冬12克,當歸12克,五味子10克,何首烏15克,熟地10克,女貞子15克,川斷15克,陳皮10克,旱蓮草15克,浮小麥15克。
[功能] 養血柔肝,滋陰補腎。
[主治] 肝病后,腰酸腿軟,頭暈失眠,倦怠納呆者。臨床多用于肝炎恢復期,肝功能已恢復正常,見有體虛、消瘦,神經衰弱者。
[用法] 水煎服,日一劑,或倍其量,共研細末煉蜜為丸,每丸10克,每服1~2丸,日服2次。或做蜜膏,每服一匙(10克),日服3次。
[方解] 方中女貞子、早蓮草、沙參、麥冬、川斷滋補肝腎;當歸、首烏、熟地補腎養血安神;五味子、浮小麥補五臟,斂心氣;陳皮和胃理脾。諸藥合用,重在滋補陰血、強壯肝腎,以扶正固本,使余邪無法殘留。
[按語] 乙癸同源,肝腎相關。肝木得腎水之涵養則榮,失之則萎。病理上,子病及母,肝病累腎,則肝腎同病,陰血耗傷。所以,肝病日久,不能一味治肝,還應補腎;肝腎同治,水旺木榮,方有利于肝病的恢復,防止遷延性、慢性肝炎的發生。“治病必求其本”,此之謂也。
5.濕肝湯
[組成] 黃芪30克,附片、白術、香附、杏仁、橘紅各10克,黨參、紫河車各12克,白芍、當歸、茵陳各15克。
[功能] 溫補肝腎,健脾益氣,養血柔肝。
[主治] 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癥見面色萎黃,神疲乏力,口淡不渴,小便清白,大便稀溏,腹脹陰腫,腰酸背寒,脅下痞塊,手腳發涼,舌淡苔水滑,脈沉弦弱。
[用法] 每日一劑,水煎分早晚兩次服。
[方解] 方中附片、紫河車溫補腎氣;黃芪、黨參、白術甘溫益氣,健脾燥濕,香附子、茵陳清疏肝膽;白芍、當歸養血柔肝;杏仁、橘紅開肺氣,化痰飲、通三焦。諸藥合用,溫而不燥,補而不膩,使腎氣旺、脾氣健、肝氣舒、邪毒解,則肝炎可消、硬化可軟。
[按語] 古謂“肝無虛證”,陽虛更為少見。故臨床治療肝病,多宗瀉法,少用補益,溫補陽氣更為罕見。有云:“有是證用是藥。”但醫者在肝病過程中見到陽虛之病,也不敢貿然運用附子之屬。關老積數十年臨床經驗,有是證即用是藥,往往收效頗著,值得玩味深究。考本方配伍講究、嚴謹,如附子與紫河車、歸芍相伍,溫陽之效不減,辛燥傷陰之弊則無;黃芪、黨參與香附、橘紅相伍,甘溫益氣而無滯中之弊,疏肝化痰解郁而無耗氣傷中之害,茵陳與白芍相伍,清利肝膽濕熱而不傷陰血,養血柔肝而不礙濕除。關老組方之精、用藥之巧、配伍之妙,由此可見一斑。(全文完)(北京東直門外38樓2門204號 關幼波 郵編:100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