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古代有避諱的習俗,通常,老百姓需避皇帝和皇親的名諱。例如,“秀才”這一名詞,當時因避漢光武帝劉秀的名諱,于是將“秀才”改稱“茂才”,這在古代小說中經常可以看到。避諱的方法通常是將需避的字采取缺筆、空字或改字。避諱現象在醫藥用語上也時有出現,有些中藥名或方劑(湯頭),也因為避諱而“改名換姓”。這是我國古代的陋俗,也是我國特有的“皇權威懾綜合征”的表現之一。
中藥常山,本名恒山,李時珍謂:“因本植物始產于恒山,故得此名。”在《神農本草經》中,原稱“恒山”。后因西漢漢文帝劉恒諱“恒”,故連地名帶藥名都改稱為“常山”。改朝換代后,在醫藥典籍中,常山曾恢復了“恒山”的原名,但到了宋代,因避宋真宗趙恒的名諱,而改為缺一筆的“ ”字。如“山湯”的
“ ”字,缺去了最后一筆。
方藥中的“玄”字避諱的例子也不少,歷時也較長。這是因為北宋皇帝的始祖為趙玄朗,清圣祖(康熙皇帝)的姓名為愛新覺羅·玄燁,故諱“玄”。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宋真宗下令要避趙氏始祖之諱,故諱“玄”。因此,涉及的中藥有玄胡索改為延胡索,玄參改為元參,玄明粉改為元明粉。常用方劑“真武湯”亦與諱“玄”有關。宋真宗為避祖諱(廟諱),改四方諸神之北方玄武神為真武神,故以四方諸神命名的方劑為青龍湯(東)、白虎湯(西)、朱雀丸(南)與真武湯(北)了。
薯蕷之名也因改朝換代而一再改動。初因唐代宗叫李豫,豫與蕷同音,便將其改名為薯藥;后又因宋英宗名為趙曙,曙與薯又同音,再將其改名為山藥:爾后又冠以產地名而稱為懷山藥、懷山或者淮山,原有名稱已蕩然無存了。
在《本草綱目》中,黃瓜也是一味中藥。本來黃瓜無論食用還是藥用都叫做胡瓜,這是因張騫出使西域帶回種子種植而得名。因為來自西域胡地,所以稱它為胡瓜。到了石勒建立后趙政權時,自封明帝而下令諱“胡”字,遂把胡瓜改稱為黃瓜而一直沿用至今。自稱明帝的石勒,其名和字都無“胡”字,那么為什么諱“胡”呢?原來石勒是羯族人,并且信奉“胡天教”,因此諱“胡”。
五代十國的吳越王錢镠,因為“镠”字與“榴”字同音,便把石榴改稱為“金櫻”、“金罌”。與錢镠同時代的楊行密,為唐淮南節度使,后受唐封為吳王。在他占據揚州時,當地人怕犯他的名諱,便把蜂蜜改稱“蜂糖”,至今有些地區仍然稱蜂蜜為蜂糖。(湖南 周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