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都知道應該多吃蔬菜,但怎樣才能從蔬菜中獲取更多的營養呢?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在吃蔬菜這個問題上,關鍵不在于每天吃多少,而在于怎樣吃。
令人感到意外的是,蔬菜并不一定生吃最好。研究人員對198名生吃蔬菜的人進行了跟蹤調查,結果發現這些人體內的維生素A水平與常人一樣,β胡蘿卜素的水平則相對較高,但他們都比較缺乏番茄紅素。番茄紅素是番茄等紅色蔬菜中所含的類胡蘿卜素,也是最強效的抗氧化劑之一。在堅持生吃蔬菜的198人當中,80%的人血液中的番茄紅素水平低于常人的平均水平。
在蔬菜變成菜肴之前,所含營養成分的種類和數量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包括種植、加工和儲存的地點與方式。在把菜買回家之后,決定權就屬于你了。沒有哪一種烹制或調制方法是最好的。維生素C、維生素B及多酚化合物等水溶性營養成分通常會在加工過程中流失。例如,研究表明,櫻桃在冷凍6個月之后,會失去多達50%的花青素。花青素存在于紅色或藍色水果、蔬菜的色素中,是一種有利于健康的化合物。新鮮菠菜中所含的維生素C在煮過之后會流失64%。
維生素A、維生素D、維生素E、維生素K以及抗氧化化合物胡蘿卜素等脂溶性營養物質不會在水中流失,植物厚厚的細胞壁會在烹調過程中分解,釋放出人體可以吸收的成分,因此烹飪后的番茄中番茄紅素的含量要高于新鮮番茄。
對胡蘿卜、西葫蘆、西藍花來說,煮著吃要比油炸或生吃更有營養,其中油炸是最不可取的。然而有得必有失。例如,與生吃相比,胡蘿卜在煮過之后,其中的類胡蘿卜素水平會大大提高,但多酚化合物則會完全流失。
與什么一起吃也很重要。研究人員發現,如果在蔬菜沙拉中加入高脂的鱷梨或全脂的調料,人體所吸收的番茄紅素、葉黃素和β胡蘿卜素分別是原來的4倍、7倍和18倍。
烹制和調制的方法不同,蔬菜的營養成分和味道也截然不同。所以,最重要的是用不同的方法吃不同的蔬菜。(廣西 譚西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