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學者、國學大師、北京大學資深教授季羨林老先生幾個月前辭世,享年98歲。當年有人問這位享譽海內外的東方博學大師的養生之道、養生之術是什么,他的回答是:“養生無術是有術。”他解釋說,此話絕不是講玄學,而是極簡單明了,具體為“三不主義”,即:不鍛煉、不挑食、不嘀咕。就是靠了這“三不主義”,如此高齡的季老先生,別人對他的評價是“身輕如燕,健步如飛”。他自認為這話有些過火,不過“反正我比同齡人要好些”。
季老的“養生無術是有術”科學上怎么解釋還不得而知,但實踐已經證明,這是順乎自然。直觀地理解,它反映了一種泰然的心境。常見有些人才逾不惑之年,就講究起“飲食結構”來了,蛋黃不吃,動物內臟不吃,肥肉不吃……這不吃,那不吃。每到吃飯時,就懷著一種戰戰兢兢的心態,看著愛吃的東西,寧可往肚子里咽口水也不敢下筷,以這樣的心態求長壽,果真能實現嗎?
至于鍛煉,也有一個“心態”問題。沒有人反對體育鍛煉,季老說的“不鍛煉”,指的是“不要過頭”和“過于刻意”。一個人如果天天望長壽如大旱之望云霓,為此每天去跑步,而每跑一步都要想到能增加多少新細胞,能延長幾分鐘的壽命,這樣的鍛煉,可能是一種心態失常。鍛煉身體能防病祛病是不錯的,但有一種由“心病”引起的疾病是與鍛煉不相干的。筆者年輕時正值“三年困難時期”,當時不少人得了“營養不良性肝腫大”。有一位同事對這個病格外重視,他從書上看到一種理論,說這病會轉化成慢性肝炎,再轉化就是肝硬化,最后就成肝癌。這可怕的后果讓他憂慮不已,天天都覺得有要“轉化”的感覺,整天愁眉不展。別人也有肝腫大,但都是該吃的吃,該玩的玩,該睡的睡,唯有這位吃不下、玩不好、睡不著。困難時期過去了,營養狀況有了好轉,大多數人的肝病都痊愈或好轉,但是唯有這位的肝腫不見消,后來經醫生檢查,還真的變成了慢性肝炎,于是那日子就更加惶恐不安了。一恍之間40年過去了,這病沒好也沒壞,但這40年他一直是捂著肚子擔驚受怕過來的。如果再活40年,一定還是這樣擔驚受怕地捂著肚子活下去。
古人把“豁達”看成是一種修養、一種美德。這話不僅是“客觀”的,對人的;也應是“主觀”的,對己的。做到這點,條件可能有兩個:高層次的精神寄托加上對事業的追求,從而達到樂而忘憂,這可能是名人們多長壽的一個秘訣吧。(江蘇 顏大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