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連江是福建海釣的主要釣場之一,蛤沙和蠣塢一帶的定海灣海域更是喜歡船釣的釣友們心中的一個圣地,在每年海帶和海蠣種植和收獲的季節,亦是他們享受海釣激情的好時光。但是由于附近海域并沒有像羅源灣和黃岐半島那樣有著眾多出色的磯釣場,所以釣友們在出門磯釣時對該海域沒有投入太多的注意力,于是就有了被遺忘的磯釣場——目嶼島。
在過官嶺的邊防所時,便可看見海上有四座島嶼,其中最遠的那座就是目嶼島。目嶼島面積較大,離岸大約6公里左右,島上雜草叢生,并沒有常住人口,只有在養殖淡菜的季節才有漁民臨時居住在上面。
大多數的釣友都知道,在我國沿海,只有珠海和浙江有些像樣的渡礁船,其它地方所謂的渡礁船都是當地漁民在近海作業時用的小船,馬力在8匹~12匹之間。因此從蠣塢到目嶼要花將近一個半小時的時間,如果從蛤沙出發的話,就會省半個小時。
目嶼島為偏東西走向,屬于礁沙混合型的釣場,外圍海域是當地漁民主要的作業區。北面靠岸的這邊被一個小岬角分成兩個小灣,其中東邊的小灣水深5米~9米,水勢較為平緩,又避風,被漁民利用來養殖淡菜。當然,它也為釣友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船筏釣場;西邊灣較大,也更為平坦,但在退潮時會露出一大片的泥沙地,所以不適宜作釣。
目嶼島的南面也是該島主要的磯釣場,它面朝著大海,潮流通暢,雖然地勢陡峭,但釣點眾多,不但適合十幾個釣友同時揮竿作釣,而且在無魚咬鉤之時換位也方便,一個潮水下來,不用上渡礁船就可以換三四個釣點;在南岸的中部剛好有一個突出的平臺將南岸分割為東西兩段,西半段地勢較為平緩,潮線以下的礁石形成了眾多的小溝,而各個溝口就是一個很好的釣點。它的水深大約在4米到7米之間;東半段地勢較為高聳,周圍多半是近70°的斜坡,但有一些礁巖插入水中形成的小凸帽,在漲、退潮時都會形成小洄流,水深約5米至10米,在退五六分潮至潮底和漲六七分潮至滿潮期間,經常出現有魚大咬鉤現象;最東端還有由幾塊大礁石形成的岬角,水深5米至7米,退潮時水流由東北方過來,經礁石阻擋后會在附近形成大而明顯的洄流帶,使過路的魚群得以休息并尋機覓食,故成為重要的釣點。但水底下有若干暗礁潛藏于水中,尤其腳前即有塊凸巖隱伏水中,常造成掛底或斷線跑魚。再者,它面向東北,在揮竿時也易受風的影響,常常讓初次來此垂釣的釣友在無法弄清狀況的情況下,認為沒啥好搞而退避三舍。殊不知,這里才是本島最好的釣點。
由于釣場旁邊養殖有大量的海蠣、淡菜和海帶,加上釣場本身主要為礁巖地質,礁石上長滿了藤壺、海蠣和各種藻類,為這里的魚類提供了豐富的食物鏈。本釣場同福建沿海的其它釣場一樣,黑鯛也是主要的垂釣魚種,它的體形大多在1斤左右,偶爾也會有4斤至5斤的大黑鯛出水。北面的泥沙地環境也會讓貪嘴的黃鰭鯛屢屢成為釣友桌上的美昧佳肴。每年的11月份左右還會有3斤至7斤的真鯛出現(聽說有釣友在附近船釣時,曾釣起過9斤的真鯛),真的很值得釣友們前去作一番挑戰的。據當地的漁民介紹,在每年海帶收獲的時節,該海域會有大量的鱸魚出現。說不定此時在此垂釣的釣友也會有幸與鱸魚相會,享受鱸魚那體健力蠻而帶來的狂野勁道。當然如小紅斑等“土著居民”在適當的時候也會來問候釣友的。
談到目嶼島的海況,有一點不能不談的就是——風。由于自嶼島所處的地理位置過于空曠,雖然北面有大山做屏障,但這里一年四季受風的影響還是比較大的,冬季易受東北季風的影響,能登礁垂釣的日子很少。即使是在夏秋季節,洋面刮來的東南風受山的阻攔后,再進入海面更容易引起浪涌。由于附近漁村的船只都太小,對風浪本來就極端敏感,再加上一起浪,船就很難靠近島礁。因此這地方最好是在清明節至國慶節之間前去,而且要選擇吹小南風或小北風的時間(平均風力4級到5級、最大陣風7級以下)才可上去。盡量避免刮東風的天氣登礁,以免發生早上上礁時風平浪靜,下午風起浪涌使船無法靠礁接人的事。即使是在適宜的天氣狀況下,也要讓船家在附近等待(呼叫可聽見的地方) ,以防天氣突變,不能夠及時地撤回。其實在任何一個地方垂釣,都要時時注意安全,因嗜釣而發生意外那就得不償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