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得首都北京有個名叫“食為先”的餐館,很有意思。的確,民以食為先,衣食足而知禮節。說到食,自然又要講講魚的飲食文化了。魚的營養價值相當高,含有豐富的蛋白質,且其中人體必需的8種氨基酸含量比陸地動物普遍要高。魚體所含的脂肪組織中飽和脂肪酸少,不飽和脂肪酸多,易為人體吸收,并且對于人體抗老化有莫大的幫助。魚油中的DHA也有著良好的健腦、補腦效用。
中國象形文字中的一個“鮮”字,充分說明了魚在人們生活中的受歡迎程度。魚因為營養豐富、肉質鮮美,一直是公認的美味佳肴,“食有魚”也就一直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富庶、繁榮的象征。兒時語文課中學到的“魚與熊掌不可兼得”、“行有車,食有魚”、“食不可一日無魚”等都充分體現了魚在中華飲食文化中的地位。
幾千年的漫長歷史,華夏子孫在捕魚、吃魚的過程中,逐漸形成了絢麗多彩的魚文化。最早期的甲骨文中就有象形的“魚”字;從母系氏族晚期出現的彩陶制品中,我們的祖先就創造性地使用了單體魚紋、雙體魚紋等圖案來美化生活;在圖騰崇拜中,更是以魚的尊貴化身塑造了中華民族的偉大象征——龍;在神話創作中又常常是魚龍同族,只有魚可以化身為龍,典型的有“鯉魚躍龍門”的故事。到了古漢語的鼎盛時期的唐宋兩代,更出現了一個魚文化的高潮,許多騷人墨客借魚(漁)抒懷,以魚(漁)言志,創作了大量膾炙人口的詩詞,至今許多地方還留有古代名人的釣魚臺遺址,如陜西番溪的姜太公釣魚臺、富春江的嚴子陵釣魚臺,安徽貴池的太白釣魚臺等等。
由于魚與“年年有余”,“吉慶有余”的“余”字諧音,有“年年有魚、十全十美”的美好祝愿在其中。因此逢年過節、喜壽宴席,魚更是不可或缺的佳肴,甚至到了無魚不成宴的程度;傳統元宵燈會中的魚燈也是不可或缺的品種。現今社會,更是已經從養魚、捕魚、吃魚發展到畫魚(魚拓最為代表)、賞魚、寫魚、說魚、唱魚、休閑釣魚,極大豐富了魚文化的內涵。
魚在給人們帶來美味的同時,也豐富了中國的文化藝術,投射著華夏民族的信仰。